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冷與熱不僅存在于自然現象中,還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中,以及對事物的處理方式中……有時我們需要以熱來應對冷,有時卻需要以冷來應對熱。
根據上述材料,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材料圍繞“冷與熱”主題展開,行文前,應先明確材料的多重涵義:其一,“冷與熱”是一對反義詞,但有時卻可以相互應對,體現了“靈活應變”“出奇制勝”的主題;其二,“冷與熱”雖是自然現象,但也與社會生活、人際交往、應對方式等方面息息相通;其三,“冷與熱”的應對,應與時代之變局聯系起來,并立足于“吾輩青年”,這樣才能使行文的立意更具有厚度與深度。另外,舉例時不能局限于某一個領域,要做到面面俱到,才能讓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立意:世事無絕對,“冷”“熱”可應對;應運而生,借勢而行;用“冷”“熱”應對,權時局之變……
推薦素材
2015年,中國工程院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已經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科技特派員,而這一干就是十幾個年頭。這些年,朱有勇通過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水稻上山”等一系列新技術帶動瀾滄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另外,他還意識到,培養鄉土人才,是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富起來的支撐力量。朱有勇不僅把家安置在蒿枝壩村村民小組的“科技小院”,還將“院士專家工作站”設立在這里,這也是全國第一個設立在村小組的“院士專家工作站”。“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說,“所做的一切,是希望我們中國人能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運用示例: 世事無絕對,“冷”“熱”可應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卻是最佳解決方案。朱有勇帶著瀾滄山區群眾種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并讓“水稻上山”,每一項新技術,看起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朱有勇帶著團隊一起攻克難關,終于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所以,聽起來匪夷所思,不見得就要立刻否定。“冷”“熱”應對,不嘗試,怎么知道結果?朱有勇正是讓不可能變成可能,這需要他那過人的魄力與靈活的思維。我們也要以他為榜樣,遇事冷靜,靈活應變。
由于吉信蒲扇的蒲編技藝失傳太久,舒立俊前后多次深入苗族村寨,拜訪請教當地的老手藝人,才把蒲編的手藝重新拼湊出來。為了開拓客戶,他先后跑遍好多景區,但一直沒有太大突破。線下的銷路跑不通,舒立俊嘗試在某平臺開了一家網店,但堅持不到一年就關店了。直到2019年,舒立俊輾轉認識了在義烏做電商“悅小七”的創始人趙磊,開始在某平臺出售吉信蒲扇。吉信蒲扇的銷量迎來了突破。但是由于失傳太久,蒲編手藝的手法和設計都遠遠滯后于市場。經過最初的快速增長之后,蒲扇訂單量很快到了瓶頸期。在“悅小七”的熱賣商品中得到啟發,舒立俊在蒲扇包邊中加入靛青、藍染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元素。新式蒲扇一經上架,便被搶購一空。接著又陸續引入了織錦、平安扣等元素,使吉信蒲扇實現了現代化“轉身”。
運用示例:用“冷”“熱”應對,權時局之變。不僅時局在變,萬物也在變化之中,唯有順勢權變,方能獲得生機。正如舒立俊與吉信蒲扇之間浮沉的經歷一樣,“冷”的手藝設計,唯有加上“熱”的流行元素,方能碰撞出驚艷的“轉身”。還有“故宮口紅”爆紅于網絡,博物館文創《粵光寶盒》蛋糕熱銷……無不告訴我們,用“冷”“熱”應對,不失為應時代之變,權時局之變的好方法。所以,不要畫地為牢,不要自我束縛,唯有以變應變,方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例文
“冷”“熱”應對,以變制勝
□吉林省實驗學校 周禹淇
萬物雖有定律,但是也應以靈活應變來遵循。譬如“冷”與“熱”看似兩個狀態的極端,但是很多時候,卻是可以互為應對。正處于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應“冷”“熱”應對,以變制勝,方能臨危不懼,所向披靡。
“冷”“熱”應對,認清時局,方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王通曾言:“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唯有認清時局,順應時變,于時代亂潮中把握機會,才能一舉突破。且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認清時局,借東方甄選“熱”的平臺,帶貨“冷”的農產品、書籍、旅游業等,迎來了事業的又一巔峰;再看東山再起的褚時健,借尋常可見的“冷”的橙子,開創出了屬于自己“熱”的品牌。萬物皆在變化中成長,唯有“冷”“熱”應對,認清時局,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審時度勢,完美蛻變。
“冷”“熱”應對,靈活應變,方能出奇制勝,破蛹而出。
“田忌賽馬”的故事,歷經千古,還是美談;曹操的“煮酒論英雄”,依舊讓你我在酒香中為之膽戰。良馬最適合的對手可能是劣馬;奸雄的胸懷也可以留下英雄。正所謂,“冷”與“熱”的應對不是必然的,唯有靈活應變,方能出其不意,見證奇跡。黃旭華院士帶著團隊把核潛艇的零件一個個拆卸,并進行稱重,有針對性地調整方案;“嫦娥五號”登月,是在不斷試錯的前提下,調整自己的路線,到達月球的背面成功采土。所以,沒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靈活應變的背后,或許不是一兩撥千斤的輕松,也不是想當然地應對,而是出“奇”制勝,就算是“拙”,就算是“錯”,那也是“快”“對”的開始。
“冷”“熱”應對,以變制勝。吾輩青年應勇立時代之潮頭,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世界上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條真理。”變的不僅是事物,更有應變的方式。世界之變,時局之變,都無不在昭示著你我應練就真本領,方能以不變應萬變,還能以變制勝。從研究“合成石油”到研究火箭推進劑及發動機,再到開創中國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張存浩一次又一次“改行”,只因“急國家之所急”;“活著的黃繼光”柴云振在戰場上立下赫赫軍功,回老家后又默默地建設家鄉。而今時代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吾輩青年手中,我們更要在變中謀布局與發展,篤行不怠向未來。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新時代的陽光已照進大地,回望過去,一葉輕舟已過萬重山巒;展望未來,百舸爭流,奮楫者已在全力向前。作為正處于民族復興關鍵歷史時期的吾輩青年,應“冷”“熱”應對,以變制勝,共譜海晏河清之華章。
評點:文章邏輯縝密,思路清晰。亮點有三:其一,緊扣材料,提出觀點:“冷”“熱”應對, 以變制勝;其二,觀點突出,具有思辨性,從“認清時局”“靈活應變”到立足于“吾輩青年”,層層遞進,論證到位;其三,例證豐富,涉及多個領域,讓文章內容充實,思想深刻。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