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倪銳聰,高暉紅
(龍巖市中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是指骨質疏松造成其骨強度下降,且在無外力或輕中度外力情況下所致的椎體壓縮性骨折疾病,又被稱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是老年人群常發疾病,也是導致老年患者殘疾及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常表現為急慢性腰背痛、劇烈疼痛、功能活動受限等,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導致生活質量不良[1]。因此,積極緩解患者急性期疼痛,改善其腰背功能,是促使患者盡早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的關鍵。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治療包含手術及非手術治療,因患者年齡較大,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創傷較大,且患者多合并多種基礎疾病,限制較低,故臨床多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鎮痛、抗骨質疏松等治療,但藥物起效較慢,很難快速緩解患者急性期疼痛,效果欠佳[2]。近年來,中醫學逐漸在臨床廣泛應用,在中醫學中并無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這一病名,依據患者腰背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等表現,可將其歸屬于“腰脊痛”“腰背痛”等范疇,主要與患者肝腎虧虛、脾虛胃弱等因素有關,導致患者筋骨不固,故在外傷影響下發生骨折[3]。有研究表明,針刀松解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急性疼痛,改善其腰背功能,具有定點容易、操作簡單、治療時間短及安全性高等優勢,但該操作仍屬于一種有創操作,會對患兒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效果欠佳。而配合血府逐瘀湯治療,可有效達到調和氣血、祛瘀養血功效,二者聯合可達到標本兼治目的,有效改善患者骨密度,減輕下肢腫脹程度,促使其盡早康復,效果顯著[4]。鑒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9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75 例患者為例,探究針刀松解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的效果,旨在為臨床實踐應用提供可靠參考,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5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 例、觀察組37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 齡58~82(64.52±3.56)歲,體 質 量 指 數(BMI)20~23(21.53±1.23)kg/cm2,病變部位:L3-4椎間盤13 例、L4-5椎間盤18 例、L5-S1椎間盤7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9 例;年齡59~80(64.72±3.66)歲,BMI21~24(21.55±1.24)kg/cm2,病變部位:L3-4椎間盤14 例、L4-5椎間盤17 例、L5-S1椎間盤6 例。兩組年齡、性別、BMI、文化水平及病變部位等資料比較無差異特性(P>0.05),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標準(201901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 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專家共識》[5]中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①存在骨骼廣泛密度低、骨小梁變細及骨皮質變薄等情況,且脊柱后凸畸形,發生脆性骨折;②在骨折部位出現劇烈疼痛,明顯壓痛,且活動受限;③胸腰椎MRI 檢查可見骨折椎體周圍有明顯的出血、水腫。
1.2.2 中醫診斷 符合《實用中醫骨傷科學》[6]中的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即局部疼痛,腫脹瘀斑,口渴,尿赤便秘,舌質紅或有瘀斑,苔黃,脈浮數或脈弦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對實驗知情,自愿配合實驗;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協議書;病發至入院時間<3d;意識清晰,可正常交流、溝通;病歷資料完善。
1.4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惡性腫瘤,癌細胞已擴散,生存周期<1 年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缺損者;過敏體質者;合并免疫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患有中樞神經功能異常癥;患有新冠肺炎、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者;患有老年癡呆、認知功能障礙者;病歷資料缺損或丟失者。
1.5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靜脈滴注甘露醇(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039;250mL:50g),1~2g/(kg·次),1 次/d;口服血塞通(云南維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1479;6g/袋)100mg/次,2 次/d;口服鈣爾奇D(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29;600mg/片)治療,1片/次,2次/d,達到脫水、改善微循環及抗骨質疏松目的,連續治療3d。
