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瑩瑩 陳子康 謝飛鳳 季群 趙瑞
[摘要]由于學術價值和法律關聯問題愈來愈大,學術不端行為備受關注,如今學術紀律、學術操守等已經成為熱點話題。文章根據近年來《中華全科醫學》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相關實踐經驗,在如何識別和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了解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的新方法,提高編輯水平和改進工作流程等方面,簡述相關做法,總結相關經驗,期望對編輯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不端;編輯;《中華全科醫學》
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嚴重,作為科研人員的大學教師若涉嫌學術不端,會給學生、其他科研人員造成惡劣影響。基礎研究領域的學術不端行為會使得一些基礎研究人員無法參考試驗結果,導致投資了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基本研究項目失效。臨床研究領域的學術不端行為會對一些醫務人員的醫學實踐產生惡劣影響,有可能導致診療結果出現誤差,進而嚴重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1]。
一、研究背景
《中華全科醫學》是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和安徽省全科醫學會主辦的醫學綜合科技期刊,是展示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研究成果和診療實踐的窗口,負有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一旦發表的學術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完全消除其所產生的影響相當困難,因此在期刊出版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科技期刊一定要第一時間解決。收稿是期刊編輯出版的一個環節,科技期刊編輯要嚴格把控這個環節,不讓學術不端論文進行入后面程序,以避免浪費編輯資源。
二、科技期刊編輯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識別
科技期刊編輯是科技論文發表的把關人,需要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工作態度,通過對投稿論文的多方面檢查,客觀識別和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保障科技期刊的學術聲譽[2]。
(一)識別抄襲的文章
抄襲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作者引用他人在科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并將論文的數據作為自己的“新成果”[3],還有一種類型是作者修改他人論文的邏輯結構、句式等,對他人發表的論文進行擴充提煉。因此,科技期刊編輯需要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儲備,結合相關軟件的檢測結果對論文是否存在學術不端問題進行初步檢查。此外,科技期刊編輯還可以邀請本領域的審稿專家進行外部審查。初審狀態最為透明,因此科技期刊編輯可以進行更全面的檢查,從而核查論文是否存在抄襲行為[4]。
(二)了解學術不端檢索新手段
1.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索系統
目前,科技期刊編輯排查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索系統,其中包括中國知網研發的科技期刊學術文獻檢索系統,萬方數據開發的文獻相似性檢測服務系統以及一些出版單位開發的數據庫抄襲檢測服務系統等。此外,解志杰等[5]學者研究表明,期刊文獻循環檢測可以顯示類似的未發表文獻,從而引起科技期刊編輯對這些論文的關注。
2.基于人工智能的檢索手段
目前,很多出版單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判斷論文的語義是否有修改、變換的痕跡。未來,科技期刊可以和科技企業共同研發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應用人工智能的輔助功能描繪用戶畫像,從而創新審稿模式。當前,已經有一些科技期刊應用人工智能的用戶畫像描繪功能,顯著提高了審稿質量,降低了涉嫌學術不端稿件的比例。
3.提高編輯水平,改進工作流程
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索系統可以通過查詢轉載率來判斷論文是否涉嫌學術不端,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通常具有高轉載率。科技期刊編輯在面對這些論文時,應將論文定義為抄襲,并采取合理的方法對作者進行說服和引導。有時候,涉嫌學術不端的作者的抄襲行為比較隱蔽,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基于自身工作經驗和專業素養,在論文的各個部分排查學術不端行為,明確判斷作者是否涉嫌學術不端。例如,部分投稿作者不是第一作者,其在科技期刊編輯通知錄用時提出更改第一作者,科技期刊編輯應立即告知作者這種行為可能涉嫌學術不端。科技期刊編輯在論文審核過程中應對論文的各類信息進行核實,如核對數據真實性、圖片出處,如發現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科技期刊編輯必須及時做退稿處理。
三、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建議
(一)人工篩查網絡投稿
在接收稿件的過程中,如果科技期刊編輯發現稿件只有1位作者,則需要對該作者已刊發的論文進行搜索核查,如搜索得到論文的研究內容所涉及的領域超過3個,科技期刊編輯則必須應用相關軟件對論文內容進行核查。當今時代,各學科領域分類較細,取得特定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通常需要團隊協作完成,只有1位作者且涉及多個研究領域并取得成果是極為困難的。就算有作者寫出涉及多領域的論文,質量通常也不高,很難引起審稿人的關注,科技期刊編輯也可考慮盡早撤稿,避免浪費審稿人的時間[6]。同樣,科技期刊編輯需要特別關注短時間內多次投稿的作者,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都需要經歷一些時日方可得出研究結果,一些大規模的科學研究需要作者經過幾年的時間才能產生成果,因此作者在短期內完成多篇學術論文的可行性微乎其微。
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科技期刊編輯應檢查作者信息是否詳盡,每位作者是不是均有詳細的聯系方式,每篇論文是否都明確注明作者所屬單位,該單位是否為信譽良好的大型研發機構、大學或醫院(雖然投稿作者單位類型不限,但信譽良好的單位的科研管理部門對作者論文的把關更加嚴格);有需要可以電話聯系作者,詳細了解作者對所寫內容的了解情況,如果作者對所寫論文一知半解,科技期刊編輯則應該特別注意,及時予以退稿處理。
