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廣場舞這一中國獨特的大眾文化現象,已經成為大多數中老年人的一種愛好。然而,由于廣場舞噪聲的不可回避和相關的因素,使得噪聲污染和由此引起的糾紛日益加劇,而其背后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矛盾、僵化的鄰里關系等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各階層針對相關問題所采取的對策,多是從群眾道德素質、政府部門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等層面進行,而對于廣場舞的管理則多持反對態度,治理成效并不理想。
本文對廣場舞場景下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設計理論進行分析。
一方面,體育娛樂場所的公共空間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使得人們對其產生的噪聲污染問題感到無可奈何;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則是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這些問題在國內的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也給體育休閑公共空間之功能的發揮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因素,甚至是阻礙因素。下面就針對這些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其主要成因進行一些分析論述。
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人都曾被跳舞的聲音所干擾。而對于廣場舞的噪聲污染問題,大部分居民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是,只有極少數人成功地解決了噪聲問題,大部分居民都覺得效果不大,甚至沒有任何作用。采取措施不能解決問題,已成為廣場舞噪聲污染的普遍現象。要想根治廣場舞噪聲的源頭,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首先,從根本原因分析廣場舞噪聲污染的原因發現,認為傳統舞蹈的活動性質使得其產生噪聲是必然的,再加上沒有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場所;另外,音樂音量不規范等也使廣場舞噪聲污染嚴重。通過調查,發現影響廣場舞活動的最大因素是聲音太大,其次是舞蹈活動本身。
同時,一些調查對象認為,廣場舞活動時間與居民學習、休息時間沖突,缺少適當的活動場所,也是導致噪聲污染的主要原因。
同時,通過對廣場舞活動場所的調研,發現大多數廣場舞所在場地處于公園以及公共廣場的場地之上進行,然而同時存在一些廣場舞區域位于小區草坪、小區附近空地或其他類型的用地上,這些現狀能夠折射出目前居民廣場舞活動較為缺乏必要場地的問題。
另外,由于廣場與居住區的距離、周圍的植被分布等因素,也會間接地影響到舞蹈的噪聲污染。從廣場舞活動場所到居住區的距離對居民的噪聲感覺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噪聲污染的程度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表現出的衰減關系,以及隨著距離的增大而出現的衰減都是“負相關”。以廣場舞蹈為核心,在10-50米左右,是居民對噪聲干擾最大的區域。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一區域,有大量的廣場舞活動場所。在植物配置方面,有許多的研究顯示,在植物種類、高度、種植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合理的布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噪聲。但是,廣場周圍的植物 分布狀況并不理想,有的地方無人管理,有的植物自生自滅。
通過對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存在的總體和局部兩個方面的問題。
1.體育休閑場所的規模都很小,場地布局和服務半徑不合理,缺少便捷和便利。近三分之一的廣場舞活動集中在居住區綠地、交通樞紐用地和其他地區,既是體育休閑場所數量的不足,也是缺乏便捷和便利的表現。同時,在一個體育休閑場所,常常會出現多個“緊鄰”的局面,既反映出合適的舞場數量和規模的不足,又造成了鄰近舞團“比拼”的局面。
2.國內當代研究現狀分析:1.唐秀玲在《中國畫創作與構圖研究》一文中說道在西方構圖是與造型、色彩平起平坐的三個繪畫形式要素之一,而在我們的中國畫創作教學體系中,構圖的位置卻無法和造型筆墨相提并論。在許多院校的課程體系中,構圖課是缺少或者被忽略的,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創作輔助手段,學生的創作指導往往是以考察或以教師的經驗和隨機點評為主,缺少一套可上手操作的關于繪畫章法的方法和技巧。
2.缺乏專門的活動空間設置,活動空間與居住區的距離不夠合理,缺乏對運動休閑空間的管理和降噪的隔離處理。通過對場地進行深入的調研,發現大部分舞者對現有的體育休閑場地不滿意,認為場地的鋪裝、燈光、服務設施等都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迫切需要一個場地。同時,大部分的噪聲活動場所周圍雖然有噪聲提示,但是整體上缺乏“主動”的降噪設備,大部分被調查者仍然受到廣場舞噪聲的影響,這也說明了相關控制措施的不足。
3.體育娛樂場所的綠化效果不佳、管理粗放、噪音低。現場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的運動休閑公共空間沒有注重綠化景觀的降噪,也沒有對空間中的植被進行適時的更新,造成了四季的景觀效果不理想。
1.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在規劃中,應充分體現所屬城市的地域和民俗特點,兼顧當地主體居民的廣場舞參與者的需要,既要解決場地噪聲污染,又要建設具有特色的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
2.從生態和經濟兩方面考慮,以人為本。針對城市體育休閑場所的用戶,重點解決社區居民和廣場舞參與者之間的矛盾。同時,我們也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重視環保、環保、設計元素和材料的經濟性。
3.展示藝術,滿足一般人的審美觀。城市的體育休閑公共空間必須適應大眾的審美需求,具有自身的更新和旺盛的活力,與時俱進。
1.對動靜空間進行科學地劃分,設置功能分區;針對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周邊環境,對動靜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創造私人空間、開放式、半開放式空間的同時,將人群集中的活動區域設置在遠離居民區、辦公區等需要安靜的地方,并進行綠化和阻隔,既方便又環保,又能減少噪聲;比如文化娛樂區,兒童活動區,體育活動區等。在設計功能空間的時候,要從用戶的需要出發,以人為本,按照專業的活動需要,規范地設立一些專門的活動區域;比如,具有防滑鋪裝的場地、符合規范的極限滑雪場等。
2.對“降噪”的景觀節點進行賦能。(1)加強景觀效果的營造。根據人類的聽覺和心理感覺,聲可以分為噪聲和音樂兩大類。對于噪聲高的區域,可以采用聲學景觀的介入,使其產生“聲掩蔽”效應,從而達到消減噪聲、“凈化”室內環境的目的。研究表明,正面的景觀建筑更具有可持續性和生態性,其重點在于都市環境。
