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晶,劉邱云,費鶯鶯
(無錫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是由代謝障礙和血管損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致[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較為隱匿,大部分患者早期無明顯體征,隨病情發展可累及自主神經、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患者會出現疼痛、肢體麻木和乏力等癥狀,嚴重者可引發糖尿病足潰瘍,甚至造成截肢和死亡,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2-3]。目前,臨床尚無根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方法,多采用控制血糖、對癥治療和營養神經等治療手段為主,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中藥熏洗通過借助熱效應,使藥力通過皮膚黏膜直接作用于人體,可起到疏導奏理和舒筋通絡的作用[4]。穴位按摩通過采用捏、按、揉等手法刺激局部穴位,能夠起到行氣活血和通經活絡之效[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中藥熏洗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無錫市中醫醫院136 例2021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各68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31 例;年齡46~78 歲,平均(62.96±6.18)歲;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7 年,平均(5.14±1.02)年;糖尿病病程5~14 年,平均(9.54±1.13)年。對照組男36 例,女32 例;年齡45~89 歲,平均(62.93±6.15)歲;周圍神經病變病程2~8 年,平均(5.12±0.97)年;糖尿病病程4~15 年,平均(9.54±1.11)年。本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1)符合2017 年《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6]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符合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①糖尿病確診后出現周圍神經病變;②存在肢末發涼、手足畏寒、腱反射減弱、疼痛和肢體麻木等癥狀;③神經傳導速度有2 項或2 項以上減慢;下列5項檢查中存在2項及2項以上異常:足部感覺或踝反射消失、尼龍絲檢查、針刺痛覺消失、振動感和溫度感異常;(2)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者;(2)存在冠心病、腰椎病變和腦梗死等疾?。唬?)存在免疫系統疾病者;(4)存在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5)存在嚴重心、肝、腦等重要臟器功能疾病者;(6)存在認知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依帕司他膠囊(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0mg,國藥準字H20040840)治療,50mg/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洗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1)中藥熏洗。采用補氣活血方,取黃芪20g、沒藥20g、乳香20g、當歸15g、丹參12g、紅花12g、川穹12g 和桑寄生12g,加入適量冷水浸泡1~3h,然后加水進行煎煮加熱,待藥液變濃后,倒入“控溫足浴器”中進行熏洗,溫度設置為38~42℃,30min/次,1 次/d。(2)穴位按摩。采用按揉手法或一指禪手法對患者三陰交、委中、足三里、太溪、承山和太沖穴進行按摩,力度以患者出現酸脹感為宜,10min/次,1次/d。兩組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1)參考《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7]評價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治療1 個月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神經病變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以上;有效:患者治療1個月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神經病變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70%;無效:患者治療1 個月后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神經病變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標準評估兩組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包括肢體疼痛、手足畏寒、肢體麻木和倦怠乏力,每項0~3 分,無癥狀計0分;癥狀輕微計1分,中度癥狀計2分,癥狀嚴重計3 分,得分越高患者周圍神經病變越嚴重。(3)神經傳導速度。采用神經肌電圖系統檢測患者尺神經、正中神經、脛后神經和腓神經傳導速度。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神經病變證候積分 治療前,對比兩組神經病變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兩組神經病變證候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病變證候對比(± s,分)

表2 兩組神經病變證候對比(±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68)觀察組(n=68)肢體疼痛治療前2.69±0.54 2.71±0.56 0.212 0.832治療1個月后1.29±0.37*0.76±0.29*9.297<0.001手足畏寒治療前2.38±0.48 2.36±0.49 0.240 0.810治療1個月后1.68±0.42*0.95±0.39*10.503<0.001治療1個月后1.46±0.41*0.84±0.32*9.830<0.001肢體麻木治療前2.46±0.53 2.45±0.51 0.112 0.911治療1個月后1.56±0.47*0.94±0.34*8.814<0.001 t P倦怠乏力治療前2.19±0.45 2.21±0.47 0.254 0.800
2.3 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前,對比兩組神經傳導速度(P>0.05);治療1 個月后,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速度功能對比(± s,m/s)

表3 兩組神經速度功能對比(± s,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68)觀察組(n=68)尺神經治療前32.36±3.54 32.41±3.56 0.082 0.935治療1個月后38.95±3.12*47.39±4.15*13.405<0.001正中神經治療前33.51±3.15 33.49±3.17 0.037 0.971治療1個月后40.32±3.98*49.57±4.46*12.761<0.001治療1個月后42.57±4.11*51.36±4.87*11.375<0.001脛后神經治療前31.59±3.24 31.61±3.19 0.036 0.971治療1個月后41.35±3.87*49.38±4.16*11.654<0.001 t P腓神經治療前25.39±2.38 25.42±2.41 0.073 0.94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機體長時間處于高凝血和高血糖狀態,使神經周圍軟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狀態,造成局部代謝產物堆積所致。患者發病時易出現乏力、肢體麻木和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易引發糖尿病足,增加患者死亡和截肢的風險[9]。
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消渴”“痿證”等范疇,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陰損及陽證,肝腎虧虛、瘀血阻絡所致,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為主要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神經病變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神經傳導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藥熏洗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穴位按摩能夠刺激人體經絡之氣,起到祛邪扶正和通經活絡之效;通過按揉和一指禪手法對患者三陰交、委中、足三里、太溪、承山和太沖穴進行刺激,能夠起到舒筋活絡、健脾益胃和益氣養血之效,其中三陰交具有健脾和胃之效;委中具有舒筋通絡和散瘀止痛之效;足三里具有益氣生血和扶正培元之效;太溪具有通絡止痛和滋陰補腎之效;承山具有行氣活血之效;太沖具有清熱瀉火和疏肝理氣之效[10-11]。同時,穴位按摩通過對足部穴位進行刺激,能夠增加外周局部血流量,改善周圍神經組織的微循環,促進受損神經組織的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治療效果[12]。傳統醫學認為,熱蒸汽熏蒸和藥液浸泡患者肢體,能夠刺激血管和神經,擴張肢端血管,使藥物有效成分經毛囊、細胞和汗腺吸收滲入患者體內,與經絡結合,起到通經活絡、疏通奏理之效。中藥熏洗采用行氣活血方對患者肢體進行熏洗,能夠起到行氣止痛、調整氣血之效,藥方中黃芪具有益氣扶正、利水消腫和生津養血之效;沒藥具有消腫生肌和散瘀定痛之效;乳香具有消腫化瘀和活血定痛之效;當歸具有補血止痛和活血調經之效;丹參具有活血化瘀和通經活絡之效;紅花和川芎具有祛風止痛和活血行氣之效;桑寄生具有祛風濕和補肝腎之效[13]?,F代藥理學表明[14-15],黃芪、當歸和川芎能夠增強患者免疫力,維持患者體內細胞膜穩定,減輕其神經損傷;黃芪的主要成分為黃芪醇和黃芪苷;沒藥和乳香能夠對局部皮膚產生刺激作用,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丹參和紅花能夠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環,降低其血液粘稠度和毛細血管通透性。上述藥物共同熏洗患者肢體,使藥力通過皮膚滲透和黏膜吸收進入患者血液循環,利于改善患者受損神經血供情況,減輕患者周圍神經受損情況,提高神經傳達速度。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