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俊,劉 宇,劉 波,葉江紅,郭 佳,李 筠,蔣輝霞
(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成都 610066)
自新冠爆發以來,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藥和處方中所涉及中藥材常用品種53種,重點品種20種[1]。川芎在新冠治療、中醫藥康復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川芎在“川藥”種植中呈現出大戶規?;厔輀2],但面臨著機械化生產水平低下的困局,田間管理方式各異,缺乏統一的生產種植標準,適宜的農機裝備仍處于研發試驗階段,未完全示范推廣。本文基于SWOT-PEST分析方法[3-7]對后疫情時代下川芎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為川芎機械化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建議,推動川芎產業加速發展。
川芎是四川道地中藥材,全國地理標志產品,產量占全國90%以上,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周邊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等地區。2022年川芎行情利好,芎農種植積極性增加,川芎種植面積增加20%,達到1×104hm2,預計2023年川芎的產量將達到35000t。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川芎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對搭建川芎產業標準化體系、開展標準化種植、提升川芎品質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助力川芎產業從“量”到“質”的躍升。
目前,全國中藥材整體機械化水平為16.87%[8],川芎生產機械化水平遠沒有達到該水平,發展嚴重滯后。川芎主要種植區基本符合機械化作業要求,但僅在少數生產環節實現了部分機械化。栽種方面,川芎扦插機能夠一次性實現扦插、覆土功能,但作業精度、效率存在一定的不足,還未全面推廣應用[9]。收獲方面,西華大學廖敏教授團隊針對殺秧損傷嚴重、留茬高,收獲時土壤破碎與分離能力弱、易堵塞、收獲質量和效果差等問題,集成創新研制了一種川芎收獲機[10],能高效完成殺秧作業,順利實現川芎-土壤混合物的輸送以及粘重土壤的破碎分離,打破了川芎收獲主要依靠人工的局面,填補了川芎機械化收獲的空白。
SWOT分析是基于目標對象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分析目標對象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s,S)、劣勢(Weaknesses,W),所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ies,O)與挑戰(Threats,T)。PEST分析是基于目標對象的外部宏觀環境分析方法,分析政治(Politics,P)、經濟(Economy,E)、社會(Society,S)和技術(Technology,T)對目標對象的影響。文章聯合建立川芎產業機械化發展SWOT-PEST分析模型,分析川芎產業機械化發展內部的優劣形勢,開展機遇與挑戰在外部宏觀環境中的PEST分析,提出合適的發展策略。
2.1.1 政治優勢 “川藥”產業作為四川7個優先發展的千億級產業之一,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被納入了現代農業“10+3”產業總體戰略部署。為進一步推進中藥材產業機械化的應用,印發了《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川藥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2019-2022 年)》等一系列文件,要打造川芎等24個中藥材品種,打通制約中藥材生產全程機械化應用的關鍵瓶頸,促進道地“川藥”的發展。彭州、什邡兩地積極謀劃川芎產業協同發展,共建的彭什川芎現代農業園區,已被納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重大骨干支撐項目,入選成德眉資交界地帶融合發展首批精品示范項目。都江堰印發了《都江堰市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鼓勵建設川芎規模供給基地,鼓勵組建產業聯合實體,延伸產品價值鏈條。眉山印發了《眉山市中醫藥強市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著力推進川芎等特色優勢藥材基地產業化發展。從省上到地方政府對川芎的發展非常重視,出臺的相關政策有利于鼓勵和保障川芎機械化生產的快速發展。

表1 川芎產業機械化SWOT-PEST分析模型矩陣
2.1.2 經濟優勢 隨著政策利好導向以及市場需求,川芎種植面積逐漸擴大,產量、價格與產值齊升,實現年產值8.2億元,全國市場占有率達75%以上,凈利潤達到2000元/667m2。根據商務部最新發布的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川芎出口量到4603t,創匯收入1772萬美元??傮w來看,川芎作為一種特色經濟作物,經濟價值可觀、效益顯著。
2.1.3 社會優勢 川芎是四川道地中藥材,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以及邛崍等地區。成都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快捷的交通、適宜的氣候,加上結構良好的土壤、充沛的雨量、良好的農田排水性能,便利的灌溉設施,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川芎與水稻的輪作模式,實現“一地雙收”,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多收一季川芎,提升了種田效益;該模式下,省去了水稻秸稈焚燒處理的麻煩,減少了空氣污染,加上川芎附屬物就地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肥效,生態社會效益顯著。
2.1.4 技術優勢 在成德眉資同城化背景下,彭什川芎現代農業園區,推進了中醫藥行業“全鏈發展”“三產聯動”,創新了以川芎為鮮明特色的“中藥+”應用場景,形成了“區域共通、產業共融、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園區共營”的跨區域發展格局。相繼發布的一系列川芎生產標準,DB51/T 2759-2021《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程 川芎》、DB51/T 2709-2020《川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51/T 2669-2019《川產道地藥材種子種苗分級 川芎》等,有力推動川芎種植的規范化,這種基礎技術優勢,有利于機械化的發展。
