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算法文學的本質、文學性及審美屬性辨析

2023-10-08 11:19:47王萬程
南方文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文學性美學

一、算法文學的生成機制及本質

算法文學通常基于某種規則,這些規則可通過智能程序隨機生成,也可由算法程序設計者設定,算法會根據規則生成文本。算法文學是一種非常新穎和有趣的藝術形式,它將計算機科學和文學融合,讓人們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和文學之間的奇妙聯系。特別是最新一代的智能算法ChatGPT,展示出了不弱于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甚至能應人類要求以極快的速度“創作”出高水準的“文學作品”①。

德彪西有個著名的命題:“藝術作品創造規則;規則不創造藝術作品?!比欢@一著名命題遭遇算法文學似乎被徹底顛覆。因為,算法文學恰因規則而存在,并依據規則創造文學作品。算法文學的生成機制主要包括4個步驟:數據收集、數據預處理、模型訓練和文本生成。在這些步驟中數據收集和模型訓練是關鍵步驟,目的是獲取足夠的數據和建立合適的模型,以便算法進行文本生成。不同的算法可用于不同的任務,如馬爾可夫模型、循環神經網絡、卷積神經網絡、生成對抗網絡和支持向量機等,選擇合適的算法可以提高算法文學生成文本的質量和可讀性。算法文學的運行結構和原理被稱為“白箱”,但運行過程存在“黑箱”,即程序內部的運行過程難以被完全理解和預測,這一現象的成因與算法本身的復雜性有關,涉及大量的數學原理和計算機科學知識,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難以理解其機制。在算法文學生成的“白箱”機制下,其生成結果是可預測,因為它遵循了數理邏輯確定的規則。而在“黑箱”機制,生成結果則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通常,過程論認為,文學創作分為發生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我們以過程論解構算法文學:在發生階段,計算機程序通過學習大量優秀文學作品,并根據預設的規則和算法進行模擬,生成一系列文本片段;在構思階段,計算機程序會在人類的提示下,對生成的文本片段進行篩選、整合和重組,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學作品;在物化階段,計算機程序將構思好的文學作品根據算法使用者的要求轉化為定制文本,包括格式、排版和語言等方面。就過程論來看,算法文學創作過程中雖存在偶然性和隨意性,但始終在數理邏輯規則下,由計算機執行著有目的的行動,這意味著“有意識行動”貫穿創作始終,其作品雖具有一定隨機性和偶然性,但本質上是“規則產品”。

相比于算法文學,人類主體的文學創作過程更具無規則性。在人類主體的文學創作中,意識被視為作家以明確的思維方式有意調動、分析和綜合材料的能力,也就是說作家運用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文學創作,這種宏觀意識貫穿整個過程。與之相對,無意識是一種隱藏在作家意識深處的心理能力,它并不相對于其他因素存在。受到某種抑制的影響,無意識無法進入觀念和心理能力的層面。這種心理能力在作家創作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它沒有被明確意識到,但卻潛藏著巨大的力量。在文學創作的發生階段,作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慢慢積累素材,這些材料包含有意識的儲藏也包含無意識的感悟,無意識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角色,像一雙看不見的手在無形中指引著作家。隨著時間累積,作家產生強烈的創作動機后,這些材料會自然地連接起來成為寫作素材。在文學創作最初的階段,作家會以知性的意識,調動想象力,以及內在的某種場域回憶和情感,無形中孕育出了完整的藝術形象。這個過程需要整合并拼接人類大腦無意識領域中的豐富信息。列夫·托爾斯泰曾指出,尋找人物形象中的真實情況并不是有意識地去追尋,而是通過無意識的直覺手段將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整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靈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靈感可以被視為一種直接的洞察力,它能夠瞬間啟迪創作者,證明直覺的準確性。隨后,文學創作進入實踐階段,即作家開始將構思實際付諸實踐。然而,在這個階段中,作家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與人物的發展邏輯不完全吻合。有時候作家會發現,最初設定的藝術形象并沒有按照作者最初的想法發展。這時,人物形象似乎背離了創作主體,不再符合作家的設定。例如,在革命題材小說中知識分子的形象塑造,雖遵循“英雄成長”的基本范式,但學者們研究發現:被壓抑的“個人無意識”與“英雄成長”的敘述邏輯構成了某些矛盾、齟齬形成的話語“裂縫”,知識分子形象形態出現了“傷殘性”“碎片化”的美學特征②。這說明,作家在創造作品人物形象和命運時,人物具有獨立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性格色彩,作家無法再理性地控制自己。諸如此類例子在文學史上有很多,有時作家甚至將人物的命運、形象反復修改,自己背叛自己??v覽人類主體的文學創作過程,作家雖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調動、分析和綜合材料,但無意識活動貫穿始終,其作品是理性下的“非規則產品”。算法文學已經在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能夠應用于現代詩歌、小說和短篇故事等形式,還產生了一些經典案例。例如,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小冰”的現代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另外,清華大學研發的詩歌寫作程序“九歌”能夠生成各種不同風格的詩歌作品。這些算法的出現為文學創作帶來新的可能性。但從其生成機制看,算法文學本質上屬于規則產品。其素材來源于各種類型的現實數據,算法程序通過網絡爬蟲、語料庫等方式獲取大量文學文本,包括小說、新聞、論文、詩歌等作為素材。此外,雜糅圖像、聲音和視頻等非文學素材,在此基礎上利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技術來處理這些數據,從而生成新的文學作品。它本身不創造素材,也無法以獨特的思想來觀察收集素材。算法文學的創作過程基于算法規則,而算法規則是通過智能算法學習人類文學創作的規則而來,它本身不創造規則。因為按著規則進行創作,雖有一定的隨機性與偶然性彰顯出其似乎具有某種創造力和想象力,但卻無人類主體文學創作的靈感與直覺。因為其機器屬性,所以,更無人類所具有的感情與思想。

