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瑤
(東海縣雙店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331)
小學是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情感態度、認知水平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指向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教育,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立足教材,選擇合適的德育素材,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教會學生為學、為人的道理,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而,在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材內容的機械灌輸,缺乏與生活的有效串聯,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了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質量。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接觸新鮮事物,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應抓住青少年的這種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構建課程的起點,引導學生積極傳承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增強志氣、骨氣和底氣,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蘊含著真正的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準確把握課程的生活性,有效挖掘日常生活中豐富的教學素材,在課堂上有效實施生活化教學,從面向生活、情境創設、多元活動、平臺搭建四個方面著手,增強學生的課程體驗,從而使課堂教學面向生活、擁抱生活,更好地服務生活,可以引領學生在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核心素養。
生活是學生生命種子生根發芽的土壤,學生是在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實踐中逐漸形成道德品格和行為規范的,因此生活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由之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對著教材內容“照本宣科”,一味地灌輸深奧枯燥的觀念,缺乏實踐體驗,課堂教學遠離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覺得空洞無味。
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重新審視生活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踐價值,讓課堂與生活水乳交融,引導學生在生活的舞臺上不斷體驗和實踐,以生活為教育旨歸,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立足學生的生活世界,以“成長中的我”為出發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設計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課堂主題,讓課堂教學浸潤在生活實踐中。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假期有收獲”的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課前收集班上學生暑假游玩的照片,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在假期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讓他們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真實的生活經驗在喚醒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假期生活的展望,為后續的“制訂假期計劃”環節做鋪墊。
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落實生活教育為抓手,挖掘生活資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放兒童的眼睛、雙手和大腦,促使學生在學習、體驗與實踐中逐步形成與人交往、自我提升和改造生活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并借助生活情境優化教學設計,將課程所包含的問題有效融入單元主題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切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善于通過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引導他們在單元主題情境中積極思考、勇于質疑、不斷探索。
創設生活情境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動、具體、形象,使學習過程變得有理、有趣;融入生活元素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真情實感和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思考。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正確認識廣告”中的“學會識別廣告”這一部分內容時,播放一個關于廣告的不同宣傳方式的視頻合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這些廣告采用的套路,并談談能吸引自己的宣傳手段的類型。教師通過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總結反饋之后,給予適當補充,幫助學生從更高的層次了解生活中的廣告,從而使他們在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時,善于識別廣告,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這樣,采用生活情境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的方式,既實現了教學的自然過渡,又收到了妙趣橫生的教學效果。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以生活實踐為背景展開教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善于挖掘學生身邊正向的、積極的力量,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特地選擇本校新近發生的“拾金不昧,言而有信”的案例,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了解身邊同學的事跡。真實的生活案例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使他們切身體會到誠實守信是一種優秀品格,在集體生活中做到說話算話,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教師通過學生身邊榜樣的有效示范,引導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生活實踐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主陣地。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我反思比教師在課堂上說教往往有效得多。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教育回歸生活本真,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逐漸養成自己的高尚品格。
小學生天性活潑、熱愛游戲,教師應學會因勢利導,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出教學主題,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課程內容。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同學相伴”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設計“丟手絹”“擊鼓傳花”等簡單的游戲,引導學生感受到同學相伴一起游戲的快樂,明白在一個集體中成員不僅可以一起學習,還可以一起娛樂、一起勞動等,為后面的教學環節打下情感基礎。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豐富的教學形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大膽質疑,在生活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反思、質疑的情況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在接受教師“填鴨式”的灌輸,對于很多道德與法治觀念,他們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時鼓勵學生開展小型的課堂辯論賽或者調查研究等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課堂教學涉及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健康看電視”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利用“小學生長時間看電視的利與弊”這一話題設計一個5~10 分鐘的課堂辯論環節,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展開辯論,指導他們通過舉例子、擺事實等方法論證各自的觀點,并引導學生最后在這一話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小學生應該以健康的方式看電視。教師隨后可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就看電視問題達成幾項約定,升華教學內容。再如,在“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項調查研究任務,鼓勵學生采取查閱書籍、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污染問題,通過實地拍攝、文獻摘錄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調查所得,并引導他們探索環境治理的可行方案。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能使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正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通過閱讀來立德、修身。以“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這一課時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和同學、家長共讀關于環境保護的科學繪本,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環境污染給地球環境、生命生存帶來的各種困擾,從而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環保理念,在生活中學會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是知行合一的唯一途徑,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造多樣的實踐機會,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買東西的學問”時,為檢驗學生的生活技能,教師可以指定若干商品讓學生去采購,并帶到課堂上。教師通過“商品的分類”“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功用”等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識別商品包裝上的信息,了解商品質量、價格和功用,使他們學會理性消費,懂得在消費過程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課后,教師再讓學生去商場里購買一些學習必需品,積累購物經驗,學會貨比三家,理性消費。在購物的過程中,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將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還能鍛煉他們靈活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學會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生活化教學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還體現在教學場景的設置上,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需要有效地依托學校生活、家校聯動、社會平臺等方面。因此,教師要積極拓寬教學場景,將教學、實踐延伸至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鼓勵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大環境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跳出學校生活的條條框框,另辟蹊徑,拓寬更為廣闊的德育空間,用多元平臺來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使他們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與家長合作列出上一周的消費清單,通過對比研究,再列出一些生活必需消費的選項和不合理消費的內容清單,此舉能夠增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并節制日常生活中很多非必要的消費行為。課后,教師可再布置一項實踐任務,由學生自主采買家庭一天所需物品,使學生在學會一項生活技能的同時學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
社會生活是學生道德品質的煉鋼爐,教師要善于挖掘社會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體驗,以真實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拓寬教學的廣度,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好公民。
在日常生活中,社會新聞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絕佳素材。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為例,教師可以把時下的熱門話題“垃圾分類”引入課堂,聯合社區開展“垃圾分類”方面的宣傳講座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擔當“小小講解員”,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和政策,并在志愿行動中和社區居民一起開展垃圾分類活動。顯然,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為社區環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學能豐盈學生的生命成長,助力學生的道德品格發展,使學生提高修養、熱愛生活。生活化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說,實施生活化教學既能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厚植于豐饒的生活土壤之中,讓課堂充滿生活的趣味,使學生在美好的生活化教學體驗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