2.2.1 政治劣勢 從省上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積極出臺了支持川芎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四川省川芎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對川芎整體發展做出的闡述較多,對于從微觀層面如何推動川芎產業機械化的發展來實現川芎產業興旺的政策相對較少。政府在統籌推進的過程中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產品質量混雜、參差不齊,無法建立穩定、優秀的川芎品牌形象,對公共品牌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沒有專門針對川芎機械化發展而建立的相關評價體系,無法持續監測川芎機械化發展動態。
2.2.2 經濟劣勢 川芎種植的基礎設施仍較差,應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弱。面對持續干旱,川芎幼苗葉片萎縮,易受灼燒枯死,川芎產量和品質勢必下降。在狂風暴雨、持續高溫天氣時,苓種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受災嚴重,必然導致川芎種植成本的增加。在川芎種植過程中,耕、種、管、收環節均以人工為主,勞動強度大,費用在種植成本中占比高達37%,這也是生產上導致川芎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綜上,川芎價格易受苓種價格、川芎產量、雇傭人工的難易程度的影響而大幅度波動,芎農收入起伏較大,種植積極性也必將受到較大影響。
2.2.3 社會劣勢 川芎產業規??傮w較小,種植仍以小戶為主,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等各環節發展極不協調,工業化水平較低,對上下游產業鏈的帶動作用不強,致使川芎產業一直處于低水平、低層次的發展階段,產業集群度不高,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品牌效果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差。
2.2.4 技術劣勢 川芎產業機械化發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產業機械化發展的引領作用與產業發展對機械化的需求之間差距較大。高層次研究人才、科技創新人才較為缺乏,高素質農機手隊伍缺失,導致自主創新能力稍弱,特別缺少耕種管收環節中機械化生產方式的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的運用。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不夠,川芎宜機化品種改良和機械化作業環境的宜機化改造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3.1 政治機遇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藥材的發展,相繼制定了各種促進中藥材發展的相關政策。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提出推進加工技術創新,推進加工裝備創制,為中藥材加工生產機械化技術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強道地藥材生產管理和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一帶一路”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等系列重大戰略在川疊加交匯,為川藥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2.3.2 經濟機遇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中醫藥在抗擊疫情充分展示了療效與價值,對奪取疫情的有效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時代,中醫藥產業將迎來全球認可度提高、產業發展空間增大、市場需求巨大的優勢,中藥材價格持續走高,種植中藥材的經濟效益顯著,勢必提高藥農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促進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發展川芎機械化生產,采取“以機代人”的方式,以收獲環節為例,人工成本大約為9000元/hm2,采用機械化的方式成本約3000元/hm2,將節約成本6000元/hm2。按照川芎種植面積1×104hm2計算,則可節約6000萬元。這些有利的發展機遇將會促進川芎機械化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2.3.3 社會機遇 中醫藥一貫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精華,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取得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中,中醫藥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臨床價值作用,為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贏得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支持,為中醫藥行業在國內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中藥產品在馳援國外疫情防控中,依靠良好的早期干預效果以及低廉價格,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和廣泛歡迎。