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茸
研學旅行行業隨著投入的增加、管理的改善和市場的拓展,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將會非常可觀。據預測,2023年中國研學旅行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比2018年增長59%。
打造旅游新業態
2021年全國“研學游”人數達494萬人次,超過了疫情前的人數;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 0萬人次,達到歷史新高。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研學游”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研學課程,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都在革新,也讓研學旅行市場迎來新一輪強勁增長。“學”與“游”具有天然的耦合關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游”正在以破竹之勢成為旅游新業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沒有興趣班的節假日,想讓孩子體驗更多生活場景,看到朋友圈推薦各種研學,就選了‘五一勞動研學,課時一天,費用200元。”其實,像楊女士這樣的假期安排,在家長圈并不鮮見。
李女士稱,“一些獨立的研學活動既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又能長見識, 是不錯的選擇。” 在此前的小長假,李女士就曾為孩子安排過考古研學活動, 課程的豐富性和孩子的喜悅笑顏,也進一步增加了她對研學旅行的認同。事實上,研學在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從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到此前盛行的夏令營、海外游學等,尤其是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這也加速了需求的釋放和供給的跟進。
據了解,目前的研學旅行產品主要面向中小學生,年齡多在7歲至14歲,有學生獨立參加、親子研學,課程涉及歷史文化體驗、勞動實踐教育等,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研學機構,課程多達數十種,課時半天、一天、兩天、三天不等,費用多在100元至1000元不等。有行業相關專家表示,“研學旅行是‘五育并舉的重要舉措,把課堂延伸到教室外,教學拓展到書本外,是提升學生自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益課堂。”
近年來,南京市系統梳理整合研學旅游資源,創新研學旅行發展模式,打造多彩研學旅游新業態,規范打造南京特色研學品牌,推出南京特色親子研學品牌“研學南京 成長旅行”,發布《研學旅行基地服務規范》,為各主體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提供規范化指引,強化南京特色研學品牌規范化、科學化建設。發布精選主題產品課程。征集南京特色親子研學旅游產品,通過南京文旅官方系列平臺進行集中發布。聚焦“ 親子童趣” “ 追夢少年”“青春歷練”等三大板塊,開發“守護微笑天使——我與江豚共成長”“‘夢回紅樓經典導讀研學之旅”“探秘秦淮河千年文脈沉浸式文學二日營”等精品研學主題課程。
行業主體協同合作。建立南京親子研學旅游俱樂部,打造資源對接平臺。聯合各景區、文博場館、研學基地等行業內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創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研學旅游產品體系。輻射南京都市圈“8+2”成員城市全域,推出“南京都市圈研學之旅線路”,推動“研學+旅游”融合發展。
隨著全域研學在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鋪開,對鎮內旅游業、教育事業、鄉村振興等起到正向促進作用。在助推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方面,麻涌全力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旅游升級轉型與培育新的增長點刻不容緩。研學實踐作為“文化+教育+旅游”的新業態,是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升級、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在促進大灣區教育事業優質發展方面,麻涌鎮積極謀劃打造中小學研學旅行地,推動麻涌研學實踐質量有效提升,并帶動周邊,進一步為教育賦能,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助推大灣區教育事業全面、持續、優質和均衡發展。
驅動產業升級發展上,廣東省東莞市麻涌全域研學發展過程中,將協調各方產業, 形成合力, 從而實現“ 研學+ 工業”“研學+農業”“研學+體育”等產業創新融合,驅動麻涌產業升級發展,為部分產業帶來的新的創收和機遇。
將現有文旅資源串點成線
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發展,是完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的重要方向。《青島市旅游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在實施旅游業態創新行動中明確提出深化文旅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研學旅游,高水平建設30處以上研學旅游基地,統籌利用海洋研學資源,努力建設海洋研學旅游首選目的地。
在研學旅游各類型中,海洋研學旅游是青島的突出優勢。青島研學旅游節就把研學旅游與海洋科研院所和海洋研學旅游基地深化合作作為重要亮點,共同研發海洋研學旅游課程,聯合舉辦“探秘藍色海洋”主題活動,并推出青島研學旅游地圖和線路,為文旅企業推出研學旅游產品提供有益借鑒。
