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環境政策、動態能力與企業綠色轉型

2023-10-03 14:54:58葉春梅吳利華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年10期

葉春梅 吳利華

摘 要:環境政策通過改變企業綠色轉型成本和收益,從供給側推動和需求側拉動企業綠色轉型。動態能力是指企業感知機會與威脅、學習創造新知識以及重構內外部資源,從而應對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構建“環境政策—外部壓力—綠色轉型環節—動態能力—內部選擇”的理論框架,綜合內、外部視角研究企業綠色轉型機制發現,企業綠色轉型涉及綠色產品開發、綠色材料投入、綠色生產工藝、綠色供應鏈管理和綠色營銷等多個環節,政策提供的外部支持與企業內部動態能力相互匹配,支撐企業全生命周期綠色轉型。基于廣西柳州鋼鐵集團的案例分析表明,企業綠色轉型不是一勞永逸的,在動態變化環境下,企業實施轉型并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具有與外部環境變化相匹配的動態能力。企業既需要把握外部環境政策變化帶來的商機,又需要抓住轉型重點環節,通過動態更新內部能力持續推進企業全生命周期綠色轉型。

關鍵詞:環境政策;動態能力;綠色轉型;案例研究;文本分析

DOI:10.6049/kjjbydc.Q202207382

中圖分類號:F2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348(2023)10-0001-12

0 引言

鋼鐵制造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已經從環境管制、科技、財政、稅收、貿易等諸多層面制定促進其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如出臺鋼鐵業資源綜合利用設計規范,推動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對鋼材出口實施嚴格的許可證管理,拉動企業生產符合環保控制標準的產品等。隨著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和“雙碳”目標的提出,綠色轉型已成為鋼鐵企業重塑競爭優勢、重獲生機的戰略選擇1。企業綠色轉型是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要求產品從設計、制造、使用、回收利用到處置整個周期對生態環境危害最小化。鋼鐵企業生產過程中主體工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巨大,不同生產環節的環境污染排放特征存在差異2。企業綠色轉型的機遇與風險共存,作為環境政策治理的重點對象,鋼鐵企業如何根據綠色轉型多環節特點,憑借能力的動態更新達到企業與環境間的動態平衡從而成功實現綠色轉型,成為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綠色轉型是企業為保證持續發展,通過重新整合配置內外資源,改變經營方向、經營模式以及相應組織方式,獲得新綠色競爭優勢的過程3。在動態環境中,企業綠色轉型不是一勞永逸的,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發展瓶頸以及新的機遇,企業競爭優勢不斷被創造和消失4。動態能力就是更新能力的能力,通過能力的持續進化使企業在不同時期適應動態復雜變化的環境[5,幫助企業跨越轉型前后的資源、能力缺口,實現綠色轉型的階段性突破[6。環境的持續變化決定企業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動態能力將隨著綠色轉型進程的發展經歷不同階段,呈現不斷培養、積累、運用、維護、更新的循環過程,不同階段的能力演化支撐企業獲得綠色競爭優勢[7

動態能力是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內部能力,是指企業感知機會與威脅、學習創造新知識以及重新配置有形與無形資產,從而應對環境快速變化的能力8。為在動態變化環境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企業需要具備與環境共演,協調內外部組織技能、資源和職能,進行快速、靈活產品創新的動態能力[9。從行為視角看,動態能力是指導企業更新、整合、重構內外部資源以重塑核心競爭力的能力[10。從過程視角看,動態能力是一種組織過程或戰略慣例[11。動態能力是一種高級能力,是嵌入企業過程、慣例中,通過感知、整合、學習、創新企業資源,重構內部常規配置模式,實現與環境共演的能力12。企業綠色轉型動態能力包括綠色商機識別能力,綠色技術收集、獲取、吸收能力[13,通過整合資源與技能實施綠色創新、推動綠色技術商業化的能力[14,以及協調企業各項戰略安排的能力[15。不同維度的動態能力可為綠色轉型過程中競爭優勢的獲取提供持久來源[16

