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葦 劉紅梅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合肥 230601)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 “兩個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再次強調只有堅持“兩個結合”,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皟蓚€結合”的偉大論斷,既開辟了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也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1]深入挖掘、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是當前必須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儒家生態哲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仁民愛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在當代仍具有深刻意義,為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養成生態文明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啟迪。作為最新的生態理論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建立在以儒家生態哲學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之上。
以“兩個結合”為視角,探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儒家生態哲學的融合創新,是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要任務和中心環節,亦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的有效途徑,也可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支撐。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內核和重要命題。從生態視角來看,“天人合一”中的“天”代表的是自然界,“人”是指人類本身,“合一”則是強調人與自然之間整體有序的和諧狀態。
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其中有“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2]816。這里明確指出世界萬物由天地孕育產生,并且這種孕育萬物而生的狀態是遵循“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的有序秩序。儒家以此為起點,進一步將“仁愛”思想納入其中,肯定人在天人關系中的主體性。《禮記》中就有“故人者……五行之秀氣也”的表述,指出人是匯聚仁、義、禮、智、信五種善性而生,故人是最具智慧和靈性的。和孔子一樣,程頤也指出人是五行之秀,是匯聚天地間儲存的精氣而生的。因此,人類雖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產生,卻不同于自然界的動植物。值得強調的是,人類雖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積極參與世界萬物的變化,但這種主體能動性必須以符合自然規律為前提?!熬佑腥罚何诽烀盵3]251,孔子將“畏天命”置于君子三畏之首,可見這種利用與改造應置于敬畏天命之下,如果不遵循其運行規律,不敬畏天命,就會“獲罪于天,無所禱也”[3]38。
儒家在“畏天命”的基礎上提出以“盡心知性”的方式知天命,從而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吨杏埂烽_篇就論述了關于天命的具體觀點,指出人的所有本性來自天并且離不開天命的規定,接著闡述盡性知天的具體方法——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4]116。通過至誠之道,作為主體的人可理解天地萬物運行與發展的規律,并能以無虛妄、無雜念的本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以“至誠”的方式來“盡其性”,進而通達天性,實現“與天地參”,最終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摹疤烊艘惑w”境界。
“仁民愛物”作為儒家“仁學”的重要內容,具有現實的生態意義,凸顯了儒家生態哲學蘊含的道德人文關懷。
“仁民愛物”這一思想雖由孟子率先提出,卻早已貫穿在孔子的仁學體系中。孔子把“仁”看作天地間永恒不變的法則,是人類立身行事的最高道德標準。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孔子提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4]105。孔子將愛父母放在首位,而后推廣到友愛兄弟再擴充到仁愛眾人,做到“泛愛眾,而親仁”[3]6。此外,孔子還把仁愛之心推及自然萬物,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生態理念。孟子基于孔子的“仁”學思想,進一步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一重要論斷,把仁愛的對象由“親人”推廣到“百姓”,再進一步擴充到“萬物”。漢代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仁民愛物”思想,提出了“泛愛群生”“鳥獸昆蟲莫不愛”的生態倫理觀,把對世界萬物的道德關懷視為“仁”,彰顯出一種“博愛”情懷。
“仁民愛物”這一儒家生態哲學的核心內容,將關注的對象由人推及物,進而擴充到整個自然界。隨著這一過程的擴充,“生生之德”的意蘊由此展開?!疤斓刂蟮略簧盵2]732,儒家將尊重生命的行為看作“大德”。值得強調的是,這里的“生”不僅是指作為個體存在的“人”的生命,還包括除人類之外的世間萬物各類生命。顯然,儒家生態哲學在價值層面視人與自然萬物平等一體,主張尊重和愛護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
儒家生態哲學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其實踐中便有了“使民以時”“取用有度”的生態保護取向。“草木以時伐”“禽獸以時殺”,揭示出人類對“草木”和“禽獸”的砍伐獵殺必須建立在遵循時令規律的基礎上,絕不能隨心所欲地對自然資源進行攫取和掠奪,否則等同于違背了孝道?!案镆詴r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5]5強調人類在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時,只有堅持取用有時的實踐原則,注意養護自然界的動植物資源,才能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荀子更是將儒家生態思想加以系統化和制度化,指出要實現圣王之制,就必須“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使世間萬事萬物能夠各得其所,從而實現“與天地參”的理想狀態。
“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內核,凝結了古代先民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深刻哲學智慧。儒家生態哲學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與實踐也始終以“和”為價值取向和目標旨歸。
儒家生態哲學的“和”思想涵蓋三個層面。其一,人自身內部的和諧。儒家認為,個體的身心和諧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實現個體身心的和諧,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主要途徑。對此,孔子提出“為仁由己”“修己以敬”等,都是要求人們通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實現自我的身心和諧,成就圣人之德。其二,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疤斓厝f物,本吾一體者也?!比寮覛v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且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4]56,認為只要到達中和之境,天地歸位,萬物就會生長發育??梢?,在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萬物的形成發展亦是和合的結果。
此外,儒家生態哲學還蘊藏著第三層面的和諧,即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群體和諧?!翱嗣骺〉拢杂H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盵6]《尚書·堯典》中記載的“協和萬邦”,宣揚的就是社會邦族群體的和諧局面,其中天然地蘊含著仁、義、禮等治國理政主張。仁,即施行“仁政”“德治”,遵循為政以德,修己治人。所謂“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5]56,只有施行仁政,用道德讓別人歸順,別人才會真正心悅誠服,否則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罷了。禮,即以禮相待,重道德,倡禮制。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即強調“禮治”和“德化”的作用,重視用道德和倫理來規范行為和約束民心。在對待邦交關系上,儒家主張以道德修養和倫理教化為本,通過“感化”“懷柔”等政策,實現“天下寧”的和諧局面。義,主要相對于“利”而言,儒家并不否認“利”,而是主張“先義后利”“以義制利”。這種義利觀在儒家生態實踐方面也得以深刻凸顯,儒家生態哲學始終堅持以天下萬事萬物的福祉為導向,遵循重義輕利原則,絕不提倡見利忘義、舍義取生的行為。
