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前師范附屬幼兒園 李 媛 白芯蕊 王唯燕
“游戲故事”是幼兒在游戲中認識世界、表達思想的一種表征語言,包含了幼兒游戲、繪畫、符號、語言等多方面的表征形式。“游戲故事”的內容可以是一日生活中某一個活動的片段場景,如跳繩、吃飯、騎車等,也可以是一個連續性活動內容的記錄,例如,如何解決在沙地挖通道的問題等,還可以是幼兒與周圍同伴、教師、環境發生的任何事件。
“游戲故事”最大的教育價值就是利用幼兒喜歡涂涂畫畫的行為特征,鼓勵幼兒通過“游戲故事”的記錄表征呈現個體發展的狀況,如繪畫技能、語言表達、邏輯思維,以及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等,可謂幼兒發展的“自畫像”。因而,“游戲故事”就可以作為教師觀察和評價幼兒的直接“證據”。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幼兒連續創作的“游戲故事”,形成多樣化的支持手段促進幼兒繪畫與游戲、教學、幼兒發展的融合,通過探究“游戲故事”中所蘊含的課程價值促進幼兒連續性經驗的形成。我園以“游戲故事”為研究對象,聚焦于游戲教學的實踐,在環境育人的理念下通過“游戲故事”這一教學載體轉變教師支持幼兒的視角,促進幼兒園管理形式、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創新幼兒園游戲化教學新方法,更為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成長。
在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我們從不缺乏教師的預設游戲,或者幼兒生成的各種游戲活動,但是在這些游戲活動中幼兒到底對什么感興趣?我們又能看到幼兒獲得了什么樣的有益經驗呢?“游戲故事”在幼兒園的實踐運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并且引領和指導教師以“游戲故事”為載體創新教學組織新模式。
傳統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安排表中每日的過渡環節多達十處以上,教師為了完成每個過渡環節的轉換常常陷入焦躁、緊張的情緒狀態,根本無暇顧及游戲活動中幼兒是否獲得了高質量的經驗。因此,打破傳統束縛,結合“游戲故事”的實施要素,幼兒園創新管理模式,每日除確保幼兒室內外自主游戲各1小時,以及“游戲故事”創作1小時外,其他活動如喝水、洗手、吃飯等則放手讓教師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自由調節,上報幼兒園備案即可——這樣一方面調動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放松情緒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
因游戲的不確定性,游戲故事的記錄也會具有隨機性,所以教師可結合本班幼兒的游戲興趣,在幼兒園大廳、班級區域、戶外游戲區、走廊等不同的地方放置筆、紙等表征工具,鼓勵幼兒隨時隨地想畫就畫,激發他們天生就喜歡涂涂畫畫的特點,為游戲故事積累素材。
在分析幼兒們的游戲故事作品時,教師發現對于那些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活動,如戶外建構游戲、沙池、水池游戲等,幼兒的游戲熱情持續得長久一些,因此教師會有意識地在這些游戲場地連續安排一周甚至更長時間的游戲活動,鼓勵幼兒持續、深入地探索相關游戲,以便幼兒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從而激發幼兒獲得連續的“游戲故事”記錄。例如,在戶外種植園地的“收獲玉米”活動中,幼兒就持續參與了一周的活動,體驗了摘玉米、剝玉米、磨玉米的玉米收獲系列活動。
“游戲故事”實施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師每天要對幼兒的繪畫表征活動進行一對一的傾聽。也就是在每天幼兒繪畫游戲故事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游戲故事進行敘述說明,并用白描的方式詳細地對每位幼兒的游戲故事進行書寫記錄,提高教師“看見”幼兒的能力。通過實踐觀察,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在進行“游戲故事”表征時能力差別很大,尤其是小班幼兒處于涂鴉期,表征能力較弱,為避免教師的主觀高控行為,我們創設了“三要三不要”的指導方法——即,不要隨意補充、不要隨意發散、不要隨意總結,要適當進行語言復述;針對中班幼兒要適當進行一些提問;針對大班幼兒要引導進行連環畫式的游戲故事表征。
每位教師對“游戲故事”的理解不同,做法和想法也不盡相同。利用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要求教師每天拍攝1~2個幼兒游戲的視頻發到群里并進行簡短評述,大家相互交流評價從而幫助教師提高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及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能力。每周組織開展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利用多媒體,針對教師拍攝的幼兒游戲視頻、幼兒繪畫的游戲故事等內容展開討論,相互分享經驗和做法,確保有效推動游戲故事活動的開展。