環境政策是影響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市場機制下,環境政策通過影響企業綠色轉型的供給條件和綠色產品市場需求狀況,改變企業要素成本和市場收益,解決轉型正外部性造成的動力不足問題17。一方面,供給側環境政策通過改善外部資源條件,降低企業綠色轉型成本,如提供人力、資金、技術或公共服務等,降低綠色發展風險,引導企業綠色轉型[18。供給側環境政策包括綠色金融、科技創新、信息支持等政策工具類型,通過形成有利于綠色化的產業生態,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能力,增加綠色供給[19。另一方面,需求側環境政策通過增加綠色產品需求和收入,提高企業綠色轉型市場收益,擴大企業獲利空間。例如,通過綠色產品標簽倡導綠色消費觀念,增加市場需求;通過政府綠色采購增加企業綠色產品收入;通過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增加綠色需求,拉動綠色生產20。供需兩側環境政策通過改變企業供給和需求環境,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共同促進企業綠色轉型。

企業綠色轉型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企業外部視角看,環境政策能夠解決企業綠色轉型正外部性造成的動力不足問題,供需兩側政策通過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共同促進企業綠色轉型。從企業內部視角看,動態能力能夠幫助企業跨越轉型前后的資源和能力缺口21,整合、構建及重組內外部資源。在復雜變化的外部環境下,具備與外部發展環境相匹配的動態能力是企業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22。本文綜合外部政策支持和內部動態能力兩種視角,研究環境政策與動態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進下的企業綠色轉型進程,分析企業在國家環境政策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壓力下,憑借內部動態能力重新整合配置資源獲得新競爭優勢的過程。

企業綠色轉型環節很多,環境政策也涉及多層面和多部門,政策提供的外部支持與企業綠色轉型內部能力相互匹配,支撐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轉型。企業綠色轉型具有多環節、多部門、多主體特性,涉及產品設計生態化、材料投入綠色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和廢物利用循環化等全生命周期23。根據鋼鐵企業綠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特征和阻礙,企業綠色轉型分為綠色產品開發、綠色材料投入、綠色生產工藝、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及綠色營銷5個環節24。在不同環節,企業綠色化的主要途徑(建設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和生態工業園等)選擇不同,所需的外部政策支持和內部關鍵能力也不同。本文將環境政策與動態能力整合到一個理論框架內,針對企業綠色轉型的多環節特點,構建“環境政策—外部壓力—綠色轉型環節—動態能力—內部選擇”多維分析框架(見圖1),探究企業綠色轉型路徑。內外部視角的整合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企業綠色轉型運行機制,對于提升我國企業綠色轉型內部能力、針對性調整政策體系中各項政策著力點,促進企業全面實現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研究設計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

案例研究是基于豐富的定性數據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入描述和剖析的方法25,有助于探析問題背后的動態復雜機理,非常適合企業綠色轉型的縱向演變機制研究[26。本文研究的是鋼鐵企業綠色轉型過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能較好地歸納現象特征,進而通過挖掘現象背后的潛在規律尋找理論邏輯,以明晰鋼鐵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機制。因此,本文采取單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方法,以廣西柳州鋼鐵集團為研究對象,探究企業綠色轉型的驅動因素(外部環境政策與內部動態能力)間的關系,理解和把握柳鋼不同階段動態能力的演變過程及綠色轉型運行機制。

本文數據收集包括企業層面的資料和環境政策文本數據。企業層面的資料來源主要包括二手資料和一手資料。由于二手資料時間跨度大、細節豐富、穩定性強且可以反復閱讀,適合對柳鋼不同階段動態能力演變進行大跨度的過程研究。因此,企業數據以二手資料為主,并通過多種渠道、方式收集資料,以進行數據資料的交叉驗證、相互補充,形成證據三角。企業數據主要來源于企業年度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公開披露的公告等。環境政策數據通過訪問政府網站公開目錄中的政策條目進行收集,同時在法律法規庫、北大法寶數據庫中檢索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數據來源的完整性。由于收集到的政策文本數量眾多,內容繁雜,為保證政策樣本選擇的準確性和代表性,按照以下原則進行篩選:①在政策時間上,考慮到2000年之前鋼鐵行業的環境政策數量較少,選取2000年至今的有關環境政策文本;②選取政策制定主體為中央層面黨政機關和各職能部門的政策文本,剔除地方政策法規;③剔除政策內容與鋼鐵行業環境保護不緊密相關的政策文本。