“協和萬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儒家的政治主張,其所提倡的和諧思想和蘊藏的和合理念已深深融入中華文明的骨血之中,并作為一種民族精神、文化傳統不斷延續下來。其沉淀下來的價值原則和價值理念,仍能夠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與實踐啟示。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突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命運相連的整體關系,并且這種關系表現為一種持續共進狀態。2021年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首次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進行系統闡釋,并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放在“六個堅持”之首。[7]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8]。要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踐行“兩山論”,將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有效保護有機統一起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盵9]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人與自然不是對立分裂的,因而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哲學思想主張以提高個體自身內在的道德修養,進而提升個體的生命境界,喚醒自身的道德自律感,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境界。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來源于對當代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的深刻思考,來源于對“不尊重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只會遭到自然報復”這一經驗的客觀認識,強調通過實踐的方式認識規律進而科學把握自然規律。
在融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用唯物史觀進一步探討人類文明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科學論斷,指出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保證民族的興旺發展。在論述“天人合一”的內涵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繼承了儒家的“和合”思想,還用現代化語言實現了對“天人合一”的當代轉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賦予“天人合一”以新內涵,進一步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并創新性地從整體性高度提出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結束時曾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4。他將生態環境問題上升到民生問題的高度,強調要真正解決民生問題,就必須從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入手,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提出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8],不僅要大力發展經濟,還要提供和創造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些論述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改善環境、保障民生,滿足人民對美麗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追求。
民生問題自古以來備受關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所處時代背景的差異,不同時代對“民”的認識也有著不同之處?!叭拭駩畚铩敝械摹笆姑褚詴r”雖凸顯的是一種取用有時的生態原則,但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古代社會,更多的是強調統治者要根據農時使用民力?!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盵5]289儒家雖有民貴君輕的表述,但與此同時更強調“君人者,國之本也”[11]。可見,在儒家“國之本”的文字描述中,君的存在是包括民在內的一切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儒家“君舟民水”“民貴君輕”等民本思想雖為富民、利民等舉措提供了依據,但本質上還是“使民”“用民”?!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4這一生態理念則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幸福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它的提出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12],這樸實的話語蘊藏著深刻的政治意蘊。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良好且宜居的生存環境日益成為衡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高低、生活幸福與否的重要標準。在人民中心論的理論框架下,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成為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10]131。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表明了在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問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袖手旁觀。世界各國人民應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在維護本國發展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的合理利益,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勇于承擔國際責任與國際義務,打造人類共同棲居的美好家園。
從實踐來看,中國在建設全球生態文明中所遵循的義利觀,是對儒家義利觀的發展與創新。“協和萬邦”中凸顯的義利觀強調先利后義、重利輕義,這雖指明了世界各國在全球生態治理的實踐中都應自覺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但在當前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世界體系中,顯然無法為中國的國際生態合作與治理構建實踐理路。
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中國遵循“以義為先,義利并舉”,這種義利觀是對儒家生態哲學中義利觀的融合和創新,即強調義與利的辯證統一,而不是過分側重義,而忽視了利。面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世界難題,中國一直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不斷發揮“中國作用”,持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積極履約?!霸谌蛏鷳B文明建設的國際博弈中,中國的生態建設和發展不以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但中國也決不放棄本國的正當權益?!盵13]面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中國始終堅持國家利益與國際道義相統一的原則,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兩個結合”的創造性表述,既是對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明確宣示,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國具體實際”中獨立出來,凸顯了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獨特價值,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8]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學說。