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丹
(北京市育才學校,北京 100050)
尺度思想是通過尺度的透鏡觀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觀念[1]。綜合性、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研究的特點,地理核心素養包含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要求學生從空間視角出發去理解地理問題,不僅要關注對各個尺度區域的認識,還強調要綜合把握區域之間的聯系。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中空間尺度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地球表層這個龐大復雜的空間系統,其內部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2],為了更好地觀察和認識地表,根據空間的差異性,地理學家將地表劃分為不同尺度和等級關系的空間尺度,如世界可以分為大洲,大洲分為地區,地區包含國家,國家內部又包含省、市等多個層級的行政區;如東北平原是我國東部三大平原之一,又可以細分為遼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一般情況下,隨著尺度的增大,其間細節會被忽略,空間異質性會降低,即大尺度下更關注空間的整體特性,小尺度下更關注局部細節。在全球尺度下,應關注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演變、分布的一般規律,如大氣環流、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基本原理以及洋流分布、氣候類型分布、陸地自然帶分布等基本規律;而在區域小尺度下,應關注區域地理事物的細節特征與差異,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區域和區域內部的各項資料,揭示所研究區域的獨特性,這時關注的是一般規律在局部地區的特殊表現[3]。
例如,熱帶雨林氣候的大尺度成因是赤道低壓帶控制,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之間,但有些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成因尺度較小,分布范圍較小,具有地方性特點,如20°附近的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等,以及延伸至非洲西部15°N 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影響,且地處迎風坡,加之沿岸暖流增溫增濕作用明顯,這些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是局部地形和洋流作用的結果,受小尺度因素的影響。因此,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時常說大尺度看天(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小尺度看地(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
又如,天氣系統中鋒面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不同地區氣溫、天氣狀況是高中地理考查的重點內容,但如果尺度把握不準確,則易出錯。如某地處于冷鋒過境后,受單一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天氣轉晴,但我們又說冷鋒降水區域為鋒后,如何判斷該地屬于冷鋒過境后,還是過境時的鋒后區域?問題的實質在于確定冷鋒的范圍尺度大小,鋒面的水平寬度在近地面一般為數千米到數百千米,如果將這個尺度觀融入教學中,學生對鋒面的范圍及規律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因此,對不同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問題的考查分析,需要對空間尺度的大小進行選擇。
每一個具體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都存在于一定的區域中,而這個區域又存在于范圍更廣、等級更高的另一個區域中……空間尺度大小不同的區域呈現層層嵌套的分布格局,在這個空間尺度大小不同的等級體系中,每個小區域都是所在大區域的組成部分,每個較大區域都是其所包含的較小區域地理環境的背景。[3]這種大小尺度間的相互依存和影響,決定了在分析小尺度區域地理事物和現象時,要放在大尺度區域背景下進行分析。如河流上游地區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不僅影響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可能會影響整個流域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因此,流域治理應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統籌管理。
因此,分析地理事象時應在不同尺度之間進行視角轉換,變換空間尺度,在大尺度的區域背景之下,以要素綜合的視角,分析小尺度下的區域特征、地理過程、地理現象和問題。
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設計意圖:①以最美秋景導入,引導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關注植被差異,在全球和中國的較大尺度背景下,分析氣候條件對植被景觀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身邊不缺乏美,發現身邊的美景,同時關注美景背后的地理知識,對美有更深的理解。②通過對千歲蘭和風信子的案例分析,鞏固結論:在較大尺度背景下,氣候是影響植被類型和分布的主導因素。
教學過程如表2、表3所示。
表2 較小尺度下地形(坡向)與植被分布的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①以學生身邊的北京某山地陰陽坡植被生長差異為例,分析地形、坡向影響光照、熱量,從而影響植被生長狀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②切換地區,以新疆伊犁部分地區山地陰陽坡植被生長差異為例,與北京進行對比,創設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以此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小尺度區域問題的分析離不開大尺度區域的背景,引導學生在分析地理問題和現象時既要選擇空間尺度,也要進行空間尺度的轉換,關注大尺度區域背景。③通過呼倫貝爾林木生長和杭蓋草原的案例構建地理環境整體性認知,從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認識區域地理環境,分析地理現象和問題,培養綜合思維。
教學過程如表4所示。
表4 小尺度下植被生長狀況的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①將尺度進一步縮小,引導學生關注更小尺度下的微環境差異對植被生長狀況的影響。②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板書設計如圖7所示。
圖7 板書設計
本課不僅是讓學生學習植被類型與分布的影響因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分析地理問題時應關注空間尺度。植被類型與分布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大尺度空間背景下應關注整體特征,不同的氣候形成不同的水熱條件和組合,形成不同的植被類型,從而形成全球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但在小尺度背景下,地形導致海拔、坡度、坡向等差異,從而產生光照、水分、土壤條件的差異,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與分布,同時,還需考慮作為背景的大尺度空間區域特征,如缺水是新疆伊犁部分地區的空間背景,因此,坡向更多影響的是土壤水分差異,而在北京地區坡向更多影響的是熱量差異。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尺度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建立分析問題的空間尺度思想,掌握宏觀微觀結合、整體局部結合的綜合思維方法。
地理教學中應關注尺度問題,教給學生認識和學習不同空間尺度的方法和策略,注意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地理過程和現象,如充分利用地理尺度幫助學生評價地理位置、分析區位因素、了解地理過程、認識區域特征、理解地理規律等,不僅有助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認識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還有利于找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正確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