歸納起來,算法文學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大數據素材,在無靈感與直覺和無感情與思想的情況下,創作出的無原真性的“規則產品”。因此,算法文學與人類主體的文學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個本質便體現在文學性與非文學性的區別上。是否具有文學性,決定算法文學是不是文學作品,及適合不適合以文學標準看待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辨析不清,而盲目地以算法文學考究我們的文論,顯然本末倒置了,甚至會對傳統文論體系造成重大傷害。那么,如果不是文學作品,又如何解釋其一定意義上存在的文學性表現呢?這恰是本文要破解的。

二、算法文學的文學性辨析

在文學理論中,一般認為文學性是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特質和特性,它是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之間顯著的區別所在。在中國現代文論中,文學性初以“文學的特質”為提問方式呈現于文論研究之中。雖人們在“文學性”概念的使用上,并不那么堅定、一致,而往往代而表達為文學的“特質”“特征”“特性”,但從中國現代文論知識生產的層面上看,它卻發揮著作為文學理論“自性”根基的重要作用③。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可以被運用于解析文學的本質。根據榮格的觀點,“自性”代表著人類精神和個性的整體,是一種表現心靈整合的原型。它吸引并囊括了所有其他原型以及這些原型在意識和情結中的顯現,使它們達到一種和諧而穩定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將“自性”視為文學作品的核心,其中各種元素在“自性”的引導下相互交織,形成獨特的文學性。這種文學性超越了表面的故事情節,深入探索人類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通過“自性”的呈現,文學作品能夠打動人心、觸發情感,并提供對人類存在和意義的深刻洞察。算法作為機器形態,顯然不具“自性”,即可排除其文學性。但算法文學又確乎有一定的文學表現(抑或稱為一種假象),當下諸多專家亦大都從文學角度進行探討和研究,因此,研究這一課題必須回答其是否具有文學性的問題,并破解其何以具有一定文學表現(抑或稱為一種假象)的內在機理。因為文學性是文學作品的特質和特性,將所有其他元素都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其與其他作品區分開來。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文學性的概念繁多,不容易得到確定。洪子誠曾經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前言中提出:“盡管‘文學性(或‘審美性)的含義難以確定,但是‘審美尺度對作品的‘獨特經驗和表達上的‘獨創性的衡量,仍首先應被考慮?!雹苓@一建議,得到學界廣泛共鳴。