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對中國實際和具體時代要求做出的正確回答。其將儒家生態哲學的活力融入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事業,并轉化成適應當代語境的生態價值觀,為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引。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成分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性語言從本體論、認識論及實踐取向等方面對儒家生態哲學進行了嶄新詮釋。例如:民生觀上,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民生問題聯系起來,提出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理論原則,實現對儒家“使民以時”理念的創新;全球觀上,從人類整體利益、共同利益、長遠利益的視角,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謀全球永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創新發展了儒家的“協和萬邦”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儒家生態哲學的融合和創新,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只有牢牢扎根中國大地,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符,為中國人民所掌握、運用,同中國文化相融相通,才能實現深層次的中國化。
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地位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性與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未來、實現價值融通的重要理路,也是新時代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本質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8]。這就要求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必須守住中華文化本根、傳承中華文化優質基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在守住中華文化本根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生態哲學貫通起來,并進行現代性轉化。
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挖掘儒家文化中蘊含的解決當代生態難題的思想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融會貫通,如“天人一體”的哲學觀、“講信修睦”的道德觀及“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一貫的處世之道,呼吁各國人民樹立“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全球觀,秉持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胸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共同努力。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的提出,則是將儒家生態哲學的理論核心——“天人合一”融入現代生態文明的生動體現,這一融合使得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在當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另一方面,在融通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古代農業背景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性特征,需要進行現代性轉化和發展。如儒家關于義利關系的表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體現了重義輕利、先義后利的義利觀。但在當代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全球生態建設格局中,這種義利觀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加以發展和創新。結合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義與利的辯證統一,最終形成了“以義為先,義利平衡”的正確義利觀,為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儒家生態哲學的融通和創新,既讓儒家生態哲學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中國和世界面前,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為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支撐。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的儒家生態哲學,其中包含的哲學理念、道德原則以及價值追求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同時也影響著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儒家生態哲學的創新,不僅推動了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是在全球生態治理的合作中,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污染問題已不再單純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家事”,一國的環境問題會引發跨國界的生態危機。因而,一國的生態體系是否安全穩定直接關系到他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叭绻蚋鲊宦摵掀饋?,仍然以國家和地域來互相分割,那么生態危機必然不能得到解決?!盵14]為正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給人類安全帶來的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15]523,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15]523。世界各國人民只有攜起手來團結合作,才能解決當前人類發展面臨的困境,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是在全球生態治理的合作中,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由于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程度不同,世界各國在全球生態治理合作中在利益訴求方面無法達成一致。特別是部分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在全球生態治理責任與義務承擔的問題上相互推諉,甚至有極個別國家拒絕承擔應有的全球生態治理責任。面對世界各國在全球生態治理問題上的矛盾與沖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15]523。只有堅持平等相待、互商互諒,才能解決各國在全球生態治理合作中有關治理責任、治理方式等問題上的矛盾與分歧,真正建立伙伴關系。必須深刻認識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球治理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需要強調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構建全球生態治理合作的重要論斷,是在充分考慮各國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的,既維護了各國的正當利益,體現出“和而不同”的價值追求,又為全球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了價值基點,從而為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蘊藏的生態哲學思想,結合當今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發展的具體狀況,深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在理論、實踐以及制度方面的創新,提出一系列深刻思想與重要戰略,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當代,以“兩個結合”為視角探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儒家生態哲學的融合和創新,無論是解決全球生態治理難題,推進我國當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以此為契機探索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現實性,都具有深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