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9月22日下午,跨越2900多公里的“湘藏云課堂”如期開課,常德市武陵區工農小學音樂特級教師杜媛梅和學生代表通過網絡,與遠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小學的孩子們共享音樂魅力,在歌聲中再續友好情誼。
充分整合名校、名師網絡課程的引領作用,開展“區域課例實踐”,打造“湘藏云課堂”3.0版本,是武陵區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該區牢固樹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工作理念,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優化信息化資源供給,統籌推進教育信息化全方位融合應用,全力推動了武陵教育現代化發展。
硬件夯實打造“未來”學校
作為首批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武陵區第一小學投入近5千萬元用于建設智慧校園,全校60多個智能學習空間科技感十足,并且擁有“全數字、全聯接、全融合”的智慧場景,是一所看得見的“未來”學校。
“從校園安防到學校管理,從教育教學到師生評價,我們實現了全方位數字化服務。”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謝英介紹,學校以科技立校,打造了“全數字、全融合”的智慧教育場景。
實施教育信息化2.0建設以來,武陵區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先后建成武陵區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小學以及中建育英小學等9所數字校園,高標準配建了STEAM教室、VR實驗室等100余個特色功能室,全面優化提速教育專網,實現“兩鄉一鎮”網絡聯校和校園千兆無線網絡全覆蓋。
科技強師部級優課頻出
2022年5月27日,湖南省教育廳公布了首批177個“湖南省名師網絡工作室”名單,谷金艷小學音樂名師網絡工作室榜上有名。一年多來,來自長沙、常德、張家界等地的249名工作室成員以網絡研修為載體,通過谷金艷等名師的示范引領,在教學實踐、教育科研、資源開發等方面快速提升。
“不少青年教師都有較好的專業素養,但課堂經驗不足,無法與學生產生良性互動。”谷金艷告訴記者,通過精品課的錄制,工作室成員都得到了快速成長。
“我區充分發揮3個省級‘名師網絡工作室孵化作用,構建線上線下多場景交互的跨校區、跨地區聯合教研模式,積累優質課例資源,服務教師一體化成長。”武陵區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小云說,在2022年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中,該區5名教師課例獲部級優課。
為促進全區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武陵區還全面實施教師信息技術2.0培訓提升工程項目,聘請省內外專家開設智慧課堂、2.0背景下教師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等專題培訓,完成學校管理人員及一線教師培訓4328人次,實現全覆蓋。
該項目啟動以來,紫菱小學等學校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海量資源,在課程教學、教師研修兩大內容下足功夫,涌現了一大批教育信息化素養較高的優秀教師。
學生成長評價特色多元
為徹底“破除”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短視行為,武陵區還將信息化廣泛用于教育評價改革,建立中小學綜合素質發展基礎數據庫,充分運用智能評價工具,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成長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
2022年,武陵區第一小學自主構建“星·未來”學生智慧評價體系,并借助該校校園智慧平臺,運用多維信息采集與分析、數據成像等技術,讓評價突破時空、隨時隨地發生。
六年級(122)班班主任楊慧告訴記者,來校之前她曾在漢壽縣一所村小任教,“當時對學生評價主要靠口頭,如需全方面了解學生,班主任得時刻待在教室里。時間一長,不僅學生沒有自由,老師也疲乏不堪。”
在接觸和使用“星·未來”智評系統后,楊慧感受到了信息化評價方式帶來的便捷。不論是科任老師或者班主任,只需通過手機或電腦任一端口,依據“品”“智”“健”“雅”“勞”+“特色”六個維度下設置的不同評價內容,輕松一點即形成評價數據。
“系統可以自動采集并整合數據,點亮星圖標,形成多維、全面、立體畫像,一目了然。”作為班主任的楊慧直言,全班53個孩子,人人都能收獲到特色多元的實時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區還堅持以賽育智,將舉辦科創賽事作為信息化教學應用的重要抓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近年來全區中小學生在各級各類科創賽事中獲國際性榮譽16項、國家級榮譽100余項、省級榮譽17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