1.2 案例介紹

選取廣西柳州鋼鐵集團作為研究對象,符合案例分析法樣本選取原則:一是兼顧可行性與代表性。柳鋼集團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三大五中十八小”鋼鐵工業布局中的18家地方鋼鐵企業之一,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企業。二是兼顧研究目標與案例對象的一致性。柳鋼作為一家老牌國有特大型鋼鐵生產企業,能夠積極適應環保新形勢。面對鋼鐵行業低增長、低價格、低效益、高壓力的新常態,柳鋼積極開展技術攻關,淘汰落后產能,以多元化經營戰略和低成本經營戰略成功實現綠色轉型。

柳鋼的綠色轉型歷程是一般鋼鐵企業綠色發展的典型縮影,因此選取柳鋼集團作為案例研究對象探究鋼鐵企業綠色轉型機制。從柳鋼生產流程看,涉及原材料礦石與礦粉開采、產品研發設計及制造加工、固態初級產品二次成型、最終制成品入庫待銷售等環節。在外部環境壓力下,柳鋼把握政策發展趨勢,變革更新內部動態能力,在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方面進行嘗試,開展綠色產品設計與環保技術革新,推進能源管理標準化,建立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綠色營銷模式,實現從產品設計、材料投入、生產過程到供應鏈和營銷管理全周期的綠色變革。

1.3 研究方法

政策文本闡述了政策目標、作用手段(政策工具)、作用主體和環節。企業公開披露的年報等文本信息全面記錄了企業的研發活動、環保努力和綠色轉型進程。企業綠色轉型是外部環境政策和企業內部動態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結果。通過對2000—2020年48份政策文本和75份企業文本信息進行抓取,結合網絡交互情況,分析環境政策影響下企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

首先,使用Nvivo軟件對資料進行編碼和分析,從案例數據中抽取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構念及其測度變量。其次,采用Python對資料進行清洗和分詞處理,提取關鍵信息,具體步驟如下:①對于爬取的上市公司年報、社會責任報告等PDF格式文件,使用ABBYY FineReader將PDF轉換為文本數據,利用PyPDF2進行數據解析和提取,對于政策文本類WORD文檔,使用docx2txt進行數據預處理;②使用Python對預處理后的數據進行格式、重復和無語義內容清洗,統一政策類文本和企業類文本的文件名稱、數據格式;③利用中文詞法分析工具包THULAC,借助JieBA TF-IDF算法對文本數據集進行分詞處理,導入自定義IDF和停用詞語料庫,輸出候選關鍵詞,刪除候選詞中與主題無關的名詞、動詞、數字和英文字符,最終提取出文檔關鍵詞,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對外部環境政策與企業內部動態能力協同作用于企業綠色轉型的演化路徑進行剖析。最后,通過分析柳鋼綠色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事件,進一步明確企業綠色轉型的內在機制和具體路徑。

1.4 數據編碼

1.4.1 動態能力

本文借助Nvivo11,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案例企業進行數據分析。首先,按照資料來源對案例匯總資料進行一級編碼(見表1),得到含80個一級條目的一級條目庫。其次,對一級條目按時間順序進行二級編碼,得到2000年之前、2000—2007年、2008—2014年和2015—2020年的二級條目庫,4個時期的二級條目分別為5、7、29、39個。最后,參照環境政策、動態能力與企業綠色轉型的構念界定和測度,對二級條目庫進行三級編碼,企業動態能力構念的編碼結果見表2。

1.4.2 綠色轉型

根據綠色轉型環節的定義,構建5個測度變量,將三級編碼后的條目分配到構念條目庫中(見表3)。其中,材料來源是指企業文本數據庫中提到該項綠色轉型環節的文本數量,參考點數代表文本中涉及到指定環節的分析單元數量。