那么,我們從文學的審美尺度上,即洪子誠所稱的審美性上,來審視算法文學的文學性?!蛾柟馐Я瞬AТ啊烦霭婧?,引起了人們對于文學創作和人工智能的廣泛討論。欣賞派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具有遠景并可豐富審美經驗和感知方式。灌輸派認為人類自然智能可以向人工智能傳輸,成為其演進發展的精神源泉和內在動力。批判派則持否定態度,認為小冰仿詩,不具備人類詩歌的詩學特質。警惕派則認為,如對人工智能寫作缺乏警惕,可能會發現其寫作比人類更“真”,更富有內在的沖動,認為“AI寫作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類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寫作已窮途末路”⑤。結合文學審美常用尺度,若把算法文學作為文學的存在,那么,在傳統文學審美尺度上,算法文學對文學審美具有顛覆性,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對審美主體性的顛覆。自魏晉以來,中國美學進入了審美批評的自覺時代,先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學評論著作,例如《詩品》《古今書評》等,形成一個持續的審美批評傳統。在這個傳統中,作者主體性始終是關注的焦點,并因此形成“文如其人”的主流審美批評模式。孟子在他的知人論世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即作品與作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他認為,創作主體的獨特性決定了書寫的方式,同時也影響了后人對文本的客觀評價。這一觀點非常深刻,它揭示了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因此而致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評價,始終受到創作者個人特質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作品都是由具有獨特思想、經歷和情感的創作者創作而成,這些創作者的個性特質會在作品中得到體現,并對后人閱讀產生重要影響。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精神》中把人的主體性物化為作品中的“生氣”,并認為這種“生氣”貫穿于文學作品始終。雖然到了現代,文學審美批評出現了作品轉向、讀者轉向等趨勢,但在審美批評過程中仍然離不開關注和分析作品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落腳點仍是關注社會和人類自身,以彰顯文學作品的人文意義,并細化為對作品與世界、作家、讀者之間關系的考究。然而,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作為創作的主體闖入文學殿堂,嚴重挑戰了文學創作的人類主體性存在。不論是哈拉維的《賽博格宣言》,還是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后人類》,都宣稱人的身體從肉身變為人性與動物性、機器性的結合體,且具有取代人類肉身主體的趨勢⑥。這使法國文藝批評家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觀點成為現實,這一破壞性創新使文學創作主體脫離了執筆者與作品的聯系,對傳統“文學即人學”的文學理論產生了嚴重顛覆,并因此影響到文學的審美批評領域。因為無論是審美反映論還是審美意識形態論,都或隱或顯地關注和重視文學主體的能量,并強調文學主體的能動、自主、情感、個性、體驗甚至潛意識等具有生命本體的特征。

二是對審美話語空間的顛覆。在現代的文藝理論和文學審美批評中,“空間轉向”已成為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并逐漸成為一種明顯趨勢。隨著后現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文學地理學以及空間批評等新興學科的出現,“空間轉向”在文藝審美批評中得到進一步鞏固,這也包括了文學審美批評的特點。相較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物質存在,文學審美批評更加注重各種意象網絡之間的相互連接和交織。譬如,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認為:“空間建構已變成20世紀中期文化的基本美學問題?!比欢?,如果創作者是基于智能技術的算法機器,同樣一句話形成的意象在讀者眼里卻未必有同樣的審美意蘊,因為算法作為機器無法與讀者共情。譬如在魯迅的散文《秋夜》開頭說:“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弊x者審美立即聯想到魯迅,感受到直面而來的孤單、零落感,進而體會到那種冷傲的孤獨之美。然而,如創作者是基于智能算法的機器呢?算法運行的特點是追求文字表達的精確,而文學話語空間意蘊恰存在于“美不可言”的模糊之中。那么,算法文學是不是就沒有美感了?卻也未必。算法能利用大數據剖析讀者的審美偏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抒情加工,生產出抒情性文學作品,甚至可創造出沉浸式場景。換言之,雖然算法文學不能與讀者實現“情志統一”,但可以作為智慧的中間體實現讀者審美的“自我觀照”。