國際社會環境的轉變有利于國內更加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也為中醫藥文化推廣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2.3.4 技術機遇 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技術,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良”融合為引領,積極開展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等“宜機化”建設,推動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上規模上水平,為中藥材機械高效作業創造條件。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印發了《關于推介蔬菜中藥材適宜品種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的通知》,向全國推薦12個中藥材適宜品種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與典型案例,為中藥材全程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可行性解決方案。
2.4.1 政治挑戰 在《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 年)》中把彭州市、都江堰市、什邡市、彭山區列為川芎種植重點縣,全產業鏈開發川芎特色優勢產業,鼓勵支持機械化生產基地的建設,開展種植加工機械的研發,鼓勵種植生產企業自主或聯合研發、試制川芎耕種管收的機械化裝備。但川芎種植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并不出眾,丹參、黃連等中藥材的種植規模高于川芎,省域內其他地區中藥材機械化發展的“沖擊”對川芎機械化發展形成巨大挑戰。加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的出臺,明確提出要保障糧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糧化,必將對川芎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4.2 經濟挑戰 一株川芎從栽種到收獲,成為川芎干品,單純依賴中藥材市場上的粗放經營模式,川芎產業經濟處于不利地位,缺乏優質衍生產品。當前,川芎終端產品不多,還多處于產地初級加工階段,經過烘干形成初級產品,其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企業相對較少,不能有效地解決川芎就地加工增值的問題,產業鏈過窄過短,資源優勢發揮不了作用,不能有效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芎農增收。加上其他省份對川芎的引種栽培,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沖擊著四川川芎的主體市場地位。
2.4.3 社會挑戰 川芎種植主產區的經濟條件優勢顯著,旅游資源豐富,很多芎農紛紛進入服務行業,脫離土地或者選擇風險較小、便于管理、不用花費太多精力的其他作物,導致川芎產業有萎縮的趨勢。反復爆發的疫情對川芎產業形成巨大沖擊,交通的管制造成農業生產資料無法進入田間,科技服務人員無法指導生產,大量用工時雇用不到人員,導致川芎生產活動很難順利開展。
2.4.4 技術挑戰 川芎全程機械化正處于開始階段,除耕整地和植保環節,有現成的農機裝備可以借用或者稍加改進可以使用,其他環節目前仍處于以人工作業為主。川芎作為四川道地中藥材的代表,種植面積、產量、產值都位居前列。但與主要農作物相比,川芎產業小眾、產量較小,對專用播種、移栽、收獲、加工的機械需求量太少,開發成本太高,周期太長,有技術實力的企業不愿意進行相關方面的裝備研發。“無機可用”和“有機難用”的現象還將持續。
川芎產業機械化發展具有良好的態勢,川芎產業機械化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者并存,但優勢和機遇更加突出。在鄉村振興大環境和后疫情時代下,提出川芎機械化發展策略,以期促進川芎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進而帶動川芎產業的更好發展。
基于成德眉資同城化背景,川芎作為“川字號”農業特色產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當地各政府團結合作形成的合力,建設政府與川芎相關團體的聯合組織,協調政府、社會、芎企的上下聯動,促使川芎產業政策的更好落地。建立川芎機械化生產、監管體系,加強川芎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促進川芎機械化技術更好應用。川芎產業發展處于上升期,對外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融入川芎機械化發展,提升機械化生產技術及裝備水平。對內加強監督管理,在川芎生產的耕、種、管、收以及初加工方面采用機械化標準作業,有利于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使川芎生產能夠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有序進行,促進川芎的工業化生產。
川芎產業在社會化組織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斷打造“川芎+”文化產業融合示范場景,創新“川芎+”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積極推動產業的協調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立足川芎資源稟賦,調整其產業結構,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川芎機械化生產科技服務。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在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上突破瓶頸,以促進農機農藝的協調發展,推動川芎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的全面提高,達到提升川芎科技含量的目的。
大力開展川芎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提高組織化程度和服務效益,必須以科學的組織理念,以共同利益為紐帶,有機結合農機、土地、資金等因素,增強協同效應,實現節本增和降低風險。增強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內部的科學管理,加強規范引導,并在規范引導中帶動組織的發展,形成基礎設施完善、運行機制良好、服務水平較高、綜合效益顯著的示范性組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