1.5.1 對照組 實施針刀(北京華夏針刀醫療器械廠,0.5×10mm)松解治療,輔助患者保持俯臥位,醫師用手觸壓患者腰背肌痙攣處,確定治療點,碘伏消毒處理后,做麻醉處理,在各治療點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1158;500mL:4.5g)及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20mL:0.4g)進行局部麻醉,各4mL,隨之在治療點出進行針刀松解,即同側沿從上至下的順序操作,保持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垂直刺入皮膚,直至穿透胸腰膜淺層(約0.5-1cm)抵達豎脊肌后,即刻拔出針刀,并采用創可貼覆蓋針眼,并囑咐患者保持針眼處清潔,切勿沾水,1 次/d,第1 周治療3 次,第2 周治療1 次,1 周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處方:桃仁12g、當歸9g、牛膝9g、生地黃9g、枳殼6g、赤芍6g、炙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柴胡3g,加水煎煮至200~400mL,1 劑/d,分早晚溫服,同樣連續治療2周。
1.7 觀察指標
1.7.1 疼痛評分[7]采用視覺模擬評分(ⅤAS)評估,滿分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得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1.7.2 腰背功能[8]以腰背功能評分評估,即若患者可自由翻身,活動范圍增加為0分;若患者可借助手扶床緩慢翻身為1分;若患者需他人幫助翻身,活動輕微受限為2分;若患者無法翻身,完全依賴他人為3 分;若患者對翻身及腰背活動存在畏懼為4 分,得分與腰背功能成反比。
1.7.3 骨密度值 治療前后脊椎L3-S1的骨密度通過雙能X線BMD骨密度檢測儀檢測(型號:EXA-3000型;廠家:OsteoSys公司),每個人都要測量腰椎和髖部2 個部位,選擇脊柱L1-4、股骨頸和全髖3 個感興趣區的最低T 值來診斷。DXA 計算T 值須采用中國人數據庫,T 值≥-1.0SD 為正常;-2.5SD<T 值≤-1.0SD 為低骨量;T 值≤-2.5SD 為骨質疏松;T 值≤-2.5SD,并且同時存在一處或多處脆性骨折,為嚴重骨質疏松。
1.7.4 下肢腫脹程度 采用軟尺測定患者膝關節、膝關節下5cm與10cm處的腫脹正常,取其平均值。
1.7.5 療效判定[9]經治療,患者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均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為顯效;各癥狀改善,直腿抬高試驗<70°為有效;癥狀無變化,甚至惡化為無效。
1.7.6 生活質量[10]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4 項,每項25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8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均由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Mann-Whitney U檢驗,由DPS 7.05進行數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ⅤAS 評分、腰背功能評分、T 值及下肢腫脹程度治療前,兩組患者的ⅤAS 評分、腰背功能評分、T 值及下肢腫脹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ⅤAS 評分、腰背功能評分、T 值及下肢腫脹程度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ⅤAS 評分、腰背功能評分、下肢腫脹程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T 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ⅤAS評分、腰背功能評分、T值及下肢腫脹程度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ⅤAS評分、腰背功能評分、T值及下肢腫脹程度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38 37ⅤAS(分)治療前6.23±1.32 6.21±1.33治療后38.25±3.26①34.16±3.21①②治療后3.26±1.06①2.11±1.04①②腰背功能(分)治療前3.21±1.01 3.22±.02治療后2.23±0.85①1.02±0.86①②T值(SD)治療前-1.85±0.22-1.88±0.21治療后-1.42±0.23①-0.98±0.24①②下肢腫脹程度(cm)治療前52.45±6.42 52.49±6.44
2.2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5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2%;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P)
2.3 GQOLI-74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QOLI-74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GQOLI-74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GQOLI-74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總分55.62±4.63 76.42±3.46①55.64±4.62 81.46±3.44①②例數38 37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生理功能55.42±4.23 76.49±3.66①55.44±4.32 81.46±3.42①②心理功能54.32±4.33 76.49±3.52①54.34±4.32 81.65±3.48①②精神健康55.52±4.53 76.56±3.42①55.54±4.52 80.65±3.44①②社會功能55.32±4.23 76.62±3.46①55.34±4.32 81.56±3.74①②