三是對審美境界論的顛覆。傳統文學審美境界的基石是情感的幻化作用,是創作者內在精神境界的物化。而算法文學在這個方面,往往缺乏與讀者深刻的情感交流,這打破了傳統文學原有的審美境界論的審美批評范式。譬如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傳統文學要求創作者具備深刻的感悟力和豐富的創作經驗,而算法文學則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在傳統文學中,創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與世界進行溝通,逐漸塑造出高尚的品性,從而提升自身修養,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諦。然而,算法文學卻無法體驗到消耗和失去的代價,它通過復雜的代碼層層更新,逐步替代自我,最終通過算法學習模型實現自主升級,以提高創作水平。在“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第三境界中,傳統文學強調了作者要懷抱超越功利的純真之心,以進入文學創作的自由領域,以達到生命的巔峰。在傳統文學中,這一境界表達了對真實、美好、純粹的追求。它呼喚著作者不受功利的約束,拋開世俗的雜念,投身于文學創作的自由之地。在這個自由國度中,作者可以盡情地發揮想象力,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這種創作狀態讓作者能夠超越現實的局限,擁抱更高的境界。在這個高度上,文學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功利需求,而是成為一種追求真理、美感和人類內心世界的表達方式。作者可以通過文字和形象,展示出生命的獨特魅力和價值。他們用自己的創作去觸動讀者的心靈,引發共鳴,甚至改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種純真之心的創作態度,也是傳統文學一直強調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要求作者有獨立思考和審美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與理解。只有在這種純真之心的引導下,文學才能真正地成為一種藝術的表達,給人以啟迪和感動。而算法文學“依托技術和數據庫系統學習后,碎片化輸出再造”⑦。如此,會導致文學原真性喪失,進而讓審美意蘊消損。但如換個角度審視,算法文學卻能利用技術革新打破常規理念,以龐大數據實現客觀世界與理念世界自由碰撞,進而把藝術和人生在技術革新下變得多元融合。由此可知,原真性喪失固然影響算法文學的藝術性,但也不具否定其審美價值的充分證據。

四是對文學審美意義的顛覆。文學作為大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為“建構生活”,二為“解構思想”。首先,文學應致力于創造充滿人性關懷和情感共鳴的作品,通過語言和藝術形式與讀者進行交流,讓大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藝術。這種“建構生活”的作用不僅在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更在于引導人們去探索人性深處,理解世界本質,拓展思維邊界。其次,文學審美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引領讀者進入到新的思考模式中,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啟迪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促進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然而,算法文學對文學的審美意義也產生了嚴重顛覆。一方面算法文學通過碎片化的語言和數據分析打破了傳統文學的束縛,為大眾帶來了大量的、快餐式的文學消費品;另一方面算法文學過于注重邏輯和結果而缺乏情感和靈魂,使得作品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性。算法文學還會導致文學商業化和淺顯化,消減文學的審美價值。猶如“阿爾法狗”和著名棋手柯潔對決后,柯潔發問:下棋的快樂在于與對手一起討論棋局,現在每一步都有最優解,我不知道下棋的意義,或者說生活的意義在哪里。對算法文學展開審美活動,猶如通過“模擬人類情感”的工具來了解人類情感,這種行為變異消解了人類珍貴的情緒價值。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千山鳥飛絕,獨釣寒江雪”尚能體會釣之樂趣,人與自己博弈亦有孤寂之美,人與人工智能對弈又為何就找不到下棋的意義或生活的意義了呢?類推于算法文學審美現象中的“自我觀照”,其不亦然?

綜上所述,從傳統的文學審美尺度審視算法文學,算法文學雖然不具有文學的審美性,但這并不能否定算法文學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據此,有學者提出算法文學是“電子媒介時代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文學形態,已經與之前的生長體系和發展邏輯有著很大不同,一味用舊的批評審美模式來看無法體味其中的真實審美意趣”,并進而提出“文學批評不僅僅是一種基礎理論,還具有一定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開展文學批評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閉門造車。批評者要進入鮮活的文學現場,針對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現象進行切實的介入、觀察、分析和評價,只有這樣的文學批評才是行之有效的批評實踐”⑧。這一觀點認為,文學審美標準應隨著文學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形態而有所變化,在當下消費社會和智能技術的背景下,不能將舊有的批評審美模式直接套用到算法文學上。然而,任何一種審美理論必有其根源。既然算法文學并不適合傳統的文學審美標準,是否可以用一種非文學的審美來理解算法文學的審美性呢?事實上,學界通過拓展以傳統美學構筑的算法文學的審美體系,卻恰恰證明了算法文學審美問題超越了現有文論,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算法文學可能存在的非文學性形態。

