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謝芳)“我在這里工作了近20年,以前在學校吃飯都沒有一處固定場所。彭局長到我們學校蹲點調研后,為我們學校解決了不少難題。尤其是可供師生就餐的食堂指日可待了,我們在就餐時再也不用日曬雨淋了。”近日,益陽市資陽區迎風橋鎮黃花侖小學教師徐利欣喜地說。
自大興調查研究工作開展以來,益陽市委教育工委主動聯點條件苦、問題多、質量差的鄉村學校,下沉一線,幫助解決基層學校實際問題。益陽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彭偉才在資陽區迎風橋鎮黃花侖小學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該校教職員工沒有規范的就餐地點。
“基層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是教師。”彭偉才當即現場辦公,目前學校食堂已完成審批立項,即將破土動工。同時,他多次實地調研校門口交通安全隱患問題,經與多個部門對接,已將該校交通安全問題列入全市交通頑瘴痼疾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此外,解決校門口視野問題的項目也將納入319國道拓寬工程一并實施。
為了梳理總結“我為教育解難題”經驗,進一步推動工作,8月30日下午,益陽市教育局召開大興調查研究“我為教育解難題”活動第二次成果交流會議。班子成員結合自身分管工作及調研課題作了調研成果交流,深入查擺問題、細致分析原因,并給出了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會人員進行深入討論交流,為共謀益陽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益陽市教育局領導班子成員“領題調研”,每人明確牽頭1個調研課題,市教育局機關各科室和二級機構共確定27個調研課題,將進課堂、進班級、進社團、進講座、進宿舍、進食堂“六進”做到了經常化,摸準學校發展、質量提升、隊伍建設、教育管理等方面情況、吃透問題。同時,創新調研方式,選派20名年輕干部分赴中小學、中職學校開展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要求掛職干部充分發揮蹲點調研作用,真正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目前,益陽市、縣教育部門科(股)室負責人和全體干部職工包片聯點全面開展“我為教育解難題”活動,累計解決問題328個,形成制度機制8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