骨質疏松屬于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主要表現為骨質量低、組織微結構退行性病變等,極易誘發骨折。骨質疏松性脊椎骨折主要是因患者骨量減少、骨強度減弱,且骨微結構出現退化,繼而造成脊柱壓縮性骨折,常發于老年人群,而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該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死率,急性期患者腰背部劇烈疼痛、功能活動障礙,心、肺、消化系統等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且后期并發癥多,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必理健康[11]。因此有效緩解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急性期疼痛和盡早改善患者腰背功能的方法成為醫學界亟待解決的課題。
《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指南》2017 年指南指出,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應盡量選擇創傷小,對關節功能影響少的方法,不應強求骨折的解剖復位,應著重于功能恢復和組織修復。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在常規基礎治療上輔以簡便廉的中醫治法成為當下治療該病的熱衷手段。針刀療法是目前臨床公認的較好輔助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中醫外治法,通過松解張力増大的胸腰筋膜和痙攣的豎脊肌肌纖維,迅速解除患者腰背肌痙攣,阻斷疼痛-痙攣-疼痛-痙攣的惡性循環,且可減少其和周圍組織的摩擦,減輕肌肉出血、水腫,恢復周圍的韌帶、肌肉、關節等動態平衡,增加脊柱穩定性,從而可有效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改善患者脊柱活動度。且本研究中僅對腰背肌痙攣處(患椎及相鄰上下各2 個節段棘突旁開2~3cm)施術,選點容易、定點較快;另外針刀穿透胸腰筋膜淺層后立即出針,操作簡便、出血少、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患者可感覺疼痛緩解快,腰背活動度改善快,起效快、療效好[12]。但老年患者組織修復能力較差,仍需聯合其他療法以達標本兼治。
在祖國醫學中并無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急性疼痛這一病名,依據其癥狀表現,將其歸屬于“腰背痛”“腰脊痛”范疇,雖有輕微創傷等誘因,但究其根本原因為肝脾腎三臟虧虛,進而因虛致瘀,導致骨骼失養、脆性增加,故在治療時應以辨證施治為主,三期辨證治法為輔。而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急性期疼痛則是因淤血阻絡、經脈阻滯、氣機不通、筋肉攣急等“不通則痛”;因巧腎虧虛、脾虛胃弱,筋骨、肌肉、血脈失卻濡養“不榮則痛”,率屬中醫證型氣滯血瘀證、三期辨證中的損傷早期,當以活血化瘀,行氣導滯[13]。血府逐瘀湯源于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五逐瘀湯中應用最廣的一首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的功效,為臨床上治療創傷性骨折的常用方。方中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合枳殼升降氣機,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地黃涼血清熱,合當歸又能養陰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14]。且現代研究表明,該方具有預防骨折后血栓的形成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提高血清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骨形態發生蛋白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轉化生長因子β 水平,從而發揮促進骨折愈合,減少疼痛、紅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等效果,對患者病情改善有顯著效果。
本研究結果中,以75 例患者為例分析,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疼痛評分及腰背功能評分、下肢腫脹程度更低,骨密度值更高(P<0.05),表明經針刀松解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腰背功能,提高其骨密度值,減輕下肢腫脹,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且觀察組療效及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聯合治療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因針刀松解治療可對患者細胞內部的K+釋放產生影響,并抑制疼痛物質循環,有效達到通經活絡目的,從而修復局部損傷組織,緩解患者腰背劇烈疼痛,促使患者病情康復,改善其腰背功能[13]。而結合血府逐瘀湯治療,該湯藥由多種藥物熬制,柴胡可有效達到疏肝理氣、升達清陽的目的。同時,現在藥理學也證實桃仁、桔梗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環,柴胡、赤芍有效提高骨密度,對加速患者康復,改善其骨密度有重要價值[15]。二者聯合治療可有效達到標本兼治目的,且操作簡單、安全可靠,不僅可促使患者盡早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還可改善患者骨密度,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針刀松解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骨密度,緩解其疼痛,促使腰背功能恢復,減輕下肢腫脹程度,以下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納入例數少、研究時間短等不足,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在日后研究中需積極增加納入例數,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證實針刀松解結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