三、算法文學的審美屬性辨析

面對算法文學給傳統審美理論帶來的顛覆,學界已采用兩種研究策略進行:一種是基于傳統美學理論,特別是后現代理論來分析算法文學的審美特性;另一種通過媒介屬性研究算法文學的審美特性⑨。后現代審美理論認為傳統文學理論所強調的“真實性”“表達性”“形式美”等概念已經無法適應當代文學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因此,需要采用更為開放、多元、包容的審美范疇。認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一種個體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語言游戲、文化批判和反思。后現代文學審美理論的本質“擴容”,即試圖打破傳統文學觀念的束縛,換之以更開放、多元、包容的態度面對當代文學。當傳統文學審美面對算法文學無解時,便顯而易見地想到擴容,這種隨眾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為何不反思算法文學作為一個非文學存在呢?通過媒介屬性來研究算法文學審美者,更加注重探索算法文學領域中的非線性敘事、時間性敘事、交互性和本體互滲理論等方面。例如邁克爾·喬伊斯、簡·道格拉斯和凱瑟琳·海爾斯等,認為算法文學研究基于計算機形成獨特的文學特征、閱讀方式和審美基礎,塑造了全新的閱讀能力和審美策略。其他學者如根多拉和謝弗以算法文學媒介屬性為出發點,將“游戲與播放”“意向性與機會”“表演與性能”“涌現”作為算法文學的美學基礎。然而,反思學界當下所標榜的算法文學的美學基礎,卻均體現出傳播美學的特性,而并非文學的審美特性。一定要把算法文學強打上文學的標簽與文學本身并不是有益的,因為承認算法文學作為文學存在本身可能是對人類主體性的侵害。而以傳媒活動審視則既體現算法文學的本質,又利于提升人工智能的應用意義。

傳播美學是一種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主要關注傳播過程中的美學現象和規律。在傳播美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包括“游戲與播放”“意向性與機會”“表演與性能”“涌現”等特點。傳播美學強調傳播中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將傳播看作一種游戲或播放過程,傳播者需通過各種方式吸引觀眾注意力,讓觀眾感到愉悅和享受?!耙庀蛐耘c機會”是傳播美學的一個特點。傳播者意圖和觀眾反應都會影響傳播結果。傳播者意圖不僅包括傳遞信息的目的,還包括達到某種效果的意圖。“表演與性能”也是傳播美學的重要特點。傳播過程可看作一種表演或演出,傳播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表現力和效果以吸引觀眾關注。觀眾對傳播者表現和效果評價也會影響傳播效果?!坝楷F”是傳播美學的另一個特點。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自組織和涌現現象,在傳播過程中各種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產生新的審美效應,這種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是傳播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于算法文學,學界已經探索出多種審美新理論,如伯茨提出的“電子文學美學”,強調內在結構和功能;里卡多認為要建構“新媒介批評的契合點和形式”理念,突出媒介特征;西曼諾夫斯基提出“閱讀審美論”,將文本閱讀作為算法文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這三種算法文學的審美新理論雖在具體研究角度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鮮明的傳播活動的審美特點。首先,在研究角度上體現傳播活動的審美特點。“電子文學美學”認為,算法文學審美研究應不僅關注其外在特征,還要關注材料的編排和操作;“電子藝術新美學說”主張建構“新媒介批評的契合點和形式”理念體系;“閱讀審美論”則更加強調語言表達、藝術風格和其他表達方式對文學審美的影響,及由此構成的特殊閱讀審美體驗。其次,三種理論在研究角度上,體現傳播活動的審美特點。“電子文學美學”認為,算法文學的審美研究應以算法程序的結構為基礎;“電子藝術新美學說”則注重研究算法文學審美特性與藝術風格、審美特征和審美體驗之間的內在關系;“閱讀審美論”主張從閱讀模式展開,將算法文學閱讀作為讀者主動參與的過程,通過廣泛、額外的解讀來深入探索算法文學的媒介屬性和媒介特征,這實際上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了讀者轉向,并凸出人機交互之美。最后,三種理論在研究方法上,均體現傳播活動的審美特點。“電子文學美學”主要采用結構分析、功能分析等方法進行;“電子藝術新美學說”則采用新媒介批評和互動性研究的方法;“閱讀審美論”更近似于傳播效果論,且是一種互動的、動態的效果體現,研究方法則主要是電子閱讀模式和廣泛解讀方法比較分析。

無論是科技網絡社會、程序架構、機器結構還是電子閱讀模式,最終都聚焦到一個關鍵問題上:在研究算法文學審美問題上注重其媒介屬性對審美研究的影響,認為是媒介技術特征使算法文學在敘事、閱讀、審美等方面對傳統文學審美產生了顛覆,并因之認為需要關注其獨特的媒介屬性和特征。換言之,或許正是傳播美學的存在掩蓋了算法文學非文學的事實,以其傳播之美營造了算法文學的文學性假象。但非文學性不代表算法文學不具有審美意義,換個角度看,算法文學具有基于媒介屬性的審美特性。

