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寧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南院門幼兒園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明確提出了科學的幼兒園入學準備內容,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為幼兒的入學準備教育指明了方向。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和社會準備在幼兒園的健康、社會領域中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但幼兒學習準備的體系仍較不完善。學習準備是否全面不但影響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還關系到幼兒的終身發展。因此,本研究以《指導要點》為背景,對幼兒園的學習準備進行了調查與反思,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策略,希望能為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科學貫徹《指導要點》提供良好助力。
研究者根據文件精神,聚焦幼兒的學習準備,采用訪談、問卷等調查方式從好奇好問、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對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三方進行調研,發現現階段幼兒學習準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對文件理解不透徹,對學習準備認識不全面。
教師對《指導要點》的學習和理解不全面。大部分教師雖然認為引導幼兒做好學習準備很重要,但對文件中幼兒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缺少科學的方法,也缺乏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的意識。科學的學習準備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學習,也包括幼兒的好奇心、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但通過對幼兒園教師的訪談了解到,80%的幼兒園教師意識到了學習準備對幼兒的重要性,但在學習準備方面更關注教學活動能否按照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實施過程更注重知識技能的獲得。50%的教師對幼兒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沒有給幼兒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2.學習準備體系的建構不完善,教師實踐落實不到位。
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是學習環境、學習方式、教師教學等多方面的變化,是幼兒學習生活中的重大轉折,需要引導幼兒做好全方位的學習準備。幼兒園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主體,一直在找尋合適的方法向小學“靠攏”,由于社會客觀因素影響,一些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容易陷入以算術、拼音、漢字的掌握程度為標尺來衡量幼兒學習準備水平的誤區。同時,一些幼兒園出現過度“去小學化”現象,教師避免向幼兒教授任何讀寫、數學等認知方面的知識。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幼兒園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有效的、正確的學習準備體系,60%的幼兒園教師并沒有將文件中學習準備的精神全部轉化為教育實踐活動。
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過度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
關于幼兒的入學準備教育,家長對學習準備重視程度很高,但存在片面追求對幼兒知識技能培養的情況。70%的家長普遍認為學習準備就是知識準備,他們非常重視幼兒拼音漢字和數學加減法的學習。部分家長會讓幼兒參加各類英語、語文、數學培訓機構,存在盲目報班的現象。家長過度重視知識準備,忽視了對幼兒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而事實上,好奇好問、興趣、專注、主動、探究、創造、想象等學習品質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更為重要。
2.教養方式不科學,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
受應試教育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部分家長對幼兒教育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拔苗助長,過早開發幼兒的各種能力。更有甚者不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強制讓幼兒學習拼音漢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部分家長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對幼兒學習準備上不知從何處入手,看到其他家長讓幼兒參加培訓班,產生了焦慮情緒,讓自己的孩子也去學習,而未曾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出現了過嚴或放任自流兩種極端的現象,不科學的教養方式不利于幼兒的個性化發展,也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
幼兒的學習準備是否充分,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家庭教育、校園風氣,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幼兒學習準備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未來,需要多方力量共同重視,加強聯合,為幼兒創造一個真正適合他們成長發展的環境。根據調研存在的問題,研究者從幼兒園、教師、家庭三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1.加強教師培訓,提供溝通平臺。
一方面,園所要做好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的教育培訓,要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準備的重要性,過度重視知識技能教學對幼兒發展的不利影響。教師在引導幼兒做好學習準備的過程中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幼兒園要鼓勵幼兒教師學習相關前沿性的文件,并選拔優秀學習準備案例作為示范,引導教師科學做好幼兒的學習準備工作。同時,園所要為教師、家庭和小學之間建立溝通的平臺,為幼兒園教師提供與小學教師交流的機會,幫助幼兒園教師深入了解幼兒進入小學后在學習方面所需和應達到的標準。
2.構建全面的學習準備體系,并加大宣傳力度。
幼兒園應以《指導要點》為基礎,樹立正確的、科學的教育導向,從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四個方面構建全面的學習準備體系,形成多方參與幼兒學習準備的良性格局。例如,開設學習準備專家熱線或郵箱,當家長出現有關學習準備方面的困惑,可以通過與專家對話的形式讓問題得到解決。定期開展講座,指導家長關注幼兒的好奇好問,學習興趣、習慣、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同時,利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如公眾號、微信群等傳播科學的學習準備思想。
1.增強自我發展意識,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
教師應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有關幼兒學習準備的相關培訓,主動參與各種線上與線下的學習交流活動,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保持對工作的熱愛,提升職業的幸福感。幼兒園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教師還應經常關注學前教育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以及新出臺的教育政策等,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幫助幼兒做好科學的學習準備。
2.積極進行多邊交流,促進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幼兒的發展不僅與其自身的天賦和努力有關,更受到所處的家庭、學校、社區等影響,如果教育主體的經驗、價值觀和行為趨向一致,就會形成相互疊加的效果,從而激勵幼兒追求成功。教師要重視與家長的聯系,建立切實有效的家園溝通合作機制,通過家園聯系欄、家園聯系冊、半日開放、家長會等方式來解決家長在幼兒學習準備方面的困惑,分享一些成功的經驗以供家長相互學習和交流。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要積極溝通交流,了解小學所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及要求,以及幼兒進入小學后學習方面的不適應性,提前了解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做好學習準備工作。幼兒園教師作為多方合作的重要紐帶,應積極進行多邊交流,促進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科學的學習準備觀。
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首要場所,家長應具備科學的學習準備觀。家長要積極地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認識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與規律,了解幼兒的實際需求,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養,轉變膚淺片面的學習準備觀。此外,父母應該重視對幼兒的學習態度、興趣、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推動家長與幼兒園教師在幼兒學習準備上的深度融合,促進協作的雙向交流。通過訪談可知大部分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溝通次數較少,主動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學習準備活動較少。而教師屬于專業的教育者,家長只有積極地與教師溝通,主動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相關培訓,才能正確把握學習準備的方向。
2.舒緩焦慮情緒,選擇適宜的教養方式。
在做好幼兒入學準備的教育工作中,家長應自我緩解育兒方面的不良情緒,建立理性的家庭教育心態,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通過對家長的訪談發現,部分家長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小學后學習落后于其他幼兒,在焦慮下給幼兒報很多課外輔導機構的培訓班,并將自己的幼兒與其同伴進行相互比較,造成幼兒與家長之間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家長要善于聆聽幼兒內心的聲音,多方面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與需要,積極地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并根據幼兒的特點,找到適合的教養方式。
總之,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習準備對幼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我們應積極地與家長溝通合作,將學習準備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