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醞釀已久的存量房貸調整政策終于落地,各銀行相繼出臺具體措施,并于9月25日起正式施行。
這一重大利好政策無疑將減輕過去幾年間“高位站崗”購房者的還貸壓力,將釋放更多的消費需求,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助力。
自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以來,中央及地方不斷釋放寬松政策信號,多項重磅政策出臺。
中央層面上,下調商貸首付比例下限和二套房貸利率下限、改善性住房換購稅費減免、個人住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等全國性政策相繼落地;地方層面上,除了貫徹落實中央相關文件指示(如“認房不用認貸”)、提供購房補貼外,多個重要二線城市全面解除限購政策。
這些利好政策,無疑將提振房地產市場信心,幫助低迷的房地產市場重新走入正軌。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購房需求;加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房地產企業通過高杠桿、高周轉模式進行擴張,導致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持續飆升,不僅掏空老百姓的“六個荷包”,擠壓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同時房地產企業也潛藏了極大的債務風險。
為此,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劃定房地產企業融資“三條紅線”),遏制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增長過快勢頭。
在國家堅決、持續的調控政策下,目前房地產市場投資炒作行為已經基本被遏制,同時“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疊加疫情等不利因素,無論是房地產投資還是購房需求都持續低迷,不少房地產企業也遭遇嚴重的債務危機。
房地產產業鏈條長、影響面廣,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房地產仍然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很顯然,多項利好政策的出臺,正是為了扭轉當下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時,過度依賴房地產投資與“土地財政”的老路已經走不通,“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動搖。
與中國經濟增速相匹配,房地產“狂飆”時代也已是過去式,但人們對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不會變,對房地產相關服務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應當持續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轉變房地產業發展模式,更好地實現老百姓住有所居、住優所居的新期望,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