圖1、2.探討游戲故事內容
通過分析幼兒的“游戲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行為和態度,看到幼兒的表達技能、興趣所在。教師通過“游戲故事”深度了解幼兒,進而從空間規劃、游戲材料支持等不同維度結合集體教學、區域游戲等方面支持、配合幼兒的需求,最終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與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幼兒戶外活動所呈現的“游戲故事”有“圍繞一個主題的多樣化表達”的特點,原因是教師為了讓幼兒獲得更深入的游戲體驗,會結合幼兒的興趣程度組織幼兒在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內在同一區域內開展游戲活動。因此,幼兒結合同一個主題會不斷產生新的游戲內容和經驗,進而表達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如,幼兒連續在戶外種植園地活動時,大多數幼兒表現出對螞蟻的形態、習性等的高度興趣,并且在各自的游戲故事中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將抓住幼兒們對螞蟻的興趣點,開展關于“螞蟻”的一系列科學教育活動,支持、鼓勵幼兒在后期的主題活動中深入探究、仔細觀察,繼續用游戲故事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五大領域教育目標,教師也可以挑選當天幼兒“游戲故事”的內容生成下午的集體教學活動。例如,大班幼兒在戶外活動時關注到小球在炭燒積木搭成的滑坡上出現的滾動現象,教師則依此在下午開展“滾動”相關的科學領域集體教學活動,從而引發幼兒在后續活動中持續深入的探究行為。除此之外,教師通過分析幼兒的游戲故事后,還可以結合幼兒的學習品質如自信、勇敢、堅持、合作、專注等對應提出內容并組織當天的集體活動。
教師在分析幼兒的“游戲故事”作品時往往會發現一些幼兒的個性化表達。例如,有位幼兒在整個學期的“游戲故事”中表達的都是他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太空”的各種內容,面對這樣的個性化的游戲故事,教師并沒有進行強制性引導,而是通過游戲故事分享的形式開展個別化指導教育。讓該幼兒將自己和太空中發生的“游戲故事”進行了系列分享,引發班級中的幼幼互動,鼓勵幼兒們開展討論,調動各自已有的相關經驗進行關于太空知識的探討、分享,進一步擴大該幼兒的知識經驗,激發其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保持該幼兒的研究興趣。教師在分享環節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他人“游戲故事”的分享,這種共享知識經驗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是幼兒個人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同伴的力量。除此之外,針對個別化的“游戲故事”表征的內容,教師也會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問的方式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激發幼兒不斷挑戰原有經驗和認知水平。
在園所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在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故事”活動后,幼兒逐步養成了隨時隨地通過圖畫和符號進行記錄和表征的習慣,所以回家后也會經常進行“游戲故事”的繪畫。教師引導家長們同教師一樣幫助孩子詳細記錄下來,并將故事內容反饋給教師,同時教師定期將幼兒的游戲視頻、所畫游戲故事的照片及時分享給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習得的的經驗和興趣,還有哪些欠缺的經驗需要家長幫忙彌補——教師和家長之間及時而細致的溝通,既幫助家長們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活動的進步與發展,也使家長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游戲故事”活動中來,并提供幼兒所需的幫助。
幼兒園公共環境創設是實踐“游戲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1小時的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能夠看到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支持的行為。通過對“游戲故事”的分析與觀察,教師梳理出幼兒的興趣點,并結合學習內容為幼兒打造更多元的公共空間。例如,教師關注到幼兒園科學領域的實踐探究活動手段較為單一,同時又發現幼兒對幼兒園的戶外種植園地很感興趣,幼兒在參與過種植園地的活動后,通過“游戲故事”表征出玉米收獲后可以做什么的主題。隨后,教師在與幼兒討論后,依托現有環境的空間條件,打造包含有種植梯田、種子博物館、小廚房等區域的全景式種植園地。同時,還在室內班級門口、走廊創設室內種植區,聚焦與種植活動相關的科學實驗活動。整體化和連續性的空間環境的創設支持和鼓勵幼兒進行續深入地探究,擴大學習經驗。

圖3.“游戲故事”種植園地的油菜花

圖4.戶外種子博物館

圖5.在戶外勞作區合作剝玉米粒

圖6.在戶外小廚房用玉米粒“做飯”
除了戶外活動引發幼兒的“游戲故事”表征內容外,教師同樣也會結合幼兒“游戲故事的表征進行區域環境的創設支持。如,大班下學期臨近畢業,幼兒的“游戲故事”表征中大多為對小學生活的向往,通過幼兒分享后,教師在班級建構區創設“我的小學”主題搭建環境和沙盤游戲區域環境,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圖7.幼兒參觀完小學后繪畫的“游戲故事”
幼兒的自主探究離不開材料的支持。雖然在幼兒游戲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就對活動材料有預先的計劃,但隨著活動的推進,教師關于材料的計劃會隨著幼兒每一次“游戲故事”分享進行調整。例如,中班幼兒在沙池游戲后的“游戲故事”中提出沙子的不同玩法,教師隨即投放了PVC管、推車、廢舊炊具、水桶、水管等材料,并給幼兒提供了可用的水源等等。在材料支持的過程中,教師將高結構、中結構、低結構等各種材料有機整合,盡力提供幼兒需要的材料,但最終使用何種材料進行游戲將由幼兒決定。材料的豐富性、多樣性會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不斷促發幼兒形成連續、深入的學習經驗。
通過“游戲故事”這一教學實踐載體,一方面可以轉變教師支持兒童的視角,發現一日活動中的教育契機,為一線教師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方案,為提高教師支持行為提供依據;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教師與幼兒之間建立平等對話的師幼關系,尊重幼兒的“一百種”想法,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避免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幼兒的語言、肢體等方面較簡單的回應,為幼兒園指導教師通過開展“游戲故事”評價而改進的教師支持行為提供可行性的參考依據,將環境育人的理念轉化為指向幼兒園的過程性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