綠色轉型環節的編碼統計結果顯示,2000年以后的企業文件覆蓋了產品開發、材料投入、生產工藝、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環節。從不同環節的材料來源分布看,柳鋼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側重生產環節的節能降碳和營銷管理層面的優化,而忽視了產品開發、材料投入環節的綠色發展。由于生產工藝的改進能夠極大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因而企業對改進生產技術和工藝環節的積極性較高。實際上,綠色產品開發、綠色材料投入活動所隱含的知識及技術能力可使企業綠色競爭力難以被一般企業模仿,從而使之具有持久性,進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1.4.3 環境政策

國家政策訴求是推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驅動因素,企業通過感知國家政策,轉變未來發展方向,重視節能環保領域的實踐,推動企業綠色轉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鋼鐵產量、質量和效益等方面的需求變化,我國鋼鐵行業環境政策歷經多次調整和優化。本文梳理2000—2020年國家層面公開發布的與鋼鐵行業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主要政策,最終形成政策制定主體為中央層面黨政機關和各職能部門的鋼鐵行業環境政策文本庫。

環境政策文本能夠反映政府的政策目標和實現政策目標的方式。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設計政策文本分析單元編碼表,對收集到的48份政策文本進行編號,并將政策文本中的具體政策條款作為基本分析單元,按照“政策編號—章節序號—條款序號”的方式進行逐條編碼。按照供需兩側政策工具的定義,以外部環境政策為構念構建供需兩側10個測度變量,將政策內容分析單元編碼歸類至各節點下(見表4)。其中,材料來源是指包含指定項政策工具類型的政策文本數量,參考點數代表涉及指定政策工具類型的分析單元數量。

2 企業綠色轉型動因

綠色轉型是企業在外部環境政策和可持續發展壓力下,企業內部整合、構建及重組資源,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32。企業轉型的發生既受外部環境政策驅動,也受企業內部動態能力的影響。外部環境變動往往對轉型提出變革的要求,體現在環境政策和市場環境變化帶來企業內部戰略選擇的改變。在動態變化環境下,企業實施綠色轉型并獲得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在于具有與外部環境變化相匹配的內部動態能力。外部環境政策和企業內部動態能力共同塑造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轉型路徑(見圖2)。

2.1 政策壓力

外部環境政策是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動因。根據演化經濟學觀點,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交流,企業經營狀況隨之發生變化,導致企業戰略目標發生改變,綠色轉型是企業在日益嚴格的環境政策、市場壓力下作出的戰略選擇。市場機制下,環境政策通過改善企業綠色發展的經營環境,從供給側推動和需求側拉動兩方面解決企業綠色轉型動力不足的問題。基于“波特假說”,環境政策能夠通過創新補償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優勢33。適當的環境政策能夠激勵企業開展更多創新活動,而創新將帶來生產力的提高,抵消環境保護成本,提升企業市場盈利能力與競爭力。供給側環境政策通過降低減排成本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需求側政策通過促進綠色產品消費提高企業市場收益,環境政策通過改善企業綠色發展的供給條件和需求狀況共同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2000年以來,國家開始通過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行業規范有計劃地推進鋼鐵行業綠色發展,逐步提高噸鋼能耗、噸鋼新水量、粉(煙)塵排放量等能源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倒逼鋼鐵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主動適應新環保要求。供給側主要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咨詢、信息平臺等措施影響企業綠色轉型的供給條件,推動企業綠色轉型;需求側通過實施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和認證目錄,對滿足節能減排環境標準的產品消費進行補貼等措施,優化企業綠色發展的市場環境,拉動企業綠色轉型。國家對環保領域的重視,加劇了外部環境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對于仍處于高能耗、高污染生產模式下的鋼鐵企業而言,“雙碳”目標的提出和節能低碳發展的國家政策新標準對企業實施綠色轉型提出了新要求。