對已經核實為作者本人的來稿內容,如果是綜述體裁,科技期刊編輯必須重視。因為一些剛開始開展科研工作、缺乏實踐經驗的作者,可能是初次撰寫專業研究論文,還沒有經過防范學術不端相關教育。如果該論文指導老師疏于核實,或者缺乏監督,就可能發生作者以翻譯國外論文為自己論文成果的情況。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在論文撰寫階段,作者應先向該領域有經驗的專家請教,這不僅可以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還能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防范學術不端意識。科技期刊編輯應重視這些來稿,確保其學術質量,同時加強對作者的思想教育,促進學術誠信建設。
(二)應用學術不端檢測軟件
《中華全科醫學》的編輯利用中國知網的科技期刊學術文獻檢索系統核查論文,對超過本刊規定內容復制比的論文一般會考慮直接退稿。如果論文應用的資料與方法、技術標準、相關研究數據為以往研究在同一實驗室的延續,則科技期刊可以允許論文內容少量重復[7]。但是,一旦以往研究引用過多,即使內容復制比符合本刊的規定標準,科技期刊編輯也應考慮撤稿。然而,文字復制檢索技術存在一些弊端,即數據庫收集論文不夠全面,很容易出現漏檢情況,一些經過抄襲修改他人論文思路、直接翻譯外文文獻等的論文就算查重程序也無法檢查出[8]。因此,在送審過程中,科技期刊編輯應該選擇送審論文所屬學科的審稿專家進行同行評議。此外,數據庫更新時間、作品發表時間和論文檢測時間之間存在時間差,容易導致檢驗結果存在疏漏[9]。因此,科技期刊編輯應盡可能縮短論文發表周期,如有必要,應對論文進行重點標記,在適當時間重新進行檢查。
(三)核查單位推薦信和授權協議
在投稿初審環節,作者需要提供所在單位的推薦信和由全部作者親手簽署的授權協議。單位推薦信應由單位科研部門出具證明并記錄,內容主要包括保證第一撰稿人和通訊作者沒有違反科研規范的情況以及全部撰稿人根據個人貢獻程度高低排序的簽章證明。此外,單位科研部門的評審建議需要由部門負責人簽名并加蓋部門公章。科技期刊嚴格執行該流程可以基本預防學術不端。由于科研論文的通訊作者通常是第一作者的導師或項目負責人,他們的簽名也可能會導致第一作者在未征得合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合作完成的實驗材料和結果來提交稿件的情況。
(四)加強反學術不端行為教育
許多作者還沒有了解何種行為涉嫌學術不端,因此科技期刊需要經常開展學術不端規范講座,并宣傳論文撰寫有關規范。《中華全科醫學》編輯部位于綜合性醫院內,因此《中華全科醫學》的編輯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向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全面介紹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提升他們的學術不端防范意識,讓他們了解學術不端行為所導致的嚴重后果。為了避免涉嫌學術不端,作者需要在自己的研究課題或臨床研究上花費足夠的時間,積累足夠的資源來撰寫自己的研究論文,深刻認識研究存在的問題,減少復制粘貼大段其他論文內容的現象,學會正確引用別人的論文并給出合理解釋。
科技期刊編輯在接受稿件時,需要注意論文排版,合理使用查重軟件,并且要做好作者思想教育工作,這些措施只是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第一步。學術不端行為是全球科學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對社會影響巨大。因此,作者、審稿人、編輯、讀者等多方需要合力來構建潔凈、公平的學術環境,以促進學術誠信建設。
科技期刊發展的核心就是通過不斷提高論文的質量來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和提升期刊的傳播力。科技期刊編輯是科技期刊出版過程的把關人,只有嚴把稿件審核卡,對學術不端行為層層設防,絕不姑息任何一篇低劣稿件,才能真正做到凈化學術環境,為真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研究者提供傳播平臺。科技期刊編輯需要不斷更新識別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新方法,提高編輯水平和改進工作流程,從源頭上預防和識別學術不端行為。當然,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堅守學術研究的底線,切實通過科學研究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從而報效國家、造福社會。高校或研究機構應加強對學術作品的管控,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產出的真實性,真正成為助力科技強國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王華菊,金丹,李潔.中文科技期刊發展及思考[J].編輯學報,2019(S2):88-90.
[2]李金龍,李溢倫.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評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04):440-441.
[3]李永剛.“物化”與“社會存在的本體論”:青年盧卡奇“物化”思想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09):61-65.
[4]周祝瑛,馬冀.學術不端治理的國際經驗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8(09):87-94.
[5]解志杰,周來新,鄧軍,等.淺談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與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7(02):195-196,206.
[6]周建美,趙元勤,盧東兵,等.信息時代醫學研究生科研論文的學術規范[J].中華全科醫學,2010(11):1463-1464.
[7]唐虹,朱銀周.學術不端檢測中文字復制比超限稿件的取舍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3):281-287.
[8]陳金清.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及其治理[J].學習與探索,2010(05):6-7.
[9]吳凌,李海霞,郭桃美.國內五個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對比研究[J].科技傳播,2019(10):7-12.
[基金項目]中華預防醫學會期刊發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預會發〔2019〕270號);中華預防醫學會期刊發展基金項目(第二期)(項目編號:預會發〔2023〕110號)。
[作者簡介]代瑩瑩(1990—),女,安徽蚌埠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責任編輯;陳子康(1989—),男,安徽蚌埠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責任編輯;謝飛鳳(1984—),女,安徽淮北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責任編輯;季群(1980—),男,安徽蚌埠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責任編輯;趙瑞(1984—),女,安徽蚌埠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