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程
(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 湖北襄陽 441053)
新農人作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新型農村創新創業主體,與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相比,有著更加先進的思維理念和創新意識,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靈活運用現代科技,開展農業產業模式創新變革,有效激發農業組織內在活力,培育一批優質的農產品品牌,切實提升農產品生產經營附加值,助力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由魯柏祥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鄉村振興路上的新農人實踐》一書,基于浙江大學推出的“新農人千人計劃”,收集整理各行各業新農人開展農村創新創業的實踐案例,生動展現出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的無限熱情與內在活力,為人們了解新農人、探究農村創新創業路徑提供了有效參考,值得深入閱讀研究。
該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均以案例形式呈現鄉村振興的產業模式和創新創業故事,繪制出千萬新農人投身農村創新創業的壯麗畫卷。其中,第一部分聚焦種植業領域的創新創業實踐,分別介紹了6 位從事種植業的新農人致富故事,總結出科學致富、聯合發展、要素匯集、堅守奉獻等創新創業經驗。第二部分列舉了5 個養殖業領域的創新創業實踐案例,涵蓋鴨蛋孵化、麻雞養殖、蠶桑養殖、養豬等多個領域,為促進鄉村產業模式創新與資源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三與第四部分分別對加工銷售和綜合服務行業的新農人創新創業實踐案例進行了總結分析,探索出農糧驛站、電商助農、生態農業等新型發展模式,真正突破了傳統的農業發展路徑,使其插上網絡數據的翅膀,獲得全新發展生機。
結合該書內容,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面向農村創新創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層出不窮,各類社會資源紛紛向農村傾斜輸送,對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個體經營者等人群形成強大吸引力,匯聚起磅礴的新農人群體力量,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目前來看,從事鄉村創新創業的新農人素質水平顯著提升,在學歷層次、技術水平、創業規模等方面取得明顯進步。為更好激發新農人創新創業熱情,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需從以下兩點著手實踐。
第一,匯聚資源要素,打造農業服務“聚滿”新模式。新農人將現代化經營模式應用于傳統農業領域,旨在發揮其在生產效率、市場競爭等方面的優勢,整合重組各類生產要素,建立起高附加值、高效率的產業運行機制,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進行資源整合。新農人將現有的農業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包括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資金資源和技術資源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比如,新農人可以聯合家族和朋友使種植基地形成規模化生產,并購買農業機械設備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其次,加強示范帶動。除了資源整合,新農人還通過示范帶動來推動農業服務的發展。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農田中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新型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并大力宣傳推廣成功案例,吸引更多人前來學習參觀。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學到新技術,而且有助于開展規模化生產種植,提高農業產出的質量和產量。最后,增強品牌效應。打造品牌更是實現“聚滿”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充分發揮品牌影響力,擴大農產品品牌的受眾群體和市場影響力,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的可持續發展。新農人通過打造特色農業品牌,推出特色生態農產品,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此外,將這些生產基地打造成旅游產品,使消費者從線上轉到線下進行體驗購物,增加品牌的價值和知名度,促進品牌市場規模的擴大。新農人綜合運用上述三項舉措,打造一個完整的農業服務的發展模式,進一步促進農業服務的發展,實現利益最大化。
第二,堅持技術模式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新農人作為新一代農村創新創業主體,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與實干理念,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平臺渠道,變革以往的農業生產經營流程,促進農業產業效益與農村生態環境的高質量發展。其一,利用現代化農業科技手段推進農業智慧化、數字化、集約化生產,如使用遙感技術、無人機等工具進行土地測量,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情況,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能源、土壤和水資源污染的風險。其二,構建生態循環系統,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新農人運用生物降解材料、腐熟肥、微生物肥、有機污泥等進行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例如,勤學苑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支撐,建立智能農業生態循環系統,實現廢棄物回收、資源共享、高效利用,有效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質量。其三,推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盈利空間,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新農人在現有種植的基礎上,聚集周邊土地資源要素,結合小額貸款和其他金融信貸資本,打造“土地+資本”的模式,構建“以地換金”的新型經濟形態,將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資本資源相結合,推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充分釋放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綜上,新農人積極轉變思維理念,廣泛吸納先進經營管理思想,調整舊的經營模式,結合現代農業科技,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農業模式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