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華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為脊柱外科常見病,可引起腰痛、下肢麻木等癥狀,降低患者日常活動及工作能力,若不及時治療,還可出現腰椎活動度減少、脊柱側凸等癥狀,進一步限制活動能力[1-2]。目前,西醫治療該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常在腰椎牽引、功能鍛煉等基礎上予以塞來昔布治療,具有抗炎、鎮痛作用,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神經根水腫,減輕腰腿痛癥狀,以降低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3-4]。但常規西醫療法整體效果有限,部分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欠佳。中醫將該病歸屬于“腰腿痛”、“痹癥”等范疇,臨床認為與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關系密切,多以寒濕痹阻證作為常見,故臨床需注重病因病機的清除。溫針灸為中醫外治之法,針刺穴位可激發經氣傳導,疏通經絡,加之留針過程中于針柄上點燃艾柱,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行氣之效[5]。三痹湯則為治療風、寒、濕三氣所致疾病的經典方劑,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益氣和血之效。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溫針灸聯合三痹湯治療LDH 寒濕痹阻證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8例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LDH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各44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5例,女19 例;年齡35~58 歲,平均年齡(44.68±4.1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8kg/m2,平均BMI(24.53±1.76)kg/m2;病變節段:12 例L3-4,19 例L4-5,13 例L5-S1;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8±0.35)年;文化程度:28 例高中及以上,16 例初中及以下。觀察組男26 例,女18 例;年齡33~57 歲,平均年齡(44.62±4.11)歲;BMI 19~28kg/m2,平均BMI(24.55±1.78)kg/m2;病變節段:11 例L3-4,20 例L4-5,13 例L5-S1;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31±0.37)年;文化程度:29 例高中及以上,15例初中及以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外科學》[6]中LDH 診斷:伴有腰背痛、雙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直腿提高試驗陽性,存在局限性壓痛點,X線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寒濕痹阻證:主癥為腰腿冷痛,次癥為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加重,肢體發涼,舌苔白膩,脈濡緩或沉緊。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年齡≥18歲;單節段發病;精神狀態正常;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衰竭;伴有嚴重骨質疏松;妊娠或哺乳期;拒絕中醫治療。
1.4 方法 兩組均接受腰椎牽引等基礎治療。
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青島百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25)治療,口服0.2g/次,1 次/d。
觀察組加用溫針灸及三痹湯治療:選取關元俞、腎俞、大腸俞、環跳、昆侖、委中、陽陵泉等穴,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針刺各穴位,均為直刺0.5~1寸,得氣后留針,之后將2cm 艾柱點燃后放置于上述穴位上,注意下面做好鋪墊,避免灰燼燙傷,30min/次,1次/d;三痹湯:方劑組成為川牛膝15g,川續斷15g,黃芪30g,杜仲15g,當歸12g,茯苓12g,人參3g,生地黃10g,白芍10g,肉桂6g,川芎9g,獨活15g,大棗6g,秦艽12g,防風10g,生姜6g,細辛3g,甘草6g,上述藥材加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溫服,1劑/d。兩組均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8]:顯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生活及工作無影響;有效:腰腿痛癥狀減輕,對生活及工作影響輕微;無效:腰腿痛癥狀無變化,對生活及工作影響大。(2)腰椎功能: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兩組均以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評價腰椎功能,總分29 分,得分越高越好。(3)疼痛評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兩組均以視覺模擬評分法(ⅤAS)評價疼痛情況,0~10 分,得分越低越好。(4)功能障礙情況: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兩組均以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評價功能障礙,總分45 分,得分越低越好。(5)炎癥水平: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兩組均采集3mL 空腹血,離心處理后,以酶免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6)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兩組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以4 級評分法評價腰腿冷痛、轉側不利、肢體發涼等癥狀,0~3 分,對應無、輕、中、重度,得分越低越好。(7)不良反應:皮膚發紅、惡心嘔吐、腹瀉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腰椎功能、疼痛評分、功能障礙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JOA 評分較對照組高,ⅤAS 評分、ODI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評分、功能障礙情況對比(± s,分)

表2 兩組腰椎功能、疼痛評分、功能障礙情況對比(± s,分)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JOA評分治療前11.53±1.88 11.48±1.83 0.126 0.900 t P治療后24.78±2.18 20.13±2.11 10.167<0.001ⅤAS評分治療前6.52±1.16 6.49±1.14 0.122 0.903治療后11.45±1.43 13.25±1.49 5.782<0.001治療后1.72±0.24 2.22±0.35 7.815<0.001 ODI評分治療前33.96±4.15 34.11±4.24 0.168 0.867
2.3 炎癥水平 觀察組治療后炎癥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 s)

