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
旋挖鉆孔施工技術具有環境污染少、能夠提高樁基承載力,減少結構沉降等優點,目前在建筑工程基礎施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在實際旋挖鉆孔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地質條件、鉆孔工藝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給施工中質量控制增加了難度。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建筑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就高層建筑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要點進行探討,并提出了施工中質量控制措施及注意事項。
華潤置地總部大廈地基與基礎工程,擬建場地位于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中區東片。場地總用地面積10092m2,基坑周長約342m,擬建5層地下室。現狀地面高程4.60~9.50m,基坑底絕對高程-12.37m,基坑開挖深度16.97~21.87m。屬于典型的深大基坑工程,具有較大的支護難度。
本項目工程樁為旋挖灌注樁,工程樁在地面施工,空樁長度約20米。本項目樁基礎共有旋挖灌注樁約270根,其中塔樓為2.5m和2.8m大直徑樁共約50根,裙樓為直徑1.2m樁約220根,工程樁持力層為微風化花崗巖,共安排3臺大功率(360型以上)旋挖機進行旋挖樁成孔施工。
在施工前,測量人員先做好工程測量放樣工作,先對基樁中心位置進行放樣,并在樁心邊設置護樁,在護樁設置時,應保證樁位的牢固性,并報監理單位復核樁位坐標,成孔后再復核一次。
(1)勘察報告研究。在護筒埋設前,先要深入施工現場了解場地地質條件,如果土層穩定性較差,應深入了解巖土性質及厚度;其次,在了解場地水文地質以后,對于較淺的地下水,要結合施工場地情況及地層性質、地下水埋深等條件,掌握好地下水的埋深及護筒長度。如果孔口為雜填土,保證護筒長度大于雜填土層的厚度,并確保土層護筒的穩定性。
(2)護筒選擇。在選擇護筒時,應選擇直徑大于鉆孔的護筒。這種護筒在埋設護筒時易于操作及調整,保證護筒與鉆孔中心相重合,同時也能夠確保護筒口與土層之間的密實性,以及護筒旋挖鉆進過程中的穩定性;二是在旋挖鉆頭移動時,應防止鉆頭和護筒之間出現縫隙,以免護筒與鉆頭發生碰撞。
(3)護筒固定。在護筒埋設前,旋挖鉆機開孔直徑應大于護筒直徑,以便于護筒埋設。如果護筒與土層之間有縫隙,應采用回填材料進行回填,如粉質粘土。在實際回填時,應采用分層回填方式,并及時夯實,以提升護筒的摩阻力,保證護筒固定的穩定性,以免管道或孔內出現漏漿現象。回填護筒間隙完畢后,應采用木橫擔在孔口土層上,做好護筒和方木的連接,以防護筒沉陷。
(4)在護筒埋設時,保證護筒上口高出地面20cm,這樣有利于防止地面水流向孔內;同時,在送漿管末端作彎頭型,且將彎頭卡到護筒頂上,在泥漿輸送時,不能將高壓泥漿噴射在護筒下層上,以免泥漿給護筒下層造成破壞,以及防止送漿管和護筒發生摩擦而出現破裂,泥漿灑在護筒周邊的土層上。
多規合一項目協調生成階段包含的選址決策過程,是結合各類項目的用地性質、用地面積、選址偏好等具體要求,從全面、科學、協調發展的視角,并揉和候選地塊的空間分布及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經濟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知識,靈活設定各類項目選址評估模板,為后續選址方案的綜合評估、協同審批提供基礎[13-14]。基于“多規合一”的共享數據與沖突檢測服務,采用WebGIS、ArcSDE 數據管理、SOA 服務、多規管控分析等技術開發規劃選址輔助決策系統,在選址規劃符合性自動檢查基礎上,實現選址優化多層次因子靈活組合與權重設置功能,直接服務于國土規劃審批業務的項目選址決策。
在鉆機施工過程中,泥漿的作用是防止孔壁發生坍塌,同時能夠有效抑制地下水鉆渣。所以,為保證孔壁的穩定性,應注重泥漿注入的質量。如果泥漿過稀,將會影響到鉆進效果;當過稠時,應將泥漿附在孔壁上,以免影響樁基混凝土施工質量。
在制漿之前,應打碎粘土塊,并采用泥漿攪拌機進行制作,當制作成泥漿以后才能使用。同時設置泥漿循環凈化系統,以實現泥漿原料回收,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在鉆進時,應結合現場地層情況,保證靜水水頭壓力滿足鉆進要求,且要采用鉆進平衡的原理進行泥漿管理,利用地層粘土進行造漿。在造漿時,如果泥漿稠度難以達到要求,應優選粘度大、造漿能力強的粘性土,以提高泥漿稠度,避免鉆進過程中出現塌孔現象。
在樁孔施工時,應保證一次完成,避免施工時出現間斷,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結合出渣情況確認土層結構,及時對泥漿性能指標進行調整。施工中如果遇到松散地層,應增大泥漿粘度,確保孔內水頭的高度,以防輕沖液影響到孔壁,并能夠有效降低轉速和鉆壓,以達到施工質量要求。
為了避免孔壁坍塌,穩定液的粘度應滿足表1要求;如果不能滿足要求,應在現場進行試配及調整。

