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一幼兒園 李曉利 張 洋
優質的幼兒園課程,是把生活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的,使課程生活化、游戲化,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成長和發展。生活活動是貫穿幼兒園保教活動始終的活動,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生活活動的價值并非簡單局限于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善于捕捉生活活動中的教育契機以及在生活活動中適時創設教育契機,將生活元素巧妙地融入保教活動,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生活活動的價值,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本文以“幼兒園生活活動中教育契機的捕捉與創設”為主題,著眼于日常保教活動的生活化,通過對有意創設、隨機觀察、適時生成課程等方式方法的分析,探討生活活動中教育價值的發掘與利用途徑,為不同于集體教學與看似無嚴密組織與計劃的生活活動環節,提供創設和捕捉教育契機的實踐參考。
1.早接待
早接待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第一個環節。該環節蘊含了禮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共育等教育契機。
2.早談話
早談話是早餐后集體教學活動前的一個重要生活環節。在早談話環節,教師和幼兒共同探討天氣、分享故事、播報新聞等。該環節的內容設定沒有任何限制,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創造性地引導談話內容。
飲食及衛生環節主要包括三餐、飲水、洗手、漱口、如廁等基本生活活動,主要蘊含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就餐禮儀、洗手方法、排隊秩序等教育契機。
餐前活動除如廁、洗手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內容外,教師還可以創設餐前禮儀教育、餐品播報、均衡膳食、習慣養成等教育內容。以餐品播報為例,小班由教師播報,并趣味性講解本餐的營養價值,激發幼兒食欲,減少挑食現象,促進均衡膳食;中大班可視情況鼓勵幼兒輪流播報餐品,在介紹餐品類型及營養價值的同時,幫助幼兒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體會作為餐品播報員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餐后散步環節可創設自然環境觀察、園區設施觀察、民間游戲、教學知識鞏固等多種教育內容。
離園環節的生活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衣物整理、如廁、排隊離園等,教育內容更側重于生活自理能力及秩序意識培養。
教師開展生活化的集體教學活動,應精選符合幼兒生活實際需求的教學內容,理性地辨析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定位,在此基礎上依據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鏈接幼兒的已有經驗,設計和組織活動,發揮集體教學活動獨特的引領發展作用,促進幼兒有效的學習和發展。
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要堅持源自生活、融合生活、回歸生活,活動題材來源于生活,活動載體與幼兒生活高度融合,活動目標服務于生活。集體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有助于提升集體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與實效性。
幼兒園生活活動中蘊含著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與技能教育、情緒情感教育等豐富的教育元素。善于創設和捕捉教育契機的教師,總能在生活活動中發掘巨大的教育潛能。那么,在生活活動環節捕捉和創設教育契機主要有哪些途徑呢?
1.有意創設
創設,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既定組織實施方式的行為。在本文中,有意創設是指在生活活動中有意創設教育契機,基于某項教育目的,借助生活活動環節,創設條件、有計劃地實施教育行為的一種途徑。
2.隨機觀察
隨機,意味著無既定的目標計劃與組織設想,主要是指在生活活動環節的組織過程中,觀察幼兒的言行,隨機干預、參與幼兒的活動,或在幼兒言行中隨機發現教育契機并立即開展教育活動。
3.適時生成
生成,立足于隨機觀察,由某種情景引發關于一個問題的討論,進而生成一個教育活動或一個主題活動。生成課程的靈感來源于隨機觀察,最初并無既定的活動計劃,但在靈感的引導下生成的課程,是有計劃、有明確組織方式和教育目標的教育活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陶行知先生認為,有生活就有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立足于生活,在生活活動環節中創設和捕捉教育契機開展有價值的教育活動的案例有很多,如種植活動、立足于生活的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環節隨機生成的活動等。這里列舉一例,以窺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及其中教育契機的把握。
案例實錄:遇見桑葚
我們幼兒園里有一棵桑樹,桑樹上掛滿了桑葚,成熟的桑葚掉落在了綠油油的草地上。午餐后,楊老師帶著小朋友們自由散步,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桑樹下,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毛毛:“老師,這是桑樹,我的蠶寶寶最愛吃它的桑葉!”