外部政策、市場環境的變化刺激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作為典型的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能源緊缺和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瓶頸。由于我國鋼鐵行業以長流程煉鋼為主,對鐵礦石資源的依賴度較高,但我國本土鐵礦資源緊缺,原材料主要依賴進口。同時,鋼鐵行業生產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排在各工業行業前列,但是污染處理技術源頭仍掌握在其它國家手中。這導致我國鋼鐵行業在面臨外部沖擊時缺乏抵抗能力,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沖擊,大批鋼鐵企業被淘汰。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壓力下,企業若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及時把握國家環境政策、產業發展趨勢,變革更新內部動態能力,重塑競爭優勢。

2.2 內部選擇

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經濟組織,傾向于以較低的生產成本獲得較大利益。綠色轉型戰略的選擇會影響企業經營績效和環境績效,當環境保護能提高經濟利益時,致力于環境保護的企業更具競爭優勢,經濟利益的獲取使得企業更有動力進行綠色轉型。在動態變化環境中,企業通過不斷更新內部能力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動態能力能幫助企業適應復雜變化的環境,通過打破原有能力體系、建立新的能力體系,幫助企業跨越轉型前后的資源和能力缺口,支撐企業綠色轉型34

企業對外部刺激和內部反饋的反應能力對企業綠色轉型具有重要作用。企業感知到外部環境變化后,通過改變內部動態能力及時作出反應,從而使企業搶先于競爭對手獲得競爭優勢。從經營數據看,2015年柳鋼的凈利潤降至谷底,在感知到嚴峻形勢后,柳鋼及時作出反應和調整,降低管理費用,加大企業研發投入,順利度過危機。在鋼鐵企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柳鋼以污染嚴重和能耗大的生產環節為突破點,加大研發和改造力度,通過節能、降耗、減污實現增效。

伴隨著企業綠色轉型的推進,柳鋼的盈利能力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具體來看,柳鋼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改變原有初級產品銷售額高但利潤低的現狀,增加小型材、鋼坯等獲利能力強的產品產量并試制開發新型品種鋼,實現產品效益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積極開展工藝創新,自主研發干法除塵、爐頂余壓發電、水渣超細粉生產等技術,通過推廣應用挖潛增效技術和經驗,實現單位生產成本的降低。但由于鋼鐵行業原材料成本高,原材料又主要依賴進口,導致企業降耗、降成本空間逐漸壓縮和收窄。為此,柳鋼需要由過去關注局部成本和表觀成本過渡到全流程、系統化的全面綠色轉型戰略。

在復雜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下,企業原有發展戰略、核心能力將阻礙企業發展,企業通過動態更新內部能力重塑核心競爭力,獲取新的競爭優勢。綠色轉型是一種新的發展戰略,需要對原有發展模式進行變革,是企業以能力的動態更新實現與環境間動態平衡的變革方式。柳鋼通過持續感知環境變化,開發清潔生產技術,獲得重構內外部資源的動態能力,在產品研發、生產工藝、綠色管理等方面作出變革,使企業在不同時期適應動態復雜變化的環境,幫助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的階段性突破。表5數據顯示,柳鋼的新水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等環境績效指標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柳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于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呈現出居高不下的態勢。環境政策如何根據企業污染排放特點推動鋼鐵行業低碳轉型,企業如何根據生產工序特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盡早實現碳達峰并有效降碳,成為下一步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綜上所述,柳鋼綠色轉型是在外部環境政策約束和宏觀經濟變動壓力下,企業內部憑借動態能力重塑競爭優勢的過程,既是企業自身尋求發展、改變發展戰略的內部選擇,也是外部環境推動的結果(見圖3)。環境政策通過改善綠色市場供給與需求間的匹配關系推動企業綠色發展,企業內部通過動態能力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以能力的漸進更新實現轉型的階段性突破,加速綠色轉型,提升轉型效果。從國家總體戰略要求到“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對鋼鐵行業的環保治理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標準,在愈加嚴格的環境政策下,企業通過感知能力分析系統中各種趨勢信息,尋找改變現狀的機會和威脅,把握綠色轉型方向,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并重組內外部資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提供持久來源。

