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慧
(四川省雷波縣錦林國有林保護處,四川 雷波 616550)
竹作為速生常綠植物,原產中國,主要分布于四川、重慶、浙江等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產業和文化資源,也是典型的生態經濟型植物[1]。長江上游地區為適宜發展竹產業的區域,充分利用該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竹產業基地的規劃與建設,并開發建設筍材兩用生產基地,同時打造竹林風景線,有助于建設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竹農就業增收,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具[2]。
在我國西南地區,涼山州雷波縣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過度地帶,氣候垂直分帶特征明顯,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云霧繚繞。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以叢生竹為主,叢生竹、散生竹、混生竹兼有的竹資源富集區,竹種子資源豐富,形成了竹資源保護和竹產業發展的天然優勢。
雷波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橫斷山脈東段小涼山,毗鄰金沙江北岸,總面積2932km2。地形主要是南北向構造帶,溪溝縱貫全境,由近南北向的壓性或壓扭性斷裂及與之平行的褶皺組成,最高海拔4076m[3]。
雷波縣位于四川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夏季較短且溫涼。在冬半年,大部分地區持續陰冷潮濕,高山地區常常被云霧所籠罩,雨雪頻繁,日照嚴重不足。夏半年主要受到源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季風和西太平洋暖濕季風的影響,夏季多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為冷暖氣團交替時期。春季氣溫回升快且不穩定,而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
河流主要屬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境內河流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充足,河水清澈,水質優良。
雷波縣的土壤屬四川盆地濕潤亞熱帶森林土壤區。不同海拔高度的區域存在不同類型的土壤,主要有黃壤、黃棕壤、棕壤、高山草甸土等。海拔1600m以下為山地黃壤;海拔1600~2000m為山地黃棕壤;海拔2000~2200m為山地棕壤;海拔2200~2500m為山地灰棕壤;海拔2500~3500m為山地棕色灰化土;海拔3500m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土壤具有輕微的富鋁化特征,表層富含有機質,pH4.3~4.6。土壤中的石礫含量約為25%,自然肥力較高。
雷波縣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顯,氣候、土壤和海拔的差異導致植物群落的復雜性,縣域森林覆蓋率達到45%,植被類型豐富而獨特,成為全球最南端已確定的大熊貓棲息地。主要用材樹種有樺木、馬尾松、杉木、柏木、榿木、櫟類和楠木等;竹類有筇竹、實竹、慈竹、斑竹和楠竹等,總計達18個竹種。此外,雷波縣還種植了臍橙、青花椒、核桃等經濟樹種。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雷波縣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是在依托豐富的竹資源發展竹產業和生態旅游等領域[4]。
雷波縣竹資源豐富,共有18個種類,其中大熊貓主食的竹有4個屬,共11種。這包括方竹屬的八月竹和方竹,筇竹屬的實竹子、大葉筇竹和筇竹,巴山木竹屬的冷箭竹,以及玉山竹屬的大風頂玉山竹、熊竹、斑殼玉山竹、馬邊玉山竹、雷波玉山竹等[5]。全縣竹林的總面積約為3.33×104hm2。筇竹是當地優勢種,也是大熊貓的主食之一,對當地生態保護、環境綠化以及大熊貓的繁育和棲息具有特殊價值。近年來,雷波縣陸續建設了竹產業基地和示范園,竹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依托豐富的竹資源,在原有竹資源的基礎上,近年結合竹產業基地建設、竹林風景線建設等項目已經建設竹產業基地3333hm2以上,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阿東去了學校后,羅四強陪著阿里和羅爹爹去了東湖三天,就不再陪。打電話告訴阿東說,阿里真是太強了。他一到東湖,便抱著錄音機去湖邊放哀樂。聽完哀樂,又回到羅爹爹打拳的樹林。然后就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直到羅爹爹打完拳,跟人閑聊過后,說,阿里,我們回去。他便乖乖推著羅爹爹回家。每天如此,一個動作都不亂。連走的路線,拐彎抹角,都跟頭天一模一樣。