四、算法文學的審美特點辨析

基于算法文學的媒介屬性,本文認為算法文學作為新型藝術形態,不具有取代人類文學創作的可能性,但亦具有獨特的審美屬性。因為,算法文學存在顯而易見的“意向性與機會”“表演與性能”“涌現”“游戲與播放”等相關美學基礎,也因之形成了諸如“電子文學美學”“電子藝術新美學說”“閱讀審美論”等新美學理論。以美學視野審視算法文學的審美特點,算法文學具有鮮明的傳播美學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調“讀者轉向”的審美特點。算法文學打破了傳統文學創作的限制,使得文學創作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在算法文學中,讀者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傳統意義上的被動閱讀者,變成了主動參與者。因為算法文學作品往往具有非線性敘事結構、本體互滲文本狀態和人機交互閱讀方式等特點,有時需要讀者進行主動參與,才能獲取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和審美感受。這種“讀者轉向”的審美體驗,強調讀者的參與性和地位,提高了讀者對于文學活動的影響力,同時也使文學審美更加注重人機交互和數字技術的應用,進而探索由互動設備生發的文學過程和數字環境下的藝術創造,提高文學作品對于讀者的吸引力和互動性。同時,讀者轉向也使文化批評家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觀點,成為赤裸裸的現實。所謂“作者已死”,即認為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者來決定的,而是由讀者和文化環境所決定的,強調讀者在作品解讀中的主體地位,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引導文學的審美批評,向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促進文學審美研究的發展?!白髡咭阉馈庇^點與傳播美學都強調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作者的身份和意圖,而是作品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被受者理解和感受。

二是算法文學“跨領域”的審美特點。算法文學是一種跨領域的藝術形式,其審美特征也具有跨領域的特點。算法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過程中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如計算機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等,這些領域的交叉與融合構成了算法文學的跨領域特征。首先,算法文學的創作過程把計算機科學和文學兩個領域的知識相結合。在算法文學中,作者需要了解算法的特點,同時還需要具備文學創作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這種跨領域的融合使算法文學創作更具技術含量和創新性。其次,算法文學的審美體驗需要融合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在閱讀算法文學時,讀者需要了解算法、文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的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讀者需要了解計算機程序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的設計思路,才能很好地應用算法創作作品,同時還需掌握文學批評理論和一定的哲學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再次,算法文學的審美特征還需要與藝術、設計等領域相結合。在算法文學中,藝術和設計元素的運用可以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和感官體驗。例如,音樂、圖像、視頻等元素可以被嵌入到算法文學作品中,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最后,算法文學的跨領域特征還需要與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算法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過程中,社會、文化背景對于作品的內涵和意義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算法文學的審美特征需要考慮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而“跨領域”特點本身就是傳播的顯著特點,因為傳播必然是“傳受關系”,本身就是多領域活動,傳播形式又與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密切相關。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更加復雜和多元化。算法文學具有融合新媒體創造性實現文學傳播的特性,也必然具有相關審美屬性。

三是算法文學傳播過程的審美特點。算法文學由于其媒介屬性,必然受到當代傳播大系統的影響。第一,算法文學融人類的創造力和計算機算法為一體,利用算法呈現出獨特審美效果。然而,信息量之大常讓人感到茫然,不知如何索取,更別說“垃圾信息”成堆之患了。因此,算法文學需在信息的篩選和加工方面發揮作用,將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呈現給讀者,避免信息過載問題。第二,算法文學雖能創造出新的時空和意義,但數字化、網絡化為主線的傳播在時空上具無限拓展性,可能將原本無疆界的時空疏離。因此,算法文學在創造新時空的同時關注時空的連通性,當然,要避免由于技術、文化的不平等而造成國家、地區、民族、性別、個人之間的“數字鴻溝”⑩。第三,算法文學能通過算法將文本的語言、結構和意義進行深層次的處理和分析,同時也能夠根據讀者的需求和背景進行簡單易懂的表達。但是文本質量提升,所需要傳播設計的高質量與所有參與者的高品位并不與傳播高科技手段應用的遞升成正比。第四,算法文學能夠通過計算機算法和人類創造力的相互作用,呈現出富有趣味和創意的文學作品。但是,一個設定“多樣性”文本同水平的重復也會成為一種單調乏味的催眠或嘶叫。第五,算法文學能夠為讀者提供自由的思考和創造空間,但網絡化的傳播系統具有很強的“預設性”與“設定性”,這會使受眾的信息獲得與思維空間等受到控制。第六,算法文學能為每個在線者提供一個無時空障礙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同時也能使一些人迷失于知識的海洋,沉醉于虛擬的幻境,或習慣于被動的視聽接受,而致人格丟失。

