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梅
(漢江師范學院 湖北十堰 442000)
在建設體育強國的大背景下,隨著全民健身戰略的推出,國家對體育事業發展的投入持續加大,社會體育文化氛圍逐漸濃厚。但現階段中國城鄉體育發展差異依舊較大,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腳步較為遲緩,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較為薄弱。《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研究》一書便對中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進行了系統探究。筆者在本文中結合書中觀點,思考中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困境,并探索破局路徑。該書由鄭柏武著、中國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該書立足于對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時間動態比較的方式對鄉村體育事業發展脈絡進行了細致梳理,并提出和諧社會背境下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框架。書中,作者總結分析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多元性需求,強調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必要性;隨后從不同研究視角指出農村體育事業所面對的困境,鞭辟入里地探究各類困境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和優化路徑,總結具體可行策略。此書研究視野廣闊,綜合運用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向讀者呈現新時代中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情況,可為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該書的作者立足于構建和諧社會環境,從多元視角對中國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各方面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指出在體育強國、新農村建設等諸多政策的實施帶動下,農村體育事業得到一定發展,但依舊面臨諸多現實困境。首先從城鎮化視角看,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雖然帶給農村體育一定發展機遇,但由于農村體育事業起步較晚,與城鎮差距依舊較大,城鄉之間的體育資源分配仍不夠均衡;城鎮化促使進城務工村民數量增加,鄉村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嚴重,鄉村居民整體身體素質提高略顯緩慢,同時缺乏足夠體育專業指導人員。其次從區域視角看,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效率存在一定差異。書中在對農村體育資源配置問題進行分析時提到,中國現階段農村體育事業發展資源配置略有失衡,不同地區的經濟差異造成農村體育發展的步伐差距越來越大,其中內地農村的體育事業明顯較為薄弱,包括體育人才、投入資金、體育場地和器材等各類資源都有所欠缺;而沿海經濟優勢地區的農村體育事業已接近城市體育事業發展水平。最后從農村文化建設視角看,書中著重提到了農村文化環境難以讓體育文化氛圍穩定生成,受制于農村經濟落后性,農村居民對體育的關注度并不夠高,鎮(鄉)政府對農村輻射的體育文化內容難以接收,同時缺乏足夠和有力的農村體育組織提供體育服務。
通過對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現實困境的分析,書中針對性地給出諸多突破困境的策略和建議,筆者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其一,在城鄉區域協同互促方面。城鄉體育發展差距制約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為此作者提出以城帶鄉發展理念,通過強化政府調控的方式實現城鄉體育事業的協同發展,以此推進鄉村區域內體育事業發展。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需在研討相關指導文件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快制定城鄉體育協同機制,以城鄉體育均衡發展為指導原則縮小城鄉區域體育事業發展差距,保障農村居民的各項體育權益。具體舉措例如,牽頭建立城鄉體育產業鏈,以紅利政策和優惠政策鼓勵城市中體育設備制造企業到鄉村區域建廠開業,同時邀請外來企業在郊區設廠,激發農村區域體育產業活力。
其二,在農村體育事業發展資源配置方面。面對農村體育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書中提到現階段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資源有限,尤其對于政府來說,各項體育事業投入使其財政壓力較大,不利于體育事業長遠發展。鑒于這種情況,地方政府可以考慮引入社會體育力量,即通過激活社會體育組織動力,使相關體育組織參與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為農村提供體育資源。為此,地方政府需加快制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農村體育服務的準入機制,以具體文件為指導引領各社會體育組織開展工作。政府部門也要積極與相關組織達成多種合作關系,共同探究參與農村體育服務的可行渠道,如提供志愿性質的體育服務,提供專業的體育人才資源,捐贈體育器材、場地,甚至可以參與政府部門的農村體育項目競標。在推動社會力量進入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體系的同時,地方政府要強化對社會力量的管理,嚴格制定并落實社會性組織參與農村體育發展的準入門檻,切實保障農村居民的體育權益。
其三,在農村體育文化環境搭建方面。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離不開文化環境的支撐,面對部分農村居民體育文化意識薄弱、農村體育文化環境缺失等問題,地方鎮(鄉)政府需切實將體育文化建設工作納入鄉村建設體系,以系統性的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和文化服務營造農村體育文化氛圍。例如,地方鎮(鄉)政府可以定期指派體育文化建設指導員進入村委,與村委干部一起開展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等媒介宣傳體育知識,普及體育對增強村民身體素質的積極作用,并鼓勵村民參與體育活動。地方政府還可以聘請專業體育人員編撰農村體育讀物,以圖書雜志報紙類的讀本讓廣大村民學習體育基礎知識,了解體育基礎服務相關權益,激發對農村體育服務的需求,以此來反推農村體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