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楓,范 梅,黃富德,劉獨臣*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610500)
葉用芥菜既可鮮食也可加工[1],是四川泡菜的重要原料[2],在四川冬季蔬菜市場上備受喜愛。新都區是四川省葉用芥菜重要產區之一,常年種植葉用芥菜,主要供應周邊早冬蔬菜市場及泡菜加工企業,既豐富了當地百姓冬季“菜籃子”,也為新都區傳統泡菜產業發展及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受到品種單一、根腫病頻發等因素的影響,芥菜上市時間集中、產量不穩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突出,難以滿足消費市場對芥菜產品的多元化消費需求,成為限制新都區芥菜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試驗引進篩選適宜新都區栽培的早播葉用芥菜新品種,旨在優化新都區芥菜品種結構,打破當地芥菜采收上市相對集中的現狀,實現鮮菜的提前上市,提升產品價格優勢。同時,通過種子包衣處理,探索芥菜根腫病防治有效措施,促進芥菜產量提升,為芥菜根腫病綜合防治提供參考。
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汪家村,地處104°06′E,30°87′N。試驗地較為潮濕,前茬種植草莓。
根據當地生產環境與市場需求,選擇引進4個品質好、產量高、廣受市場喜愛的葉用芥菜品種,以當地主栽品種“二月青”為對照,開展適宜當地栽培的葉用芥菜品種篩選試驗。同時,選擇在前期葉用芥菜示范推廣中最受種植者與加工企業親睞的品種——“川芥1號”,進行2種不同材料的種子包衣處理,探索包衣及包衣材料對根腫病防治效果的影響。各供試材料基本信息如下(表1)。

表1 供試材料來源及簡介
適宜早播葉用芥菜品種篩選以當地主栽品種“二月青”為對照(CK),引進優先包包青2號、“川芥1號”“川芥2號”“華芥119”等葉用芥菜新品種4個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種子包衣處理試驗以“川芥1號”為對照,設置種子包衣處理2個,探索種子包衣及不同包衣材料對根腫病的防治效果。2個試驗合并開展,試驗編號1-7,采用穴盤育苗方式,2022年8月25日統一播種,2022年9月20日移栽。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2m2,株行距40cm×50cm。2022年11月30日采收(“優選包包青2號”開始抽薹,統一采收)。其他管理一致。
在植株生長周期內,觀察植株生育特征,調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發生情況。在統一在采收日,對各試驗小區植株單株重、成株率、小區產量等開展田間調查統計。在各試驗小區隨機選取3株正常株(無病害、株型正常)調查單株重,對各試驗小區成株率(正常生長株數/存活株數)、小區產量進行統計。
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SPSS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多重比較采用DunCan檢驗法。
如表2所示,4個引進品種中,“川芥2號”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均為最高,分別比CK高52%、53%、171%,且均與CK差異顯著。“川芥1號”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均僅次于“川芥2號”,分別比CK高48%、11%、139%,其中,成株率、產量均與CK差異顯著。“川芥1號”與“川芥2號”在成株率、單株重、產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從成株率、單株重、產量上看,“川芥1號”“川芥2號”均具有明顯的品種優勢,但“川芥1號”鮮食加工兼用,更適宜作為早播上市品種栽培,豐富冬春市場蔬菜供應。而“川芥2號”是加工型芥菜,在鮮食品質上不如“川芥1號”,但加工品質優,更適宜作為泡菜加工原料蔬菜進行模式化生產,豐富新都區泡菜原料蔬菜品種。

表2 不同品種早播葉用芥菜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對比
“優選包包青2號”成株率比CK高46%,二者成株率差異顯著。單株重比CK低28%,二者單株重無顯著差異。產量比CK高64%,但二者無顯著差異。試驗中,“優選包包青2號”成株率顯著高于CK,前期生長良好,但最早表現出明顯的抽薹現象,商品性下降,可能對栽培管理要求更高,不宜作當地早播栽培品種推廣,或需要進一步探索優化栽培技術,更精細化管理,以防止抽薹影響商品性。
4個引進品種中,以“華芥119”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均為最低,分別比CK低194%、86%、48%,其中,成株率與CK差異顯著,表明該品種并不適宜當地提早栽培。
針對新都區根腫病發病較為嚴重的情況,選擇鮮食加工兼用的“川芥1號”,進行了2種抗根腫病配方的種子包衣處理。
如表3所示,各處理間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均無顯著差異,表明本試驗中種子包衣并無顯著效果。“川芥1號”(2號包衣)成株率最高,比“川芥1號”高10%,但單株重、產量分別比“川芥1號”低22%、1%,僅在成株率上具有一定優勢,可嘗試優化包衣配方、改變播種方式、配合其他防病措施共同開展試驗,進一步探索其利用價值。“川芥1號”(4號包衣)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分別比“川芥1號”低10%、9%、30%,此配方種子包衣在成株率、單株重、產量上均未表現出任何優勢。“川芥1號”(2號包衣)與“川芥1號”(4號包衣)相比,成株率與產量上表現更高,而單株重表現更低。