表1 穩定液必要粘度參考值
在鉆機就位之前,先在護筒周圍采用砂礫填筑,并將它壓實,以防鉆進時鉆機下沉,或者出現傾斜。在鉆機開啟前,先掛出護樁十字線,應采用鉆機自動調控裝置對鉆頭進行調整,并對準十字線,鉆桿傾斜度不大于1%。
在鉆進時,應向孔內注漿,保證孔內水位高度滿足要求。鉆機鉆孔深度采用自動檢測方式,而為了掌握沉渣厚度,應采用測繩對孔深進行復測,在實際鉆進過程中,施工人員可通過控制儀表來實現鉆桿垂直度控制,確保孔垂直控制在1%;另外,在鉆進時,應及時清除棄渣,且按照2h的時間進行一次泥漿性能指標測定,并及時作出調整。如果鉆機鉆到粉砂層,應在孔內投入適量水泥,以確保護筒穩定。
除了以上措施,在鉆孔時,還要對孔口出渣進行清運,以免影響到鉆孔施工質量,防止周邊環境受到污染,當鉆孔深度達到要求以后,及時將鉆桿提起,再對孔深進行測量。
本工程主吊選用50 噸的履帶吊進行。考慮鋼筋籠“全籠一次起吊”和“分段起吊”兩種情況,根據現場實際起吊情況進行選用。以“盡可能減小鋼筋籠起吊過程中最大彎矩值”為原則,計算得出各吊點的位置。
(1)鋼筋籠全籠一次起吊。選取本工程支護樁的鋼筋籠為分析對象,計算得到其吊點的布置如下圖所示,圖示起吊初始的情形。

圖1 吊點布置圖
為了加強鋼筋籠的剛度,減小在起吊過程中的變形,在鋼筋籠變截面位置加設杉木桿,將其與主筋綁扎在一起。
(2)鋼筋籠分段起吊。鋼筋籠分兩段起吊的具體分段方式如下圖所示:

圖2 鋼筋籠分段方式圖
兩段鋼筋籠在孔口處采用加鎖母型套筒連接。先下放第一段的鋼筋籠段至孔口并固定,然后吊運第二段鋼筋籠至孔口,兩段鋼筋籠在白色油漆標記處用加鎖母型套筒連接。
(1)根據砼的施工要求,在樁設計時,混凝土強度為C30,且可根據試驗要求摻加適當的減水劑。在混凝土配合比中,禁止使用氯化鈣的外加劑。在混凝土配制時,應保證其密實性及流動性。在本工程水下澆注過程中,采用C40混凝土配比,可滿足水下砼灌注要求。
(2)混凝土試驗。在混凝土試驗前,應出具配比單,在混凝土灌注前兩周,應及時提交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案,以便相關部門審批。在物料現場時,應要求出廠商出具原材料質量證明書、出廠合格證、原材試驗報告等,包括水泥、砂、石、外加劑,以便工地備查。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派專人負責有關實驗。
(3)混凝土骨料檢測。當混凝土骨料供應獲得批準以后,應及時進行骨料試驗。試驗內容包括顆粒分析,粘土、粉土的含量檢測,有機物重量比,吸水量測試等。測試完畢后,應及時將其結果提交相關單位審批。
(4)在混凝土澆注前,應及時對成孔深度進行復查,并進行混凝土澆注申請,經相關單位批準以后才能進行澆注。另外,要對砼坍落度、和易性進行嚴格審查,并作好記錄。及時將混凝土運到灌注點,以防混凝土離析。
(5)在導管內,保證隔水塞球膽大小滿足安裝要求,在安裝時,應將它安裝在水面上。在混凝土灌注前,應將孔口蓋好,以防混凝土落入孔中而導致泥漿受到污染。
(6)在混凝土灌注時,保證首灌量灌至高于導管下口2m,本工程首灌量為8m3,將導管埋入混凝土4m。同時,在混凝土灌注時,混凝土埋入的深度應大于1.5m,小于6m,并進行測定,以滿足導管提升高度要求。在導管拆卸時,應對導管埋深進行測量計算,并對卸管長度進行確定,以便混凝土處于流動狀態,并作好記錄。另外,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應保證連續不斷進行,及時清洗拆下的導管,并在架子中放入導管。
(7)在混凝土灌注時,確保導管處于中心位置,在提升導管時,應派專人負責,以防鋼筋骨架移位,在骨架上升時,及時停止提升導管作業,下降導管,并與骨架脫開。
(8)當混凝土灌注至樁孔上部時,可停止提升導管作業,待灌注達到標高以后,再將它拔出。同時,當灌注至樁頂以后,應再灌注2m,這樣能夠確保樁頂混凝土的強度。待混凝土灌注結束以后,應將護筒拔出,當灌注作業完成以后,如果樁頂混凝土面低于地面,應采用回填土進行覆蓋,以防出現塌孔,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

(9)在混凝土灌注時,應采用污水泵將積水排出,以防泥漿溢出,保證施工質量。
(10)在混凝土澆注前,應開展砼強度試塊,并按照50m3澆筑量組成一組,每根樁應超過1組。當試塊養護好以后,強度達到要求時,應及時進行拆模,并進行養護。
(11)當混凝土施工結束后,應對材料出廠合格證、強度報告進行收集,并進行混凝土強度評定。
綜上所述,通過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在建筑基礎施工中的應用發現,此技術具有施工適應能力強、施工效率高、施工安全性高、環境污染少等優點,然而,在目前旋挖鉆孔施工過程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如施工材料問題、施工不規范、施工過程控制不嚴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施工的正常進行。因此,在建筑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應做好施工前準備,加強施工中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進而為建筑樁基質量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