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小熒星幼兒園 卞錫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創意美工區作為區域游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幼兒提供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主動創新的機會和環境,對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而在創意美工區的創設過程中,我也有了些許新思考、新策略。
在創設創意美工區時,教師首先考慮的是材料投放的策略,卻忽略了幼兒的作品更需要妥善處理,試想如果有人將你的作品隨意擺放,你會作何感想?若別人不尊重你的作品,你一定會傷心難過,而幼兒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因此,當幼兒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視、被肯定時,自然更能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在創設美工區環境時,我將最醒目的位置留給幼兒展示其作品,如柜子的首層、進門的墻面等。此外,我還充分利用柜子、墻面、地面等各種場合展示幼兒的作品。在作品呈現上,不僅有平面作品和立體作品的不同呈現方式,也包括幼兒自主選擇的主題呈現,例如,我繪制了5個不同主題背景(藍天、草地、大海、花園、石子路)的鞋盒,幼兒可選擇喜歡的背景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這樣的呈現方式也賦予了作品一定的情境性和故事性。


一次在創意美工區中的繪畫區里,幼兒選擇了近期新鮮嘗試的水墨畫。只見他們一個個拿起毛筆在紙上畫起了前幾天剛學過的螃蟹,不一會兒螃蟹作品就完成了。接著,小博跑來問我:“老師,還可以畫什么呀?我想畫獅子,可我不會。”這時,我忽然想起抽屜里好像有與水墨畫相關的書籍,便取出來翻閱,并告訴幼兒可以在書里找找他們想畫的小動物,并嘗試繪畫。小博、諾諾、祺祺和茜茜新奇地翻開書,商量著你畫這個我畫這個。為了方便操作,他們決定兩人共看一本,一個人畫左頁,另一個人畫右頁。這樣一來,繪畫區里的幼兒興趣高漲,時不時還跑來向我展示他們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幼兒表示:“老師,我還想畫!”
初識水墨畫的幼兒,對其充滿了新鮮感,因此,他們在繪畫區的游戲中自發進行了創意水墨畫的創作。然而,由于缺乏經驗,致使幼兒無法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呈現在畫紙上,此時,欣賞借鑒相關書籍則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幼兒在翻閱并欣賞這些書籍的過程中,能夠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畫,從臨摹開始,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催生出新的創作靈感。
在一次自制橙汁的趣味嘗試中,幼兒對廚房里的各類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其產生了探索興趣。由此,我們請幼兒從家中收集了一些閑置的廚具投放到了創意美工區中。但不久便出現了問題:其一,當幼兒以廚具為主材料進行創作時,常常會在材料框里翻來翻去,出現了選擇困難的現象;其二,所有材料都放在一個大籮筐里,加之材料的種類大小均不同,就顯得籮筐雜亂無序,也不方便幼兒拿取材料。針對這一情況,我做出了調整——給創意美工區添置抽屜柜,請幼兒將材料進一步整理分類,將廚具材料分放在四層抽屜盒中,并做好相應的材料標記,方便幼兒選擇和取放。在分類整理后,幼兒對材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能夠結合單個材料的外形特征進行想象添畫,如海綿杯刷變成了高高的運動小人、打蛋器變成了美麗的舞者、刷碗海綿變成了有趣的小惡魔等。
幼兒的創意美術作品除了展示,能否用?能否玩?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與幼兒展開了討論,討論過后我們一致決定將幼兒前期制作的“五彩燈”聚集在一起,開設一個“燈具店”。區域游戲時,各區域的幼兒會到燈具店購買“五彩燈”,而創意美工區又間接成了一個“燈具加工廠”,這樣燈具作品便自然而然地在各區域間流通起來了。例如,建構區的幼兒會將“五彩燈”作為景觀燈裝扮在搭建的高樓里;地面創意區的幼兒則將“五彩燈”變成了長頸鹿的帽子;表演區的幼兒又將“五彩燈”裝扮在表演區,營造出了舞臺的燈光效果;就連自制圖書的幼兒也將“五彩燈”放在身邊,模擬在臺燈下閱讀的溫馨場境。




隨著幼兒創作經驗的豐富和創意作品的不斷豐富,他們分享的欲望也愈發強烈。此時,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以下問題:首先,幼兒的分享方式單一且較為傳統(通常在集體面前展示作品);其次,同伴間缺少評價互動,導致幼兒的參與感不強。
帶著對這兩個問題的的思考,“點贊墻”的創設想法應運而生。首先,創設點贊墻要體現“作品版權”,于是,我們在點贊墻上展示小作者的照片、設計圖及成品圖;其次,要考慮互動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讓幼兒用貼貼紙的方式為自己喜歡的作品點贊。“點贊墻”的誕生與使用,一方面提升了幼兒的成就感,有利于其創作熱情的持續激發;另一方面,能讓幼兒的評價形式更具象,引發人人參與的景象,進而起到較好的經驗共享作用。
《指南》在藝術領域中提到:“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為幼兒創造機會,引導幼兒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而創意美工區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平臺,它更需我們用心創設,不斷思考新策略、新方法,以更好地推動幼兒審美傾向與創新思維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