3 企業綠色轉型路徑

鋼鐵企業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是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變革,要求企業從設計、制造、使用、回收利用到處置整個周期對生態環境危害最小化。本文通過梳理近40年柳鋼集團發展歷程的關鍵節點(見圖4),闡釋環境政策和動態能力共同作用下的企業綠色轉型路徑。

3.1 市場導向階段(2000年之前)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鋼鐵產量難以滿足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提高鋼鐵產量成為鋼鐵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此階段,柳鋼感知到鋼鐵行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捕捉鋼鐵市場發展機遇,實施以中板、建材為核心的產品戰略。通過拼湊企業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學習提高噴煤比,以氣代油實現“無重油軋鋼”,突破企業發展初期資源存量的限制。這種在實踐中以市場反饋信息改進生產技術的做法,是一種“干中學”吸收能力構建的過程。該階段,柳鋼識別出市場發展機遇,通過轉移有限零散資源,內化有利發展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從低產量到高產量的優化轉型(見圖5)。

3.2 資源導向階段(2000—2007年)

鋼鐵行業追求產量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逐漸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國家開始關注鋼鐵生產過程中的節能降耗,于2005年首次出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督促鋼鐵企業清潔生產,鼓勵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同時,制定嚴格的綠色產品標準和貿易管制政策,實施鋼材出口許可證管理,多次下調鋼材出口退稅稅率,通過影響市場需求拉動鋼鐵企業綠色發展。

柳鋼感知到資源和環境的嚴峻形勢后,通過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重構產品結構適應外部環境變化,開展產品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和環境建設等綠色轉型工作(見圖6)。在產品開發方面,淘汰環保效果差的裝備和生產線,開發熱軋鋼系列、螺紋鋼等新產品。在生產工藝方面,通過建設鋼渣處理設施、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站以及燒結煙氣氨法脫硫工程等開展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無料種技術并投入使用,不斷選派技術人員赴國外學習,以了解生產線使用過程中的關鍵技術,保證技術復制能力。這種“用中學”的學習能力構建方式幫助柳鋼完成綠色轉型關鍵技術的消化吸收。

3.3 創新導向階段(2008—2014年)

2008年,受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鋼鐵市場產能嚴重過剩,鋼鐵企業普遍虧損。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進一步加深,緊縮政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鋼鐵市場供求矛盾加劇。為改善局面,國家出臺《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政策,以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為重點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受到全行業市場低迷、原燃料價格跌幅收窄、鐵路運費高漲的影響,柳鋼內部遭遇發展瓶頸,盈利空間大幅縮小。為扭轉局面,柳鋼把握政策支持機遇,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力度,以創新能力的提高帶動企業可持續發展(見圖7)。

具體來看,柳鋼積極利用政府環保補助,研發高性能鋼材品種,提高產品效益,采用先進技術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并在引進技術和裝備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改革創新,提高產品產率、資源利用率,進而提高經營績效。2012年,柳鋼成功申報3項聯合國節能增效項目,健全的清潔生產機制為其獲取外部資源、整合內外知識提供有力支撐,為柳鋼綠色轉型打下堅實基礎。這一時期,柳鋼在產品開發、生產工藝、管理體制方面的優化調整有效提高了企業綠色競爭力,歸功于柳鋼及時感知經濟下行壓力,把握政策機遇,建立基于創新導向的戰略目標,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大力開展環保技術與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通過互動合作實時改進技術,提升柳鋼集團綠色轉型效率和效果。

3.4 綠色導向階段(2015—2020年)

進入綠色導向階段,綠色發展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推動鋼鐵行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在供給側,國家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等文件,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并著力提高行業集中度;在需求側,《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冶煉渣》《調整優化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執行機制》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通過稅收優惠、界定產品環保標準和加大綠色采購力度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受供需兩側政策推進的影響,鋼鐵行業下游需求有所復蘇,產能過剩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柳鋼經營績效出現恢復性上漲,在公司收益可觀的情況下,柳鋼大幅增加環保投資,打造綠色鋼鐵工廠,持續推進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該階段,國家政策訴求成為推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驅動因素。柳鋼通過感知環境政策發展趨勢,學習節能環保領域前沿技術,加強精細化管理,推動綠色轉型,塑造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以應對環境可持續性挑戰(見圖8)。柳鋼雖然擁有部分核心技術知識,但不足以完成基于前沿核心技術的創新過程,需要與外部組織進行技術合作。因此,柳鋼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政策,構建柳鋼—冠立家電用鋼研發平臺、柳鋼—廣西汽車集團汽車用鋼研發平臺、柳鋼—珠江鋼管管線用鋼研發平臺等用戶合作研發平臺,通過與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研發中心等方式深入學習前沿技術,不斷鞏固和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和完善的能源管理流程確保柳鋼在快速變化環境中的響應力,幫助其重塑核心競爭力。