楊老師:“你知道得可真多呀!桑葉確實是蠶寶寶的食物。孩子們,你們認識它的果實嗎?”(說著,楊老師彎腰撿起了一顆桑葚展示給小朋友們看。)
“我知道我知道,這叫桑葚!”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回答道。
楊老師:“桑葚可以吃嗎?”
豆豆:“可以吃!我在水果店里見過。”
糖糖:“可以吃!我吃過,可甜了!”
茗茗:“爺爺說桑葚還可以泡酒喝呢!”
孩子們討論得很熱烈。很顯然,大部分小朋友都吃過桑葚,也有幾位小朋友似乎不太確定自己有沒有吃過。
楊老師:“桑葚的味道很甜美,是一種特別好吃的水果,你們想不想嘗一嘗?”
小朋友們表現出了極大的愿望,跳躍著喊“想”!
楊老師:“熟透的桑葚落到了草地上,我們輕輕撿起一顆,回到班里給它們洗個澡,然后品嘗美味吧!小心,不要踩到地上的果實哦!不然別人就撿不著了……”
撿到果實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快看呀,我的桑葚像一串小葡萄,太可愛啦!哈哈哈!”
“可是葡萄是紫色的,這個桑葚是黑色的!”
“不對不對,桑葚就是紫色的,不信你看!”(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捏破了桑葚,接著便流出了一些紫色的汁液,把小朋友的手指染成了紫色。)
“真的呀!可是為什么看起來是黑色的呢?”
“我的這個不是黑色也不是紫色,你看,它是紅色的,像小小的提子!”
楊老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桑葚的顏色是不斷變化的,越成熟就越深,我們一起看一看,大樹上的桑葚都有哪些顏色吧!(綠色、紅色、紫紅色、黑紫色……)并且,顏色不同,味道可能也不一樣哦!等會兒我們品嘗的時候再去發現吧!”


孩子們都撿到了桑葚,迫不及待地要回去給它們洗個澡以快快品嘗美味。
這時候,楊老師溫柔地問小朋友:“你們喜歡自己的小桑葚嗎?”
幼兒齊聲回答:“喜歡,太喜歡啦!”
楊老師:“那我們一起親親它吧!哈哈哈!但是它還沒洗澡,最好不要吃進嘴巴里哦……”
孩子們舉起自己的小桑葚,噘起小嘴巴,認真地親了親自己的“小心肝”。
楊老師:“謝謝桑樹!讓我們品嘗您美味的果實!謝謝您!”
孩子們自覺地跟隨楊老師向桑樹致謝:“謝謝桑樹!讓我們品嘗您美味的果實!謝謝您!”
大家向桑樹揮手說再見,高高興興地回班給桑葚小寶貝洗澡去嘍!
品嘗美味后,楊老師和小朋友們約定好——今天晚上回家查一查關于桑葚更多的知識,比如桑葚的營養、桑葚能不能多吃、《詩經》里關于桑葚的詩句等,并打算第二天來園分享這些知識。
案例評析
在一次十分平常的餐后散步時間,教師通過隨機觀察捕捉到了一個充滿教育價值的教育契機。這個看似簡單的教育活動實則包含了諸多教育元素:善于觀察,豐富科學認知;分享交流,感受和同伴一起探究的快樂;不踩到地上的桑葚,為別的小朋友留下更多美味選擇,滲透關心關愛他人的品質教育;感謝桑葚,潛移默化地傳遞感恩與禮儀教育;桑葚洗干凈才能吃,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美味后繼續拓展知識,保持探索的樂趣等。
生活活動本身及其中蘊含的教育元素對幼兒發展有十分有利。就幼兒園而言,生活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保障;就家庭而言,幼兒的獨立性、服務意識等優良品質能夠增進親子關系;就社會而言,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勞動觀念、生活態度、集體歸屬感等,為其未來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不斷反思和探究生活活動的價值,對幼兒園課程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教師要心中有教育,在組織生活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挖掘生活活動中各領域的教育契機,將生活活動與教學、區域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一日活動的整體教育功能;不斷地創設和捕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更加充分地發掘生活活動環節蘊藏的巨大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