宏觀含義上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指為市民提供日常和社交活動的戶外活動場所,涵蓋城市鄉鎮街道、生活廣場、市民生活區周圍場地;公園、體育場館和擴展到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和城市綠色區域等的公共設施。[1]閑暇公共空間,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和休閑的場所。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為人民群眾類剛需的活動區域,它是人們進行體育和娛樂活動的必要條件。運動休閑公共空間,具有公用、無償(預約限流)的顯著特征,以室外為主,面向大眾的公共空間。在蘆原義信看來,外在的空間是一個更有意義的空間,它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目標[2]。體育休閑具有運動休閑功能,一般包括休閑漫步空間、趣味活動空間、運動健身空間和社會活動空間[3]。休閑散步空間是一種復合型的直線空間,可以被用于居民進行散閑暇小憩或運動的區域,起到鍛煉和放松的作用。趣味活動區一般都是為孩子而設,旨在為小孩子提供安全、有趣和游戲化的運動場地,整個空間的氛圍往往比較輕松活潑,既要確保安全,又要有一定的娛樂性。運動健身區域旨在為居民展開強度稍高耐力、有氧鍛煉,常常包含如下場所:運動區域、器械場地以及休息區域。體育場館一般由各類球類以及專用體育區域,如跑道;器材場地是指放置健身器材和群眾健身路線的地方。社會活動空間就是人們進行交流和交流的地方,比如一些小團體,比如扭秧歌、廣場舞、健身氣功等等。
由于不同的運動目的和需求,不同的人群參加體育休閑活動的場所也不同。城市大型綜合性體育場地,城市體育休閑廣場,休閑公園等;休閑活動場地、休閑步道等休閑場所,已成為市民運動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這些非正式場所既有其特殊的功能,又有運動休閑場所的作用,又稱其為運動休閑場所。
體育休閑公共空間是一種以運動、健身為主要目標,滿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綜合起來,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也就是給大眾服務的,而非只為少數人享受。作為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主要特征,它的目標是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自由的休閑健身場所,以達到休閑、健身、娛樂的目的。一般的私家休閑空間都是封閉式的,例如私家花園、別墅等,只供親朋好友使用,而公眾休閑場所則應該是面向一般民眾,讓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都能自由出入。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可以肆無忌憚,肆意妄為。公共性并非個人的意志,它是個人和個人的調整所形成的共同特征,這種共同特征從個人開始,然后再回歸到個人的周期;也就是說,普遍的需求是在總體水平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開放性,是指對公眾開放的體育、娛樂和健身活動。這是它區別于其他公共空間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的公共空間也具有開放性,但它的開放性相對于其他的來說是更明顯的。它一般是面向全城的居民,沒有設置“門檻”,讓每一位市民都能享用、使用,并且可以直接進出,真正體會到運動的真實感。被動的、封閉的公共空間,讓人不能進行深層的溝通,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空間。
另外,開放是指城市體育休閑和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之間的轉換,即體育娛樂場所可以轉換成其他形式的公共活動場所,比如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作為藝術表演場所;另外,還可以將其他公共空間轉換成運動休閑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等,經過進一步的改造,可以形成運動休閑公共空間;社區內的學校操場,在上午和節假日向市民開放,既是娛樂活動,也是學生們的主要學習地點。
反之,不能進入的、只能遠看的地方,就不能稱為運動休閑的公共空間。
體育休閑公共空間按其服務半徑分為社區、區級和市級三級。不同級別的運動休閑公共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以適應不同的人群對運動休閑的需要。
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層級是由體育休閑參與者的數量、體育休閑公共空間需求的大小以及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準入門檻來決定的;體育休閑活動中,體育休閑活動距離、運動休閑活動次數等因素對體育休閑活動的影響較大。一般認為,不同層級的體育休閑空間在空間距離、活動性質、休閑者數目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指標特性;運動、娛樂活動的時間頻率、需求量、門檻等。
社區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社會組織。社區體育休閑公共空間是指人們在社區內進行健身、娛樂和休閑活動的公共場所。它具有城市公共空間的特征,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特點。社區建設的首要目標是滿足居民的基本健康需要,所以社區內必須具備基本的公共體育設施。根據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半徑,社區體育休閑公共空間以社區居民為中心,以步行即可到達的街道、公園、廣場、綠地等為目標。這些場地可滿足社區居民休閑、娛樂、聚會等休閑娛樂活動的實際需求。因此,社區的公共設施水平、公共服務水平、休閑空間的數量是有限的;綠化的情況、生活的便利程度等,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質量。社區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布局,既能促進居民健身,又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促進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而社區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規劃不合理,會對居民的交流和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這會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導致它的實際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人們的運動和休閑仍然無法在實質上得到保證和滿足。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最大特征是便利、快速,所以可以說,它是最接近人民群眾的運動休閑空間,也是其精髓所在。它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間之一。所以,合理地進行規劃是對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確保其正常使用的關鍵。
本文系統地分析了城市體育休閑空間的概念、特征、類型,從而為將來城市化進程背景下的體育休閑空間的供給側優化、優化配置、場地建造等議題奠定基礎,以明確改進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路徑,達到解決目前休閑空間不足的主要矛盾,以應對廣大群眾愈發增長的休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