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紅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
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說過:“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發生,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之前的教師“滿堂講”到后來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精講多練”模式,課堂經歷了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重大轉變。
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會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去主動學習,主張以人的發展為本,認為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實現自我發展。學習是學生自己的活動,課堂應以學習者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毫無疑問,課改的主陣地是課堂,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毋庸置疑,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以生為本的理念推進了教育改革,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在不少學校,許多常態課由于考試壓力和教師的“急功近利”心理,課堂上以教師教授為主的固化模式依然隨處可見。學習方式的轉變遠遠沒有實現,從改進“教”到優化“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還有許多途徑需要去探索。
陶行知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了然于心。但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所有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是為了學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品質。因此,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樣學、學了有什么用。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看得懂的學習目標,這是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首要環節。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
以“影響世界氣候的主要因素”為例,課程標準與本課對應的要求是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氣候知識是自然地理的重點也是難點,是分析區域地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基礎,因此氣候一章的學習在整個地理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習“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之后,因此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讀圖技能,重在歸納與總結。同時,由于影響氣候的因素往往并不是單一的,本節課重在分析主要因素。據此,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運用圖表,通過比較,說明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增強讀圖、析圖的基本技能。
2.運用模擬實驗、圖文資料,探究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提升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地理實踐力。
3.學會歸納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能夠初步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地理問題。
4.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領悟人地協調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學習目標的制定,首先要有目標主體和目標內容,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其次要有外顯的行為動詞,比如“說明”“分析”“歸納”“領悟”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要學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明確具體目標的實現途徑,比如“運用圖表”“運用模擬實驗”“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等,讓學生知道怎樣學。
活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游戲、角色扮演、模擬實驗等。在活動中學生能更好地認識、感悟身邊的世界。合理的活動是進行情感體驗和知識建構的有效載體。然而,有些課堂僅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課堂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學生的體驗感也比較強,但僅僅是簡單活動的疊加,看似熱鬧的場面很難引發學生持續深入的思考與真正有效的探究。
因此,課堂中除了需要關注活動本身,還需要關注活動能否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綜合品質的組合。要提升學生的綜合品質,教師需要提供涵蓋多種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載體。活動僅僅流于形式,過于簡單和瑣碎,都不足以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為了在課堂上提升活動的品質,更好地達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教師可以設計相對綜合和復雜的核心任務,以此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建構。
以“影響世界氣候的主要因素”為例,本節課上有觀看視頻、模擬實驗、動畫演示、景觀欣賞等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熱情和參與度也比較高。但是如果這些僅僅是零散的活動,沒有一根主線,沒有具有挑戰性的核心任務,可能就會像散落的珍珠一樣不實用。因此,為了讓學生進行真正有意義的探究,課堂中可創設如下情境。
沿著萬里茶路,我們經過了水鄉、荒漠、雪地,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地方或多雨,或干旱,或寒冷的呢?今天我們沿著萬里茶路一起探究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沿途經過了漢口、張家口、克市等,所經之地氣候特點有何不同?結合地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各地氣候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概括影響世界氣候的主要因素。設計的問題如下。1.觀察比較:漢口與張家口的氣溫有什么差異?
2.思考分析:漢口與張家口氣溫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3.觀察比較:莫斯科和克市的氣溫和降水有什么差異?
4.思考分析:莫斯科和克市氣溫和降水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5.觀察比較:武夷山從山麓到山頂的氣溫有什么變化?
6.思考分析:武夷山東西兩坡同一自然帶的最高海拔有何不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筆者基于真實情境,以萬里茶路沿途風光為切入點,以探索沿途氣候為主線,設計了“分析萬里茶路沿途氣候特點,并探究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核心任務來貫穿本節課的學習。由于這一核心任務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挑戰性,為了完成這一核心任務,課堂上筆者將任務進行了分解,為了給初學地理的學生搭好臺階,設計了六個子任務。學生在完成核心任務的過程中既要集思廣益,又要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在合作中一步一步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課堂中的問題構成了學習的核心,教師以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提出問題是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點,它為學習者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問題的提出和設計固然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探究的內容和方向,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素養的形成息息相關,但是核心素養的培育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豐富的問題情境,真正的學習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生的。在新課程理念下,除了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古人云“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說的就是教師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絕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因此,面對問題的解決,教師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否則課前精心設計優質問題,課堂中卻由于引導不當教學效果不理想。
以“影響世界氣候的主要因素”為例,在分析漢口與張家口氣溫差異的主導因素時,為了讓學生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可見語言作為師生交流的工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門自然和社會兼備的學科,在知識內容、學科術語、邏輯結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體系,地理教學中語言表達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概念的闡述、邏輯的推理上。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主導因素”的概念:影響氣候的因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而且復雜的,這里探討的“主導因素”乃是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因素。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地理問題,如本節課采用了地理學科的基本方法——讀圖析圖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總結學習方法,如下圖所示。
每一次解決不同的地理問題,教師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平時的積累也可以豐富我們的經驗,好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收獲更多。比如,為了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需要直面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只有在解決真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提高應對未來挑戰的技能和基本素養。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樂于探究、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和地理學習品格。
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指出,思維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但是一堂課中,問題的解決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的。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課堂學習不是教師一味地提問,學生機械地作答,而是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的啟發提出更有深度、更有價值的新問題。學生由于質疑,學會了思考;由于質疑,拓寬了思路;由于質疑,活躍了思維。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培養了求真務實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以“影響世界氣候的主要因素”為例,在完成核心教學任務之后,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質疑。學生可以當面提問,也可以在存疑欄目中記錄本節課的疑難問題。比如,有哪些因素影響武夷山茶區的氣候條件?決定漢口與克市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這些問題,可以提供材料讓學生自主解決,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甚至根據情況留待解決。這一活動的安排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的持續學習和綜合思維的培養。
面對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和競爭激烈的當今形勢,傳統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爆炸”的當下。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變革也勢在必行。在地理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課堂,建立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師不再是傳統的說教者,而是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引導者和領路人。高效課堂主張用“新三本”替代“舊三本”,即用“以人為本”替代“以知識為本”,用“以生為本”替代“以師為本”,用“以學為本”替代“以教為本”。從“教”走向“學”是高效課堂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