現有筇竹、方竹低效林分基本狀況為:竹蓋度達到80%~90%,立竹株數為3200~4000株/667m2,竹平均高度為0.8~1.2m,竹粗度(地徑)0.6~1.0cm,出筍力約為180~210根/667m2,生物量為1200~1500kg/667m2,平均年齡在3~5年。由于筇竹和方竹林分的郁閉度過高、立竹密度過大,導致光照不足、通氣差,進而影響了林分的生長狀況。這些林分的竹子高度較低、地徑較小,單株重量小,竹直干型差。尤其是林分中的部分年齡過大,其發筍力和年增生物量較低。主要是天然筇竹的自然分布和自然生長,缺乏經營管理,導致林分的生產力和經濟價值都較低,景觀價值不高。
雷波縣竹資源主要為天然分布,大規模集中成片分布少,而碎片化零星分布較為常見,因此需要進行人工補植或者撫育來實現連片分布。長期以來,竹林資源在自然經營過程中受到了不可持續的采伐竹材和采集竹筍的影響,導致竹齡逐漸老化,竹桿變得細弱,單位面積內竹生物量減少,年產筍量逐漸降低,整體竹林的自然更新能力較弱。特別是在一些相對偏遠的地區,這種“靠山吃山”的發展方式導致竹資源受到嚴重破壞,進而降低了竹林的生產能力、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對全縣適宜發展竹子產業的區域,進行全面現場調查和統計。根據現有資源狀況和立地條件等因素,進行人工栽植建設產業基地,并配套從整地到土肥水管理的撫育和管護措施。
4.1.1 選擇竹(樹)種及其特性 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結合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樹種。以鄉土竹種優先的原則,最終規劃重點發展筇竹、方竹和黃柏等竹(樹)種。
4.1.2 林種 根據項目功能和培育目的,設計林種為用材林,亞林種為一般用材林,主要打造筍材兼用的竹產業基地。首先,通過產業基地的建設,將滿足當地居民對竹材的需求,同時提供竹原料給加工業和工藝品制作業。其次,通過科學經營措施,將生產竹筍作為主要目標,生產本地特色、優質、環保、綠色食用筍,以滿足群眾生活和精深加工對筍原料的需求。這也有助于延伸竹產業鏈,著力打造以雷波筇竹為重點的品牌,提升產業效益。
4.1.3 造林類型 根據造林地的前地類、植被狀況、立地條件,共劃分4個造林類型(造林類型Ⅰ、II、Ⅲ、Ⅳ號),如表1所示。

表1 造林類型名稱
對竹林進行全面調查,掌握立地條件、立竹密度、竹齡組成和生長情況等關鍵信息,對于生長狀況欠佳、密度不均的筇竹和方竹低效林,采取人工撫育措施進行改造,以改善林地立地條件,提高竹林質量和產出,維護產業基地竹林健康。
4.2.1 清理低質的立竹 根據合理的竹齡組結構(4年生以上保留10%,3年生保留30%,2年生以下保留30%),砍除過密的立竹,確保立竹度保持在2000株/667m2左右,從而保持林分合理的營養空間。砍伐要遵循“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弱留強、砍老留幼”的原則,并適當考慮距離進行竹木清理。同時,對嚴重影響竹子生長的枯立木、病死木、藤本植物進行伐除。
4.2.2 林地及林木清理 清除伐除剩余物(竹桿、竹枝、竹葉)、雜草、灌木、藤本、石塊等,運出林地后集中進行無害處理。
4.2.3 水分管理 竹子喜濕潤,怕積水。對于集中連片的基地,將完善排灌基礎設施,特別是在大雨后及時巡查,若發現有積水要及時排除。弱天氣久旱不雨要及時灌水[6]。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灌溉時間及次數,尤其是干旱期和發筍期前應加強讓人工灌溉,以確保竹林在關鍵生長階段得到充分的水分供應。
4.2.4 施肥 竹木資源要達到高產、穩定,需要補充養分的消耗,通過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更新復壯,提高竹生長及發筍力。改造當年施追肥2次,時間3~4月和8~9月。第二年、第三年各施追肥2次,時間1~2月和7~8月,連續2年。每次施長效性復合肥20kg/667m2,采用撒施,施后立即用土覆蓋,避免肥料養分流失以及對肥料對環境污染。施肥結合松土除草進行。
4.2.5 采筍養竹 保留第一批和第二批早期的健壯筍,數量為2~3株/m2,所留竹筍應分布均勻。采去第二批后期及以后的全部竹筍,采筍原則為“采小留大,采弱留強,采密留稀”。
