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冬
(黑龍江工業學院 黑龍江雞西 158100)
進入世貿組織以來,西方品牌農產品的涌入對中國農業現代社會產生制約,中國農產品所面臨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持續增強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積極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具有必要性,這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內人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國農業國際化發展。而農業品牌建設離不開法律保護,如何在法律制度層面實現對農業品牌建設的體系化保護,成為目前中國農業品牌建設發展路上的重要關卡。文章結合《都市農業品牌法律制度研究》一書,梳理我國農業品牌建設法律保護現狀,并進一步探索其發展道路。
由李剛所著的《都市農業品牌法律制度研究》一書,是一部系統論述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制度專著。該書先就都市農業和農業品牌的概念與構成元素進行解析,闡述了農業品牌法律制度的基礎理論;隨后結合不同法律關系對農業品牌建設中的法律制度內容進行探討和分析,同時指出品牌建設中法律保護的不足之處;最后在不同法律保護領域,基于農業品牌建設所遵循的法律原則提出法律保護完善建議。書中通過對中國都市農業品牌法律制度建設的系統研究,指出農業品牌建設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強調對農業品牌建設進行法律層面的系統保護是促進中國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農業品牌涉及類型較多,書中提到,由于農業生產類型和經營類型的特性,農業生產主體或經營主體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利用特有的名稱或標記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區別,這種名稱或標記便是農業品牌。早在2011 年中國便提出要創建農業品牌、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多年來,各方力量圍繞農業品牌建設采取多種發展舉措,其中法律保護工作也得到了持續關注和推進。目前,中國農業品牌建設法律制度體系基本成型,覆蓋面較廣,相關法律內容囊括農業品牌主體權責問題、農業品牌表現形式問題、農業品牌質量指標控制問題、農業品牌傳播問題,以及農業品牌形成的關系問題。除了覆蓋范圍廣以外,經過多年法律保護工作實踐,針對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制度持續完善和細節化,如在農業品牌主體法律制度方面,除了對企業、農民協會、農民合作社等主體進行法律行為制約以外,還著重對龍頭企業、消費者和行政機關等主體進行了法律約束,促使各主體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權責,引導農業品牌建設工作穩定開展。
書中提到,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保護工作雖然在持續推進,但現階段仍存在不足,如制度體系仍不完善,缺乏經濟金融體制、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農業品牌風險投資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在品牌相關法律體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對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記敘較少,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保護需求。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一系列強化農業品牌建設法律保護的建議,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堅持農業品牌建設法律制度的“雙軌道制”立法。雙軌道制立法指的是一般法與專門法聯合立法保護的模式,一般法即指《商標法》《著作權法》《專利法》等與農業品牌相關聯的法律制度;專門法則是專用于農業品牌建設領域的法律制度。就目前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工作來說,中國需秉承雙軌道立法模式來持續完善農業品牌建設的法律制度。此舉一方面可以確定農業品牌的商標特性、專利特性或著作權特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法律運行成本,避免法律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矛盾與沖突,為農業品牌建設創造更加穩定的法律制度環境。其二,進一步強化農業品牌建設管理相關的法律制度。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涉及行政機關、地方企業,以及各類農民生產或經營主體,在這種復雜的主體關系下,中國需持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管理工作的法律保護。一方面,通過法律制度統一管理機構,設立專門的農業品牌管理部門和制定配套的管理權責體系,使該部門專門負責各項管理事宜,改變多部門不協調的管理局面;另一方面,進一步暢通農業品牌申請渠道,強化農業品牌質量建設,如通過制定農業品牌準入制度來嚴格保障農業品牌注冊規范,促進中國農業品牌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持續向高質量方向邁進。其三,加強已有法律法規的整理和修改工作。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工作雖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逐漸加快,農產品類型和消費市場的發展都較為迅速。基于這種持續變化的農業品牌建設形勢,中國除了要堅持立法以完善法律保障外,還需對已經存在的法律制度進行梳理。例如,原本存在“誤認”標準或“混淆”標準的條例,應順應時代進一步明確其法律定義,使責任評判標準更精準、更易操作。在整理和修訂相關法律制度后,立法單位還需及時向社會公布法律制度,確保中國農業品牌建設法律保護的先進性。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農業品牌影響力還不夠強,國際競爭力并不突出,因此加快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是實現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法律保護屏障的生成將會助推農業品牌建設穩定推進,為此中國需持續強化法律保護,不斷完善農業品牌的法律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