與此同時,圍繞海洋等特色優勢資源,近年來,青島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青島市海洋研學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青島市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營地)評定和管理規范》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對研學旅游項目的獎勵扶持措施,舉辦了中國(青島)研學旅游創新發展大會、青島海洋研學旅游設計大賽、中國研學旅行及教育產業博覽會等節會賽事活動,搭建了青島市研學旅行協會、青島市研學旅行基地協會等行業組織平臺,整合膠東五市研學旅游資源,發起設立了膠東研學旅游產業聯盟,研學旅游產業發展高地正逐漸形成。在一系列利好推動下,青島研學旅游產業不斷向著大縱深、多層次、鏈條式發展,“海洋研學旅游首選目的地”正逐步構建。
鄭坑鄉是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內畬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鄉鎮。鄉內農耕產業發達、畬族風情濃郁,較完整地傳承了原生態的畬族生活習俗及傳統的勞作模式,有著“生活著的畬族博物館”美譽。正是因為藏著這份未施粉黛的純樸與原真,鄭坑鄉抓住鄉村研學的市場風口,聯合研學公司把小山村變成了“大課堂”,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特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自2020年以來,鄭坑鄉便與寧波世代書香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借助鄭坑鄉傳統的畬寨風情與風俗體驗,合作開展“小山哈研學游項目”的建設,將現有文旅資源串點成線,打造畬族文化體驗課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暑期“研學熱”持續席卷鄭坑鄉,一批又一批童真稚嫩的面孔來到鄭坑鄉“小山哈”研學課堂,一起在群山環抱之中,身著畬族服飾,體驗畬族習俗,感受傳統地道的畬族風情。鄭坑鄉繼續挖掘研學經濟對村集體經濟發展以及村民增收致富的巨大潛力。在黨建引領“一村社一團隊”的助推之下,鄭坑鄉與寧波世代書香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在原有基礎上深入對接,簽訂“小山哈”研學項目2.0的合作協議,深度合作預計能直接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0萬元收益。雙方將深化合作內容,擴大合作規模,緊密圍繞“全盤布局、全域規劃”的發展原則,逐步將鄭坑村“畬族第一黨支部”、吳布梯田等特色景點融入到研學路線當中,拓展更多特色文化體驗課程,吸引更多研學旅游團隊,將鄭坑“小山哈”研學這塊招牌打響打亮。
教育效果顯著
今年3月29日,臨沂蘭陵壓油溝景區迎來省內、淮海經濟區等地的研學團隊,當日接待人數達到3000余人。現場彩旗飄飄,學生的熱情和景區的春日盛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幅其樂融融的研學畫面。山東壓油溝文旅集團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李超超介紹:“我們精心研發了多套研學旅行課程,形成多個研學旅游精品線路,教育效果顯著,不僅吸引了周邊城市的研學游團隊,河北滄州、河南商丘、江蘇宿遷等地也有不少團隊前來。”
3月30日、31日,臨沂商城學校高中部、小學部1200余人前往平邑縣九間棚景區研學,參觀九間棚展覽館。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的九間棚精神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智慧航拍室、物聯室、自然探索室……位于橫河村的沂蒙紅色研學營地,似乎有些不同。山東新鏵文旅發展集團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強介紹,該基地由新鏵文旅全資建設,除了創夢沂南館、非遺傳承坊,還拓展了文化、科技、戶外拓展等30多個活動板塊,能同時接待2000余人進行研學活動與綜合實踐。洽談合作時,新鏵文旅與當地政府“一拍即合”,“在紅色研學的基礎上,豐富研學課程,能夠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研學產品。”許強說。
山東沂南瞄準“研學”這一方向,積極對接多家企業,豐富了研學游的形式,精品研學正在創造文旅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逐年增加的研學目的地,沂南推出19條研學路線,并優化公共服務配套,多條路線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這已成為全面推進沂南研學項目提質增效的有效探索。
穿過古街深巷,走進農家小院,抗戰年代裝扮的演員傾情演繹紅色故事,張弛有度的節奏與飽滿的情感收獲了觀眾陣陣掌聲。
“演員都是附近的村民。”紅嫂家鄉旅游區接待中心經理范如軍介紹,旅游區推出《沂蒙四季·紅嫂》等7個沉浸式小院演出。
“游客們不再滿足于以往走馬觀花式的研學,而是希望在過程中獲得更多體驗。”工作人員介紹,“學”和“游”同樣重要,二者緊密結合,才能使研學游深入人心。
為此,紅嫂家鄉旅游區創建了一系列沉浸式研學模式。“推一次小車運軍糧、吃一次支前餐、學唱一首紅歌……”前來研學的初一學生麻紅斌說,體驗式的研學,讓他自己對這片紅色熱土多了一份了解。
在不遠處的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內,游客們正體驗拓印、炒制野菜茶;在沂蒙馬泉休閑園內,游客們現場烙臨沂煎餅、品嘗鄉村美食;在竹泉村景區,來自各地的省內外幾十個“千人研學團”體驗了非遺文化、傳統手工和民俗生活等項目。“體驗項目能增強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推動當地研學游發展。”朱家林田園綜合體負責人陳昊說。為迎接“研學熱”,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已將部分民宿改為青年驛站。
由于游客快速增長,沉浸式小院演出場次幾乎成倍增加,這樣一來,村民演員們的收入快要翻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