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在下轄9個縣市區、5個管理區,521萬人口的常德,高中教育質量在全省表現得十分突出——每一個縣市區都至少有一所優質高中,沒有一個縣市區出現“縣中塌陷”現象。
近年來,常德市高度重視縣域普通高中建設與發展,大力提升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高考成績各項指標穩居全省前列,呈現“百花齊放、優質發展、整體均衡”的發展格局。
常德市執著的探索和生動的實踐,不僅為全省縣中發展提供了范本,更回答了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
加大投入強“龍頭”
學校要發展,首先需要一個優良的外部環境:地方黨委政府重視是“陽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支持是“土壤”、百姓尊師重教是“氣候”。
為推動縣域普通高中向縣城聚集,常德全市累計投入近30億元,高標準遷建5所縣一中,高質量整合9所農村高中。積極化解縣域普通高中債務,將歷史積壓債務全部從學校剝離,累計化解縣域普通高中債務8億多元,讓學校輕裝上陣、安心辦學。
教育事業優先謀劃,教育環境優先改善,教育投入優先滿足。以桃源縣一中、石門縣一中、臨澧縣一中為開端,近20年來,常德市各縣(市、區)掀起了以省示范性高中建設為“龍頭工程”的學校建設熱潮,各地相繼啟動高中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全市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有了質的飛躍。
桃源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財政緊張,但早在2003年,縣委、縣政府就啟動了桃源縣一中新校區建設,選擇在縣城最好的地段,建成了占地面積達400畝的新校區。如今置身校園,猶如走進了一個公園。2017年,縣里又投入1億多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體育館。
新校區建設投入的2億多元,雖然最初由學校自籌,但后來實現了債務剝離,由政府兜底,學校不欠一分錢外債,為學校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石門有個說法耐人尋味:“我們現在對教育投入1個億,10年后,回報就是10個億、100個億。”當年這個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縣,硬是靠著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辦教育”的擔當,讓石門縣一中真正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的“龍頭”,也讓更多石門學子走進了家門口的好學校,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
澧縣一中的校園面積從100多畝增加到330畝,校舍面積從6萬平方米增加到14.7萬平方米;如今的安鄉縣一中,占地面積218畝,除土地外總投資近2億元,規模為75個高中教學班,在校學生4100人……
一連串數字背后,體現的是常德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全市縣中“優質均衡、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已然形成。
規范招生劃“紅線”
早在2008年,常德市就針對高中辦學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觀念性、體制性障礙,比如不按計劃招生、買賣生源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設置“底線”,亮出“紅線”,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堅決說“不”,有力地規范了辦學行為,維護了教育秩序。
旗幟鮮明地提出不搞“超級中學”,市直高中學校不到“縣中”搶挖教師,“縣中”不到初中學校搶挖教師,成為常德各學校不成文的一條規定。以省示范性高中常德市一中為例,除了每年60名“空軍青少年航空實驗班”學生來自全省6個市州外,該校生源均來自武陵區、常德經濟開發區、柳葉湖旅游度假區。而常德市二中、市六中、市七中、芷蘭實驗學校、外國語學校等市直高中也是如此,招生范圍均在城區,每年生源基數只有6000人左右。
2017年暑假,在鼎城區三級干部大會上,區委書記明確要求,任何人不許通過任何途徑要求區一中錄取任何一個線下的學生。生源規范,也給了高中辦學真正意義上的減壓、松綁。
十多年來,常德市堅持公辦普通高中屬地招生政策,嚴肅查處違規招生行為,較好地控制學校“掐尖”沖動和學生“擇校”傾向,為常德市高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常德也是省內最早推行屬地招生政策的地級市,市直高中招生嚴格控制在城區范圍內,2013年開始實行“指標到校”政策,桃源、漢壽、臨澧3個縣的一中指標生計劃分別達90%、80%和70%。
2014年,經過反復研討,桃源縣實行“等級入圍,指標到校,分校劃線,分數定人”的招生辦法。首先將桃源縣一中招生計劃的60%作為指標生實行分配,逐步完善至2022年分配指標達到90%,桃源縣二中、縣九中的分配指標也達到50%。
“中考招生辦法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太大了。”郝坪中學校長王建斌說,從前該校生源流失嚴重,2011年郝坪鄉小學畢業生60多人,升入本校初中的才22人,而2018年,70多名小學畢業后只外流幾人,考入桃源縣一中的有5人。
指標到校改革,從政策上把更多的省示范性高中學位留給農村,整體提升了初中生源質量,為常德高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源基礎。同時,該項政策的實施并沒有影響高中辦學質量,2017年,指標分配到校的第一屆桃源縣一中學生參加高考,各項指標穩居常德市第一。
特色發展亮“招牌”
在常德,市直高中和縣域高中共同發展,省示范性高中和其他普通高中錯位發展,公辦高中和民辦高中和諧發展,每一所高中都有其特色,構成了整體向上、全面發展、風格鮮明的生動畫面。
作為一所基礎較為薄弱的市區普通中學,常德市三中自2017年開始規劃發揮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開展“‘小科目到‘大課程——大體育教育教學課程實踐研究”。在2023年8月結束的全國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賽(重慶站)中,來自常德市三中的張夢婷、陳奇煒、趙湘斬獲5金2銅,并取得了參加2023全國青少年游泳U系列總決賽的資格。
久久為功,當年的“小科目”體育教學儼然成為大體育教育教學課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常德市三中也已然成為常德市頗具影響力的學校體育教學發展鮮活案例,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漢壽縣二中則有著自己主打的三大特色品牌:現代教育技術特色、藝體特色、校園文化特色。
高一新生入學后,年級部牽頭組織本年級學生進行音體美等學習能力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結合學生個人興趣和發展意向,成立各類興趣小組,抽出專門時間,指定專任教師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培養專業興趣和個人能力。
與此同時,該校每年上學期的體育科技文化藝術節,分年級舉辦的班級足球賽、籃球賽、排球賽、拔河比賽,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展現了蓬勃昂揚的精神風貌,培養了班級榮譽感,有效促進了班級文化建設。
正是學生自身強烈的成人成才欲望,與學校“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訂單式培養機制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促進了藝體專業生的全面發展,激勵了漢壽縣二中師生排除萬難,砥礪前行,創造了“低進高出”的教育奇跡。
2014年以來,桃源縣九中吹響了創建省級特色學校的號角。藝體活動經常化、普及化、多樣化,特色優勢項目凸顯,藝體教育成果豐碩。2014年和2016年,學校代表隊兩次榮獲全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并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創造了桃源縣參加常德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的歷史最佳成績。
“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從20年前的先行先試,到20年后形成大面積高質量的‘常德現象,為湖南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提供了寶貴啟示。”省教育廳廳長夏智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