表3 川芥1號不同種子包衣處理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對比
蔬菜提早栽培是農業生產上常用的蔬菜生產方式,對于蔬菜提早上市、彌補蔬菜淡季市場不足、提升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唐鍔等[3]利用大棚開展辣椒春提早栽培,篩選了一批適宜衡陽地區春提早設施栽培辣椒新品種。韋榮楷等[4]總結了一套露地春提早辣椒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為當地辣椒提前上市、填補了蔬菜淡季市場不足提供了參考。韋丹等[5]總結介紹了番茄采用“地膜+小拱棚”雙膜覆蓋早春提早栽培,既可節約生產成本,又可實現番茄提前上市,提升經濟效益。芥菜喜冷涼濕潤的環境,多為秋播冬春收[1],關于芥菜提早栽培的報道罕見,但關于播種期的研究報道較多。任錫亮等[6]對高菜進行不同播種期栽培試驗,發現適當推遲播種期可以減輕秋季高菜病毒病和先期抽薹。張虹等[7]研究表明播期對莖瘤芥先期抽薹率及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大,播期越早,先期抽薹越嚴重,經濟性狀越差,瘤莖商品性越差。可見,早播芥菜需要具備前期耐抽薹特性。“川芥1號”“川芥2號”均為高產、優質、耐抽薹品種,“川芥1號”既可鮮食也可加工,深受鮮食市場消費者及蔬菜加工企業喜愛。試驗中,“川芥1號”成株率、單株重、產量均明顯高于當地主栽品種“二月青”,適宜當地葉用芥菜早播栽培推廣,對于當地芥菜提早上市、豐富冬季鮮菜市場、提升種植收入意義重大。而與“川芥1號”相比,“川芥2號”葉表面有銀灰色覆蓋,脆度相對較小,產量更高,質地緊密細致,是一種適宜泡菜加工芥菜品種[8],可作為當地加工型葉用芥菜主推品種,豐富新都區傳統泡菜加工原料品種,拓寬原料自產基地。“優選包包青2號”生育期短,前期長勢較好,適宜提早播種、提前上市,但耐抽薹性較差,對播期、大田管理要求更高,不適宜當地早播需求,不宜作為早播芥菜品種推廣。
種子包衣是指利用粘著劑,把藥劑、肥料、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制成一種膜包裹在種子表面,實現促進種子萌發生長、提升出苗整齊度、抗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等目的[9]。目前,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中,種子處理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蔬菜上的應用也在逐步展開[10],開發出了一些較好的蔬菜種衣劑型并在實踐中成功應用[11]。何美文[12]研究發現0.6%精甲霜靈包衣處理能極顯著提高番茄出苗率、成苗率,降低苗期猝倒病發病率。陳珂[13]研究發現0.6%精甲霜靈包衣處理能明顯降低青花菜猝倒病發病率,促進成苗。翟海翔等[14]研究表明種子包衣能有效防治西葫蘆地下害蟲,提升產量。尚棟亮等[15]研究也表明種子包衣可提高直播鮮食玉米種子活力和出苗率、防治地下害蟲。新都芥菜產區根腫病較為嚴重[16],亟需開展種子包衣技術研究,開發適宜的種子包衣來防治芥菜根腫病,促進芥菜產量穩定。在“川芥1號”種子包衣試驗中,各處理間成株率、單株重、折合產量均無顯著差異,可能是受到了栽培方式的影響。種子包衣處理后播種,種衣通過毛細管作用吸水膨脹、產生裂縫,其活性成分緩慢釋放,達到培育壯苗、減少病蟲害等目的[17]。因此,采用直播方式栽培可能更有利于包衣劑發揮作用。但根據當地習慣,筆者采用了穴盤育苗、大田移栽的方式,大田栽培土壤未作處理。從試驗數據推測,包衣藥劑在苗床上緩釋,大田移栽時幼苗健壯,移栽后苗根部殘留藥劑較少,受到大田中病菌侵染仍然逐步發病,造成單株重及產量下降,但2號包衣處理對提升成株率有較為明顯的效果。由此推測,若采用大田直播的方式,讓包衣藥劑直接作用于大田土壤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而與傳統育苗移栽相比,直播栽培更省工省力、節本增效[18],在速生型小白菜[19-20]栽培上較為常見,配合種子包衣、丸粒化處理,在辣椒[21]等蔬菜栽培上也逐步應用起來,對于促進蔬菜輕簡化栽培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