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傅瓊
摘要: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培育新時代高校學生最好的理論知識,將其貫穿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當中是當前的迫切任務。論述了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分析了此項工作目前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思政課;融入研究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 培育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接班人,其法治素養是影響我國社會整體法治素養的重要因素。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思政課上抓重心抓重點是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的必然之所在[1]。為促進我國新時代法治建設、培育法治人才,就要致力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治素養,而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結合了中國國情的具有原創性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還可以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立德樹人”目標。將法治思想與立德樹人相結合,能使當代大學生實現德法雙兼,使其樹立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識,說話辦事都知法守法,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
(二) 豐富發展思政課的內在要求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不僅對于大學生思想認識的塑造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思政課發展的動力源泉[2]。習近平一直強調要抓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要抓住高校思政課這個重心。在教學中融入新時代的新思想,是思政課進步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對思政課的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高校思政治課融入了法治因素,提升了高校思政課的價值。
(三)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歷史是最好的參考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回看歷史,我們黨一直在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努力,當前,社會的高速發展對法治中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習近平法治思想能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3]。習近平法治思想系統地解釋了新時代為什么要依法治國以及怎樣全面實行依法治國[4],是結合中國實際總結出來的緊跟時代主題的法治思想。高校學子是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接班人,必須對依法治國的原因和依法治國的戰略有深刻理解,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深刻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并能夠理解和運用。基于此,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時代要求[5]。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 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的知識及政治素質能力的局限性
高校思政課教師政治素質能力和知識儲備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系統完整而又邏輯嚴密的哲學基礎[6],高校思政課老師作為傳道者,如果自身沒有把所要傳的內容悟清楚理明白,勢必會影響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各個學校各個老師的政治素養有高低之分,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深度也不盡相同,習近平法治理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教師在課堂上若將這些專業術語、法治語言直接傳遞給學生,會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從而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產生一種畏懼感,如此,就會降低課堂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影響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效果。
(二) 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單一
當前,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思政課的融入主要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單一而有限,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會局限其融入的廣度與深度。參考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經驗,要實現法治思想的更好傳播,就要讓人民群眾先了其先進性和前沿性,進而才能促進其主動學習。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能動性,思政課老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學生主體的學習熱情,用多種多樣豐富的途徑去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做到“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7]。筆者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高校課堂的融入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要構建活力課堂,將習近平思想貫穿到思政課堂建設全過程,實現課程專業目標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揮課程育人作用。
(三) 高校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系嚴密,內容豐富,涉及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的方方面面,還包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法治理論成果[8]。這些內容都應該被當代大學生所閱讀和掌握,但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精髓的認識顯然還不夠準確和深刻。作為這個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如果不能全面看待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偉大歷史意義,就會對建設法治中國產生不利影響。為此,要擺正高校大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定位,幫助其走出理解誤區,進一步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思政課的融入。
(四) 教育環境對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影響
教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里講的主要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中,校園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很多高校只是片面地把習近平法治思想放進思政課堂進行貫穿,并沒有將其很好地融入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這樣就導致部分大學生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重視不夠、了解不夠。除了思政課堂,還應在校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校園文化墻張貼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相關標語,召開關于深刻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大會,舉辦與習近平法治思想相關的校園主題活動等,讓學生在校園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都能看到習近平法治思想,這樣的“融入”才可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促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舉措
(一) 增強思政課老師的專業素養
要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融入到思想政治課堂,關鍵在于增強思政課老師學透、善教的本領,讓每一個高校學子都能享受到高政治素養的教學[9]。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先認真研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容,理清邏輯關系,對其內在精神和主要精髓的理解要準確、深刻。教師將理論知識學懂弄透,才能讓學生聽懂悟懂。其次,抓住重難點,把重難點挑出來講解,學生對重難點有了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思政課堂的融入就會更加順暢。最后,為了增強課堂趣味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應把一些晦澀難懂的法治理論進行生活化的轉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從而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
(二) 豐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路徑
可以抓住課堂教學這個重要路徑,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首先,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要讓學生意識到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就得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收獲到更多認知,再把認識歸于實踐,如此往復,體悟真理。其次,思政課要發揮對專業課的價值引領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跟時代潮流。除了運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之外,還要充分利用學習強國、慕課和學習通等網絡平臺,豐富課程方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后,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可以通過理論知識辯論賽、課堂小組討論和理論知識分享會等的形式,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到思政理論課堂,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
(三) 解除大學生認識誤區,提高其主體性認識
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課要想取得預期成效,高校大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定位,這就要糾正大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錯誤認識。與此同時,要構建教育者(老師) 與受教育者(學生) 的學習共同體。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需要發揮所有的學習動力參與到思政課當中,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就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思政課堂。要打造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課的思政“金課”,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課做好主體性的有力支撐。
(四) 提升教學場所的教育功能,構建全方位育人環境
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教學具有獨特的“自性”——價值性、修身性和自建構性,具有強大的魅力[10]。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影響巨大,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思政課的重要紐帶。基于此,應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校園環境相結合,要充分利用好校園廣播站、高校記者團、主題教育活動和校園宣傳欄等途徑,讓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校園環境中得以充分體現。高校作為一個教學場所,除了發揮課堂的教學功能,還可以發揮法治實踐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法治的力量。這樣,課堂教育加課外實踐的雙重保障,可以不斷增強習近平法治思想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進一步促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
參考文獻:
[1]郭穎.“德法兼治”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
2020(09):40-41.
[2]王天民,謝圖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特質、內在意蘊與實踐要
求[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05):21-28.
[3]金若山,周悅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J].新視野,2021(05):
21-28.
[4]姜偉.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體會[J].法律
適用,2021(10):3-8.
[5]江必新,李洋.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相關論述的理論
建樹和實踐發展[J].法學,2021(09):3-16.
[6]童成帥,周向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哲學基礎與邏輯論析[J].思想教
育研究,2021(07):27-32.
[7]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J].東方法學,2021
(01):5-24.
[8]許屹山,吳慧,郭紀青.基于“兩性一度”的新時代高校思政“金
課”構建之探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01):
127-131+139.
[9]陳馳,古劍.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的價值、內容與路徑:習近平新時
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四川
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04):5-12.
[10]陳秉公.談談思政課教學的魅力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
(09):103-108.
基金項目:2022年江西省教學改革課題“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涵養大學生強農興農使命研究”,項目編號:JXJG-22-3-14。
作者簡介:劉琪(1999-),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傅瓊(1972-),女,江西樟樹人,通信作者,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責任編輯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