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容
小提琴傳入中國已經有三百余年,在當前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小提琴的表演形式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其創作與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國流傳千年的傳統樂教資源逐漸減少,在小提琴創作中加強對傳統樂教資源的繼承和發展,有利于創作出更多優質的作品,也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小提琴創作和發展,要高度重視挖掘和融合傳統文化,同時還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發展的新內涵。
小提琴自從傳入中國,其音樂進行了本土化的發展和演變。受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小提琴的形式與風格日益多樣化,也越來越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小提琴仍然帶有西方藝術的標簽。結合當今時代發展要求,小提琴創作應注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挖掘和融合傳統樂教資源,結合新時代發展特征深化創新,緊密融合中國音樂,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民眾的審美特征。小提琴創作通過繼承中國傳統樂教資源,能夠進一步開拓音樂滲透的路徑,向更多領域推廣和普及小提琴藝術,賦予小提琴藝術“中國音樂標簽”,使其成為中國音樂藝術的重要代表。
小提琴自從傳入中國,在發展早期,只沿用了西方演奏技法,這一時期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氣息,更能體現西方人的審美特征。中西方在生活方式、思維觀念、文化習俗、語言習慣等各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民眾對小提琴藝術也有獨特的審美觀。隨著小提琴本土化發展,當今時代,小提琴音樂已經越來越能夠被我國大眾認可。但是,小提琴藝術要想深深扎根于中國的文化背景,在中國獲得穩固發展,就必須符合和適應中國主流審美觀,因此,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繼承和應用是有必要的。小提琴音樂創作者要從中國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出發,確定小提琴音樂創作的方向,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的生產生活狀態、民間故事、民族器樂等元素,推動小提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創作。以《跳龍燈》為例,這一小提琴作品展現了傳統節日人們跳龍燈的歡快場景,契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符合民族群眾的審美情趣。《跳龍燈》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特色,顯現了小提琴藝術本土化、民族化的成果,深入挖掘和融合了傳統音樂文化內涵中的元素,提升了小提琴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音樂創作者致力于總結本土音樂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征,將小提琴藝術和中國優秀傳統的民族文化因素緊密結合,使小提琴藝術中國本土化發展的進程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以來,小提琴音樂創作者將小提琴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創作了一系列深受社會大眾歡迎的藝術作品。但是從整體來看,目前小提琴藝術創作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深度還需要進一步延伸,小提琴創作的創新力有待增強。小提琴創作者僅在表面上融入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小提琴藝術仍然帶有西方文化標簽,小提琴創作并不能引起中國國民的認同感和共鳴。為此,小提琴音樂創作者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音樂元素,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小提琴音樂藝術形式,讓小提琴藝術能夠深深根植于中國國民的心中,賦予小提琴藝術旺盛的生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深入交流和融合,我國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文化領域,世界各國積極踐行開放、多元的發展理念,越來越多的外國音樂藝術傳入我國,影響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基于此,我國在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的同時,必須重視繼承和創新傳統音樂文化。在小提琴藝術創作中重視對傳統樂教資源的繼承和應用,能夠更好地協調音樂文化對內、對外的關系,進一步推動小提琴音樂開放發展,繼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
第一,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深入挖掘傳統的樂教資源。選取的作品題材,直接關系到小提琴音樂藝術風格根基的形成。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首先加強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素材的深入挖掘和廣泛運用,在此基礎上,創作更豐富的多樣化的藝術作品,真正發揮小提琴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現階段,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結合時代發展背景,合理選取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資源素材,加強實地走訪和學習探究,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深入探索。當前,一部分創作者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例如,馬思聰先生的代表作《內蒙古組曲》,緊密結合了中國傳統少數民族民歌的相關元素,挖掘和探索了更豐富的傳統樂教資源,創作出了真正能夠激發中國民眾共鳴的藝術作品。
第二,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繼承傳統音樂風格。推動小提琴音樂作品風格本土化發展,是小提琴藝術創作繼承中國傳統樂教資源的必要舉措。音樂藝術風格深受文化背景因素的影響,當下,小提琴藝術創作要繼承傳統樂教資源,就必須繼承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緊密結合中國傳統民間生活、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在傳統古典文化的影響下,中國音樂藝術風格具有韻味悠長的特征。小提琴藝術創作者在繼承傳統樂教資源創作作品時,要明確所要傳達的情感和風格,緊密結合和適應中國音樂的審美與情趣。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緊密結合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特征,從作品節奏、旋律等方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音樂藝術風格,更好地適應中國民眾的音樂審美需要,進一步推動小提琴音樂作品風格的本土化,提升小提琴音樂的影響力。
