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蕊
(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3)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來,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力量。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人才培養規模上不斷增加,但還難以滿足經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一些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還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以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為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現狀和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探討人才培養的對策措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后發展壯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從粗放型逐漸向精細化轉型,對技術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原來越大,而當前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面領著人才匱乏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也面臨著培養數量不足的問題。對近年來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規模、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培養類型等方面情況進行客觀全面分析,通過數據收集、分類統計、歸納分析,得出近幾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現狀。
由圖1可知,2016~2020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規模還不夠大,這幾年培訓數量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2021年培訓數量明顯增多。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還存在不足,難以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發展的需要。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相應增多,人才培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才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圖1 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數量
由表1可知,2016~2021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的男性人數總體上較女性人數多。但是,從變化趨勢上看,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的男性比例有所下降,由76.6%下降到56.2%;而培訓的女性比例有所增加,由23.4%增加到43.8%。2021年,男女比例差距已經縮小。可見,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了培訓隊伍,這主要是隨著社會對女性的尊重程度越來越高,更多的女性不再只是充當家庭主婦的角色,而是更多的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生產經營活動,并且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

表1 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性別人才培訓情況
表2可知,近幾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培訓,大多數學員年齡集中在60年代~80年代。其中,年齡在70年代的人數明顯較多,其次是60年代人員,80年代人員也相對較多;90年代人數相對較少,50年代和00年代只有很少部分。這說明,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大多是以中年為主,年輕人相對較少。近三年,處于90年代的人數有所增加,從2020年開始出現少數00年代的年輕人,可見有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來;但是從人數占比來看,90后還比較少不到8%,要創設更多給予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機會,吸引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回流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表2 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年齡層人才培訓情況
由表3可知,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的人才文化程度都不高,初中及以下學歷者較多,基本上都在68%以上;高職或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偏少,還不到5%。2021年高職或大專學歷者僅占4.8%,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僅占0.4%。這主要是由于農村相對城市來說發展比較落后,很多大中專畢業生不愿意留在農村而更多的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即使是有部分想回鄉的青年也因沒有足夠資金難以在農村創業而選擇留在城市,這就導致農村高學歷人才的缺乏。

表3 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人才文化程度情況
由圖2走勢圖可知,從2016~2021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人才高職或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比例有增加趨勢,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文化水平總體上有所提升。要加大培訓力度,搭建更多培訓學習交流平臺,通過農民培訓、學歷提升等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技能服務和經營管理水平。

圖2 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人才文化程度情況走勢圖
由圖3可以看出,2016~2021年,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類型以生產經營型和技能服務型為主。2016~2020年,這兩種類型人才培訓人數基本平穩,且技能服務型培訓人數比生產經營型人數稍多。2021年生產經營型培訓人數明顯增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生產經營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對人才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技能服務層面,更多的是對生產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這主要是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市場激烈競爭中,需要更多的經營管理決策者,能夠對市場作出準確判斷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市場各種風險。

圖3 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類型情況
從上節中對L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規模、年齡層結構、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可知,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相對不足,大多是以中年為主,青年人才相對缺少,文化程度相對偏低,高學歷人才匱乏。這主要是由于農村人口外流,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到城市務工,留在農村的基本都是些年齡較大的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農民,雖然這些人員有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但文化程度偏低,理論知識相對缺乏,專業性還不夠強,經營管理水平也較低。同時,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吸引力,高技術人才不愿進入農村,即便是出身農村的畢業生因看不到在農村的發展前途,也更愿意選擇在大城市發展,造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人才缺乏。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壯大,需要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有先進理念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經營管理者。一是需要吸引更多的優秀青年人才,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和新技術新技能。二是需要引進高層次人才,拓寬創新創業渠道,在產前、產中、產后提供高效服務。三是需要培養更多的生產經營型和技能服務型人才,重點培養具有創新理念的經營管理者,打造一支能夠服務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隊伍。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夠完善,教育資源和條件相對欠缺,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要構建開放、多元、立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體系,一要發揮政府部門的服務作用,由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承擔培訓項目,通過農技推廣部門、培訓機構等開展人才培訓。二要優化整合社會資源,依托涉農大中專院校,鼓勵農科院所、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等廣泛參與,促進各方合作交流,構建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三要建設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基地,提升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壯大人才培養師資隊伍、規范生產經營管理、加強示范帶動作用,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需求開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相關的課程,組織學員到基地現場演練、答疑解惑,不斷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質量和水平。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要因地制宜做到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一是強化專業技能培訓,比如,加強互聯網知識和農村電商專業知識培訓,對經營管理人員、營銷人員開展專項能力培訓,提高管理者的運營管理水平。二是加強互動性教學,改變“填鴨式”教學模式,通過現場演示、學員案例分享等方式讓農民參與課堂教學互動,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注重理論知識和生產實際相結合,深入田間地頭、生產基地手把手教學和實踐,現場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四是搭建網絡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培訓,在線下課堂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課堂、在線直播、手機APP等進行在線培訓和管理。五是組織交流活動,采取集中組織和分散邀請將結合方式,開展實地考察、技術研討、經驗分享等交流活,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要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原則,以鄉村產業需求為導向,明確當地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加強專業種養加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產業領軍人才、農村創新創業者、農業經理人、互聯網營銷員等人才培養。根據不同產業需求開展分類分層分模塊培訓,比如組織開展創辦、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運營管理、品牌建設、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相關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培養一批創新創業人才,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比如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專項資金,由政府主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財政工商教育等部門協調配合,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對人才培養的項目、內容、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積極發揮社會資源優勢,比如與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合作加強人才實踐交流,通過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實訓機會。三是引進高技術人才,通過提高福利待遇來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專業技術人才和有經驗的管理者,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等實際問題。四是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退伍退役軍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適當財政補助補貼,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成長。
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濟組織,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快速發展,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農民專業合作社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需要一批具有專業化技能和創新型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的經營管理人才還比較欠缺,需要統籌優化社會資源,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培訓,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以實現更高水平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化,從而帶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