五、結語

綜上所論,算法文學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無原真性的數據素材,按著已有規則,在無靈感與直覺和無感情與思想的情況下創作出的“規則產品”。且算法規則不具有文學藝術的創新性。譬如巴赫金就認為:日常生活可以進入文學并成為文學;當高雅文學衰落而新的文學尚未形成之際,有一種所謂的“藝術日常生活”(即具有藝術趣味的日常生活)便乘虛而入臨時占據了文學的位置。闡釋其含義,即是說,把非文學的東西納入文學范疇,不過是藝術日常生活的乘虛而入而已11。然而,非文學性不代表其不具一定的審美意義。這就好像我們今天討論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某些日常生活形式成為風靡一時的美學先鋒12。從這個意義上講,算法文學雖然是非文學,但還具有基于媒介屬性的傳播美學的審美特性。而且,這種意義對文學本身又是一種有意義的事。文學不僅被日常生活所滋養,反過來日常生活亦被文學所豐富13。因此,我們應該去偽存真,但亦不能否定一件新技術誕生而帶來社會進步的意義,而應發揚其審美特點,豐富日常生活,為文學提供多彩的土壤。

張涵在《當代傳播美學綱要》中,提出了一種“大生命審美觀”,所謂“大生命審美觀”,蘊含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天地人整體審視和審美把握。這種觀念體系具有開放性和生命力,強調每個生命體之間的同構性與和美性關系,同時,也注重每個生命體的宇宙全息性和自我獨特性,為當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提供思想支撐14。結合算法文學強調“讀者轉向”“跨領域”“傳播屬性”的審美特點,本文認為應以“大生命審美觀”指引和規范算法文學的發展,引入傳播美學的范疇。我們已知,算法文學實現了科技與人文、科技美與文學美、生態美與生命美的有機融合,必然需要以“大生命審美觀”為統領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審美綜合研究。具體而言,需要在算法文學整體的審美構成、審美機制、審美思維、審美運作與審美主體人格的建構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采用多學科的理論成果來解決算法文學中的審美問題。

【注釋】

①余靜遠:《人工智能的文學創作:實踐與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3月16日。

②孫先科:《“個人無意識”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論“前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知識分子形象敘事的話語“裂縫”》,《中州學刊》2004年第2期。

③姜文振:《中國現代文論中“文學的特質”/“文學性”的命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22年第3期。

④洪子誠:《前言》,載《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5、4頁。

⑤文貴良:《從小冰到ChatGPT:對人工智能與漢語詩學的一個考察》,《南方文壇》2023年第3期。

⑥雷成佳:《人工智能寫作與文學變革:挑戰和反思》,《廣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

⑦宗思源:《詩歌算法、審美生產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遭遇》,《智庫時代》2020年第3期。

⑧胡友峰:《電子媒介時代文學批評的審美變異》,《中州學刊》2020年第1期。

⑨李斌:《數字文學審美理論研究及啟示:文學性、媒介屬性與人機交互》,《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21年第2期。

⑩14張涵:《當代傳播美學綱要》,《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111213金惠敏:《文學性與非文學性的辯證法——以巴赫金對什克洛夫斯基的批判為中心》,《藝術廣角》2023年第2期。

(王萬程,貴州大學哲學學院)

猜你喜歡
文學性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音樂的文學性探究——以李斯特《旅行歲月》為例
樂府新聲(2022年3期)2022-11-21 08:39:0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毛澤東詩詞文學性英譯研究
論《阿達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學性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02
外婆的美學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6
《洛麗塔》與納博科夫的“文學性”
生活美學館
現代裝飾(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8
梁亞力山水畫的文學性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另类视频| 黄色a一级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国产精品女主播|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www.日韩三级| 国产视频a|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人妖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国产第一色|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啪啪|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九色国产在线| AV在线天堂进入|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2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91青青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人人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婷婷色中文|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 综合亚洲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先锋资源久久|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一区二区自拍| 婷婷综合色|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www.狠狠| 成人在线天堂|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综合|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91|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亚洲激情区|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