第三,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繼承傳統演奏技巧。小提琴演奏藝術表達的基礎在于演奏技巧,這也是小提琴演奏表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奏技巧必須緊密融合中西方音樂特性,展現和表達傳統的中國民族風味。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方式,演奏技巧的繼承也是小提琴藝術創作者繼承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同的演奏技巧所展現出的小提琴音樂藝術風格明顯不同。小提琴藝術創作者首先要加強對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深入理解與創新,賦予小提琴演奏技法民族性特征。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技法多樣,但具有普遍性。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全面學習和掌握傳統音樂的演奏技巧,可以從多種演奏技巧的普遍性著手逐步掌握。西方小提琴演奏注重音符的均勻,追求均衡的演奏速度。中國民族音樂更強調多元的橫線條旋律,主張用漸變的方式,展現曲折、蜿蜒的演奏效果。繼承傳統演奏技巧,要求演奏者充分分析和結合傳統民族音樂的演奏特性,進而激發廣大群眾對小提琴藝術的認同感和共鳴。演奏者還要注重把控演奏力度和音響,以“中正平和”的方式展現民族音樂色彩意境。以《梁山伯和祝英臺》為例,創作者采用了搖板、變奏等不同的演奏技巧,營造出深遠、悠長的意境,賦予了小提琴作品婉轉的藝術特色。
第四,培養民族傳統音樂教育者。小提琴音樂繼承傳統樂教資源,必須有高素質的民族音樂教育者的支持。民族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優化對傳統音樂文化素材的選取,積極創新演奏技巧。民族傳統音樂教育者要從中國音樂教學改革的現實背景出發,積極創新和應用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新的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效率和教育水平。教育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前輩的思想精神,同時,還要結合新時代發展需要,提升自身的創新力,在推動小提琴藝術繼承和發揚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同時,賦予小提琴藝術創作充沛的活力,讓小提琴藝術能夠根植于中國本土和中華民族,長久發展。
第一,在小提琴音樂教育中轉化傳統樂教資源。做好對傳統樂教資源的傳承和轉化,首先要加強學習,而教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小提琴音樂教育要貫穿各個學段,特別要重視大學階段的教育。在大學開放式的教育階段,教育者要全面、深入地推動小提琴音樂藝術與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結合,促進小提琴藝術創作對傳統樂教資源的轉化。各個院校開設小提琴專業,都可以在小提琴專業教學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理論內容。教育者要注重以樂育人,寓教于樂,要創新課堂,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給學生帶來更具趣味性的實踐體驗;要引導和帶領學生真正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運用到小提琴演奏中。教育者在進行小提琴音樂教學時,還要積極開設課外研修實踐課程,提升學生應用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進行小提琴作品創作的能力;要定期組織聯歡會、音樂會、交流會,為學生打造展示和表演的平臺,鼓勵學生之間交流自身應用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創作小提琴作品的經驗和新的體會。源源不斷的專業化人才,是小提琴藝術民族化長久發展的動力,是繼承和轉化傳統樂教資源的支撐和保證。學校要注重對小提琴藝術創作人才的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的系統化程度,構架科學的小提琴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小提琴人才的專業性;既要培養有高超表演水平的專業人才,也要培養小提琴音樂教學人才。
第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優化本土化小提琴藝術作品創作。當今時代,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的交往和交流愈發頻繁,在文化領域,世界各國頻繁交流,相互融合。在多元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要以理性的態度,正確客觀地對待各國文化的融合。中西方音樂傳統有很明顯的差異,我們要堅持立足于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優秀、符合社會大眾審美情趣的文化內容。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在融合中保留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適當吸取和應用西方優秀的音樂文化理念,推動小提琴藝術創作的本土化、多元化發展。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保持理性的態度,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扎根于傳統樂教資源,創作出一系列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實現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高質量轉化。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豐富創作題材,可以以傳統樂曲為雛形,改編中國傳統樂曲,也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故事展開音樂作品創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被小提琴藝術創作選用的題材眾多,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結合新時代背景,深入挖掘更多題材和元素,從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中汲取營養,吸收精華。
第三,合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做好對傳統樂教資源的轉化。信息化時代,新媒體廣泛應用,人們的娛樂方式得到拓展,社會大眾不再局限于電視、劇院、電影等媒介。廣泛運用的互聯網新媒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推動了社會各界、各個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對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與轉化,深入挖掘更豐富的傳統樂教資源,創作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提琴藝術作品。小提琴藝術創作者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加強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推廣,如可以借助抖音、微信、網易云等平臺,上傳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小提琴音樂作品,進一步推動小提琴音樂藝術作品的傳播,讓更多人收聽和搜索小提琴音樂作品,加深社會大眾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音樂藝術作品的認知,改變人們對小提琴音樂的固有印象,更好地傳承傳統音樂文化資源。
小提琴藝術傳入中國后,得到了迅速發展,已經漸漸成為中國音樂藝術的標簽。但是,從目前小提琴藝術創作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情況來看,當前的結合仍然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發展。未來,小提琴藝術創作者要積極繼承和轉化傳統樂教資源,優化小提琴音樂創作,既要積極借鑒西方演奏技法,也要注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賦予小提琴藝術創作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