企業綠色轉型本身是一個動態系統,而所處環境又不斷變化,環境政策刺激企業轉型,動態能力是企業轉型得以實現的基礎,外部環境和內部動態能力共同塑造企業綠色轉型進程。企業綠色轉型既離不開動態能力建設,也離不開政策協同匹配。政策文本和企業文本數據分析表明,柳鋼一直致力于內部動態能力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政策變化,環境政策作為外部支持能夠提高與企業內部資源需求的匹配度。分階段看,與資源導向階段相比,創新導向階段環境政策、動態能力與綠色轉型間的網絡交叉互動更為緊密。到綠色導向階段,環境政策措施更密集,企業內部動態能力持續演化,轉型環節覆蓋全生命周期,三者間的匹配程度更高,不同階段的演化互動持續推動企業形成綠色競爭優勢。

4 討論

通過梳理外部環境政策變化和柳鋼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基于企業綠色發展過程中能力演進的動態性,將柳鋼集團綠色轉型過程歸納為4個階段,這4個階段的路徑演化推動鋼鐵企業綠色轉型優勢的形成(見圖9)。

柳鋼集團綠色轉型的每個階段都出現不同發展瓶頸和機遇,柳鋼憑借內部動態能力及時感知外部環境變化,準確把握轉型時機和方向,通過學習能力和外部合作推進組織變革和能力重構,構建新的競爭優勢,順利實現綠色轉型的階段性突破(見圖10)。在市場導向階段,感知并把握市場機遇;在資源導向階段,感知到外部資源和環境的嚴峻形勢后,確定實施綠色轉型戰略的必要性;在創新導向階段,通過環保技術創新對已有資源和能力進行調整,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結構和發展清潔生產工藝,提高企業競爭力;在綠色導向階段,通過與供應商、客戶及研發機構建立緊密關系,突破內部資源限制,整合利用內外部資源,重構與綠色發展相匹配的核心能力,形成綠色競爭優勢,順利實現企業綠色轉型。

5 結語

本文采用具有時間跨度的縱向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在復雜外部環境下憑借內部動態能力實施綠色轉型的過程,拓展了環境政策、動態能力與綠色轉型之間關系的研究內容。柳鋼的綠色轉型歷程是鋼鐵企業綠色發展的縮影,也是不具備大規模投入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成長歷程的縮影,相關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企業綠色轉型的過程機制與成功經驗,可為政策引導傳統制造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企業綠色轉型是在復雜變化的外部環境壓力下,企業把握國家環境政策、產業發展趨勢,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變革更新內部動態能力,實現產品設計生態化、材料投入綠色化、生產過程清潔化、供應鏈和營銷模式低碳化發展的過程。企業綠色轉型的實現既離不開企業動態能力建設,更離不開政策的協同與精準匹配。外部環境政策和內部動態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進,促進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轉型。環境政策通過改善企業綠色轉型的供給條件和綠色產品市場需求狀況,優化企業綠色發展的經營環境,刺激企業綠色轉型。動態能力能夠幫助企業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企業綠色轉型不是一勞永逸的,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轉型過程中會面臨新的情況和問題,企業需要不斷更新動態能力,以持續適應變化的環境。企業實施綠色轉型并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具有與外部環境變化相匹配的動態能力,動態能力的變化會隨著綠色發展進程經歷不同階段,不同階段的路徑演化持續推動企業綠色競爭優勢的形成。動態能力實質上是改變能力的能力,通過感知并把握外部環境變化,學習創造新知識,重構企業資源和能力,循環推進企業綠色轉型進程。

