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萱 黃嵐 隋華杰 單丹丹



摘要本研究以223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大學生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的現狀以及反芻思維與線上社交焦慮的關系。結果:大學生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處于中下水平;線上社交焦慮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線上社交焦慮高于男生;反芻思維可以正向預測線上社交焦慮。結論:大學生整體反芻思維呈現較為健康的特點且線上社交焦慮整體水平較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產生線上社交焦慮;大學生反芻思維能直接影響線上社交焦慮。
關鍵詞反芻思維;線上社交焦慮;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3.21.04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Zhixuan1, HUANG Lan1, SUI Huajie2, SHAN Dandan1
(1.School of Humanities, Mi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2.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In this study, 223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rumination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Ruminative thinking and online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lower middle level;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social anxiety, and girls' online social anxiety is higher than boys'. Rumin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online social anxiety. Conclusion: The overall rumination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ealth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online social anxiety is low.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online social anxiety than boys. Rumi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directly affect online social anxiety.
Keywordsrumination; online social anxiety; college student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已經占據人類生活各個方面,影響個體認知和行為。大學生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更多,且情緒情感豐富、不穩定,更易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線上社交焦慮指個體在線上社交過程中經歷負性事件產生的焦慮感,在社交媒體交往情境中感知到的緊張和恐懼等人際負性體驗,是使用社交媒體過程中的必經體驗,隱私關注焦慮、交往互動焦慮和負面評價恐懼是線上社交焦慮的具體表現[1]。社交媒體在為大學生建立和拓展社會關系提供便利的同時, 也可能給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帶來了隱性的危害[2]。
Nolen-Hoeksema認為反芻思維是個體適應不良狀況的穩定的應對模式,反復思考自己當前的狀態容易導致沮喪,進而增加抑郁情緒。另一方面,個體可能會減少積極的目標導向行為,而失敗的結果會增強個體的抑郁感和無助感[3]。大學生易接觸和認識新同學,通常是通過社交媒體來拉近與他人的距離,有研究表明面對面的社交互動比用網絡社交媒體交流提供更多的情感親近,但對于初次見面的陌生人,用社交媒體交流可以增強親密感和自我表露的頻率[4]。而線上社交焦慮是近年來社交媒體不斷發展和升級的產物,是一種新的壓力源和新型的焦慮形式。雖然已有研究證明反芻思維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社交焦慮,但只是針對大學生線下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問題。因此,本文研究大學生反芻思維與線上社交焦慮的關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對線上社交焦慮的了解,幫助大學生更加健康地使用各種社交軟件以及緩解和減輕線上社交焦慮,有利于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的預防,提升對自我的認同感和滿足感,讓大學生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認識,實現與社交媒體的良性互動。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233名本科生作為被試,收回有效問卷223份,有效回收率為95.7%。分布情況見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反芻思維量表
運用Nolen-Hoeksema編制的反芻思維量表(RRS),共有22個項目,包含三個維度:癥狀反芻、強迫思考、反省深思。按1―4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反芻思維傾向越嚴重。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為0.943。
1.2.2? 線上社交焦慮量表
測量線上社交焦慮采用Alkis編制的社交媒體用戶社交焦慮量表(SAS-SMU),包含21個項目,四個維度,分別是內容發布焦慮、隱私擔憂焦慮、交往焦慮和自我評價焦慮,采用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線上社交焦慮水平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為0.952。
2? 結果
2.1 大學生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現狀
2.1.1? 大學生反芻思維現狀
采用反芻思維量表以被試最終所得平均分的高低作為衡量反芻思維高低的指標,平均分越高說明具有較高的反芻思維。結果見表2。
大學生反芻思維得分平均分為52.02,約等于中位數,說明大學生反芻思維處于中等水平。
2.1.2? 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現狀
線上社交焦慮量表以被試最終所得平均分的高低作為衡量線上社交焦慮高低的指標,平均分越高,表明被試具有較高的線上社交焦慮。結果見表3。
結果顯示,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得分平均分為69.17,低于中位數74.00,說明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處于較低水平。
2.2? 不同人口學變量的線上社交焦慮差異檢驗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人口學變量的線上社交焦慮總分以及線上社交焦慮量表各維度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內容發布、隱私擔憂、自我評價以及線上社交焦慮總分上存在顯著的性差異,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2.3? 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對反芻思維與線上社交焦慮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見表5。結果顯示反芻思維與線上社交焦慮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二者總分也存在顯著正相關。
2.4? 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的回歸分析
為探索大學生反芻思維對線上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對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