4.2.6 撫育管護 主要措施是人工巡護、防火和防有害生物危害,尤其要防護竹鼠危害。
4.3.1 種苗來源及供應方式 筇竹種苗主要來源于雷波縣境內,不足部分來源于與雷波縣立地條件相近的宜賓市筠連縣、樂山市馬邊縣、峨邊縣及云南省大關縣等地。
4.3.2 種苗質量、規格 除執行國家及四川省種苗質量標準外,還應根據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種苗標準,原則上優先選用經過審(認)定的優良品種或者地方行業部門認定的鄉土良種。嚴把種苗質量關,禁止使用一切不合格的種苗。同時,工程建設所需的苗木必須具有“一簽兩證”,即苗木標簽、苗木檢驗合格證、植物檢疫證等證明。更多種苗等級及要求詳見表2。

表2 種苗質量要求
4.3.3 苗木保護處理 苗木從苗圃起運到完成栽植間隔時間不超過2d。苗木長途運輸過程中,用篷布或者草簾進行遮蓋,避免風吹日曬。短途運輸(含人工二次轉運)要注意保護竹桿和根系。苗木下車時要輕拿輕放,有計劃堆放。
4.3.4 苗木假植 當天未栽植完的苗木應放在陰涼處遮蔭保濕存放;對于裸根苗應該選擇遮陰、土壤通透的假植地及時假植。
4.3.5 資源保護 產業基地建設一定注意資源保護。建設過程中要搞好林地等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避免侵占破壞保護地和耕地,對亂占、開墾林地的違法行為,一旦發現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堅決處理。防止耕地、林地的流失和植被破壞,確保資源安全。
4.3.6 動植物資源保護 在實施竹產業基地項目建設過程中,除提質增效措施需要按照相關技術規程規范要進行間伐伐除部分竹資源外,嚴禁破壞原有野生竹資源和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保護物種資源。
4.3.7 森林草原防火 在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制定專門森林草原防火計劃,嚴格執行當地森林草原防火規定,預防森林草原火災的發生。
4.3.8 防林草有害生物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首先從種苗的源頭抓起,做好種苗產地檢疫,苗木在出圃前必須進行嚴格檢疫,對攜帶有害生物的苗木嚴禁出圃。對已經建成的產業基地,對相關管理巡護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落實巡護人員監測,發現有害生物危害及時上報,并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以達到“治早、治小、治了”的目的,防止有害生物的發生和蔓延。
竹產業的經濟效益顯著,通過采取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等措施,能有效提高竹產業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在四川興文經過近30年的發展,現方竹基地總面積達到1333hm2,實現年產值1.9億元[7]。雷波縣通過基地的建設,也將使竹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竹產業基地建設和低效林改造不僅增加了區域森林覆蓋率,提升了竹林的質量,還實現了減少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竹林在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重要碳匯。根據張迎輝研究的數據,12種觀賞竹固碳量最大可達168. 92g/(m2·d),釋氧量可達122.86g/(m2·d)[8],通過竹產業基地的建設,能有效固碳,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
通過竹產業的發展興盛,帶動了竹材生產、竹筍生產、竹加工以及以竹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發展。這不僅為當地林農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崗位,實現直接增收,同時也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以及生態建設與環境綠化美化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推動了鄉村振興,為建設生態雷波和推動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全面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