企業綠色轉型成功既需要把握國家環境政策變化帶來的商機,又需要抓住轉型重點環節。企業綠色轉型涉及從綠色產品開發、綠色材料投入、綠色生產工藝到綠色供應鏈管理和綠色營銷的整個生命周期階段。從綠色轉型進程看,企業傾向于改善生產工藝等能夠帶來較高收益的生命周期中后端環節,而忽視綠色材料投入等前端環節。作為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鋼鐵行業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帶來高碳排放量,材料投入環節的綠色發展對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非常重要。未來環境政策制定可以逐步引導鋼鐵企業降低傳統高排放原料及能源的使用,提高綠色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企業電爐煉鋼、氫能煉鋼占比,積極引進和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術,支撐企業塑造新的綠色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志軒.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與政策框架研究[J]. 電力科技與環保,2021,37(3):1-8.

[2]BIN X, BOQIANG L. Assess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 nonparametric additive regression approach[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72: 325-337.

[3]PORTER M E, 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2): 78-92.

[4]ROY S, DIEGO C, CHARLES H, et al. History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1(3): 530-556.

[5]鄧少軍,焦豪,馮臻. 復雜動態環境下企業戰略轉型的過程機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11,32(1):60-67.

[6]HELFAT C E, PETERAF M A.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997-1010.

[7]STAV F, LUCAS W, AMIR P, et al. When do dynamic capabilities lead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fi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9, 56(4): 758-787.

[8]PAUL A P, OMAR A. E. 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Decision Sciences, 2011, 42(1): 239-273.

[9]TEECE D J,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3(3): 537-556.

[10]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1]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 1105-1121.

[12]HELFAT C E, FINKELSTEIN S, MITCHELL W, et al. Dynamic capabilities: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WILHELM H, SCHLOMER M, MAURER I. How dynamic capabiliti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ng routines under high and low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2): 327-345.

[14]ROSA M D, DEVASHISH P, PIERPAOLO P.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a sustainability-oriented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7, 26: 490-506.

[15]VANESSA P S, CARMEN J, JAVIER S, et al. Key strategie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for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in industrial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6): 1473-1484.

[16]VENUGOPAL 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18: 285-293.

Dynamic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hat the enterprises perceiv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learn and create new knowledge, and reconstruc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manage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It helps enterprises to bridge the resource and capacity ga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ccele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a process in which enterprises obtain new gr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reorganizing and alloc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changing business directions, business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 modes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the joint result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ink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mbining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by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Policy-External Pressure-Green Transformation Link-Dynamic Capability-Internal Choice”. It us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method with a time span and text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Guangxi Liuzhou Steel Group's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Liuzhou Steel has witnessed a typical microcosm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steel and iron enterprises, and also represented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in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region without large-scale investmen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nvolves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green material investment, green production proces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green marketing, among which the policies providing external support ar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l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a dynamic system with a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timulate enterprises to change,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apabilities have joint effort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Under a dynamic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key for an enterprise to implementing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ing success lies in its dynamic capability to match th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essence of dynamic capability is the capability to change. Enterprises are expected to internally grasp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nd reconstruct enterprise resources as well as capabilities, and cyclically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enterpris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material input,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Moreover they shall not only grasp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change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ut also grasp the key link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prefer to improve the back-end links in the life cycle, lik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at is capable of obviously bringing benefits, and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front-end links such as the green material investment. The huge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steel and iron industry has caused high carbon emissions, so that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input link is significant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steel enterprises to reduc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high-emission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green and clean energy. Enterprises shall active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lectric furnace steelmaking and hydrogen energy steelmaking, and utilize technologies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to make new gr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icy; Dynamic Capability; Green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Text Analysi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青青久视频|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级片| 999国产精品|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91福利在线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91|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蜜臀| 国产一在线|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色综合国产|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欧美日本激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色综合狠狠操|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久久精品91麻豆| 综合色在线|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无码 在线 在线|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