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反芻思維與線上社交焦慮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自變量“反芻思維”可以解釋因變量“線上社交焦慮”50.3%的變異性(R2=0.503),擬合良好。F=224.041,即p<0.001,說明反芻思維和線上社交焦慮的線性關系顯著,可以建立線性回歸方程。t檢驗的結果達到p<0.001,常數項與回歸系數都具有統計學意義,各自變量系數為正值,說明反芻思維對線上社交焦慮有顯著正向影響。建立的回歸方程為:y=22.025+0.906x,其中y代表線上社交焦慮,x代表反芻思維。表明反芻思維對線上社交焦慮有直接影響,可以用反芻思維預測線上社交焦慮。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反芻思維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大學生反芻思維總體呈現較為健康的特點,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5-7]。大學生反芻思維之所以較為健康,一方面是得益于大學生現在所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國家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提高,高校也更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積極情感的發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情感素質,幫助大學生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8]。大學生可以向朋友傾訴自己的問題,幫助自己走出不良事件造成的困境。但仍存在部分大學生反芻思維得分較高的情況,因此,對于反芻思維傾向嚴重、具有高焦慮水平的個體,采取團體輔導的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接納的能力,降低大學生的交往焦慮[9]。團體干預方式倡導的是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在,幫助和引導成員建立未來的具體規劃,高??梢愿嗟亻_展團體輔導活動,進一步幫助個體降低焦慮水平。此外,線上社交焦慮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線上社交焦慮。其中內容發布、隱私擔憂、自我評價在性別上差異顯著,自我評價的差異最為顯著。說明女生比男生更擔心自己在社交媒體所分享的內容,更擔心社交媒體會泄露有關自己的信息,更在意社交媒體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容易因為他人的評價而產生社交焦慮。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害怕與其他社交媒體用戶進行交流和互動,擔心自己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的內容遭到他人的負面評價,或是害怕潛在的隱私風險[10]。說明女生更擔心自己在社交媒體所分享的內容,更容易因他人評價而產生社交焦慮。這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應考慮性別差異對個體心理狀況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對易產生線上社交焦慮的重點人群展開幫助和疏導。
最后,大學生反芻思維能夠預測其線上社交焦慮的表現情況。說明反芻思維會讓個體不斷重復回憶自己負面的線上人際交往經歷以及其中的細節,從而導致個體產生消極否定的自我認知,進一步增加線上社交焦慮,這一結論符合反芻思維的反映理論風格[11-14]。另外,個體的反芻思維能夠迅速保存社交焦慮,個體在社交活動中會更快知覺到其中的負面表現,高反芻思維的個體會重復回憶人際交往中的負性事件,放大過程中的細節,從而使消極認知得到強化,對以后的社交活動做出負面的預期,不斷加重社交焦慮[15-16]。具有高水平反芻思維的個體線上社交焦慮水平也高,高反芻思維的個體會不斷回憶線上人際交往的負性事件,從而產生不合理認知,對線上社交活動做出負向預期,產生線上社交疲倦,逃避線上社交的人際互動。雖然線上社交焦慮相比于現實社交焦慮較低,但線上社交焦慮作為社交焦慮的一種,與個體的反芻思維仍存在顯著相關,個體的反芻思維能影響線上社交焦慮,越是過度重復的自省和負面的自我認知反而會提高線上社交焦慮水平?,F實社交焦慮高的個體伴隨較高的行為抑制系統,而根據馬太效應,具有現實社交焦慮的個體,與他人互動交往的能力相對較弱,能體驗到的社交媒體焦慮也越高。反芻思維消極自省的思維方式也與行為抑制系統有關[17],高反芻思維的個體在線上社交過程中,難以提取積極經歷,過度對細節進行加工,害怕主觀預期與現實結果相矛盾,進而強化線上社交焦慮。這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緩解大學生線上社交焦慮水平時,可首先考慮采用認知行為治療,通過個體咨詢、宣傳科普講座和團體輔導等方式,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和消極的自動思維模式,降低反芻思維頻率,從而達到進一步降低和緩解個體焦慮的目的。
4? 研究展望和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線上線下心理幫扶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在遇到困境時,要鼓勵并傳授給大學生相應的方法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改變已有的消極認知模式,走出負面事件造成的困境,使反芻思維處在健康水平,拒絕精神內耗。其次,大學生在進行線上社交活動時,應客觀看待他人評價,建立合理積極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調適的能力,高校可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保健活動,也可避免大學生因過度使用網絡和社交媒體而導致線上社交焦慮的加深。最后,學校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同時根據反芻思維對線上焦慮的預測作用,利用團輔等形式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支持。此外,有關政府部門應強化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管理和控制,完善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陳必忠,張綺琳,張瑞敏,等.線上社交焦慮:社交媒體中的人際負性體驗[J].應用心理學,2020,26(2):180-192.
[2]張亞利,李森,俞國良.社交媒體使用與錯失焦慮的關系:一項元分析[J].心理學報,2021,53(3):273-290.
[3]NOLEN-HOEKSEMA S.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Evidence and the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2):259-82.
[4]SHERMAN L E,MICHIKYAN M,GREENFIELD P M.The effects of text,audio,video,and in-person communication on bonding between friends[J].Cyberpsychology,2013,7(2):Article 1.
[5]褚天嬌,趙靜慧.反芻思維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J].現代交際,2021(19):115-117.
[6]李斯妮.大學生的反芻思維和完美主義、焦慮的關系及干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7]王中.大學生反芻思維量表的編制及其初步應用[D].杭州:浙江大學,2016.
[8]盧家楣,劉偉,賀雯,等.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學報,2017,49(1):1-16.
[9]黎明.大學生自我接納、反芻思維與交往焦慮的關系及其干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10]ALKIS Y, KADIRHAN Z,SAT 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Social Media Use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2):296-303.
[11]來水木,韓秀,楊宏飛.國外反芻思維研究綜述[J].應用心理學,2009,15(1):90-96.
[12]MARTIN L L,TESSER A.Some ruminative thoughts[M].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1996.
[13]賀金波,陳昌潤,賀司琪,等.網絡社交存在較低的社交焦慮水平嗎?[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2):288-294.
[14]馬俊軍,安連超.反芻思維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9,39(3):277-281.
[15]宋穎,張守臣.領悟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的影響:反芻思維的中介作用和社會阻抑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6,39(1):172-177.
[16]RONALD M R.Model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variables during and following public speaking in participants with social phobia[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12):2977-2989.
[17]林雯儀,何昊,關青.反芻思維的腦功能網絡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6):1262-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