表3 兩組炎癥水平對比(± s)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IL-6(pg/mL)治療前125.63±12.48 126.04±12.57 0.154 0.878 CRP(mg/L)治療前11.85±1.49 11.92±1.53 0.217 0.828治療后65.35±6.17 70.51±6.85 3.713<0.001 TNF-α(pg/mL)治療前115.41±11.38 115.78±11.46 0.152 0.880治療后50.41±5.13 55.47±5.36 4.524<0.001 t P治療后5.63±1.12 7.24±1.18 6.564<0.001
2.4 中醫癥狀積分 觀察組治療后腰腿冷痛、轉側不利、肢體發涼積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s,分)

表4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s,分)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腰腿冷痛治療前2.51±0.35 2.48±0.33 0.414 0.680 t P治療后0.75±0.11 0.98±0.13 8.959<0.001轉側不利治療前2.29±0.32 2.32±0.34 0.426 0.671治療后0.68±0.11 0.84±0.12 6.520<0.001肢體發涼治療前2.43±0.38 2.41±0.36 0.253 0.801治療后0.79±0.11 1.02±0.14 8.569<0.001
2.5 不良反應 對照組惡心嘔吐2例,腹瀉1例,發生率為6.82%(3/44);觀察組惡心嘔吐3例,皮膚發紅1例,腹瀉1 例,發生率為11.36%(5/44)。兩組不良反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8,P=0.711)。
LDH 病因復雜,在年齡的不斷增長下,椎間盤可出現一定退行性變化,降低髓核及纖維化內含水量,久之髓核、纖維環均會失去彈性[9-10]。在此基礎上,受到外力作用或勞損積累等因素影響,則可加速椎間盤破裂,導致髓核、纖維環突出,壓迫神經根,誘發神經根無菌性炎癥,產生腰腿痛等癥狀[11-12]。塞來昔布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在LDH 中應用廣泛,可降低環氧化酶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生成,從而阻斷炎癥介質分泌,減少炎癥對神經根刺激,緩解疼痛等癥狀[13]。但常規西藥治療難以去除疾病之根本病因,治標不治本,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中醫認為,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可滯留于經脈之中,引起氣血運行不暢,久之則氣血難以濡養腰府筋脈,并可引起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臨床治療需注重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活血。本研究中,相比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治療后JOA 評分高,ⅤAS 評分、ODI 評分低,治療后IL-6、CRP、TNF-α 水平低,治療后腰腿冷痛、轉側不利、肢體發涼積分低,兩組安全性相當;提示溫針灸聯合三痹湯可增強LDH 寒濕痹阻證治療效果,降低局部炎癥水平,緩解腰腿痛癥狀,加快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溫針灸為中醫特色療效,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能夠達到平衡陰陽、調氣血、通經絡等多種作用,且配合艾灸,能夠加快熱量傳導,進一步刺激腧穴作用,并起活血散寒之效[14-15]。本研究中依據病情特點選用關元俞、腎俞、大腸俞、環跳、昆侖、委中、陽陵泉等穴刺激,其中關元俞能溫陽補腎、固本培元,腎俞能補肝益腎、活血通經,大腸俞能理氣化滯、調氣降逆,三穴為主穴;環跳能利腰腿、通經絡;昆侖能舒筋活絡、通絡;委中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陽陵泉能疏利關節、活血化瘀,四穴位配穴;諸穴合用,在溫補腎陽之基礎上能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針刺后再點燃艾柱進行溫熱刺激,不僅能進一步激發穴位作用,還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以達到散寒除濕、溫經通脈之效,且溫熱作用下有助于消除炎癥水腫,緩解疼痛等癥狀。三痹湯則為寒濕痹阻證之良方,方內川續斷能強筋健骨、行血脈、補肝腎,人參能復脈固脫、補益元氣,黃芪能補氣升陽、排膿生肌,杜仲能補肝腎、強筋骨,四者為君藥;當歸能活血止痛、補血調經,川牛膝能通利關節、消腫止痛,茯苓能利水消腫、養心安神,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清熱涼血,白芍能養血調經、緩中止痛,肉桂能活血通經、補火壯陽,川芎能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大棗能養血安神、補中益氣,八者為臣藥;防風能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秦艽能清濕熱、祛風濕、止痹痛,防風能除濕止痛、祛風解表,獨活能祛風除濕、止痛,生姜能溫中止嘔、發汗解表,細辛能散寒祛風、止痛通竅,六者為佐藥;甘草為使藥,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16]。諸藥合用,既可以清除風、寒、濕之邪,又可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強筋健骨,消除寒濕痹阻之病因病機。在常規西藥基礎上聯用溫針灸及三痹湯,可協同增效,一方面迅速緩解腰腿痛癥狀,另一方面消除疾病根本病因,實現標本兼治,以迅速恢復腰椎功能,減輕對生活的影響。
綜上所述,溫針灸聯合三痹湯可提高LDH 寒濕痹阻證患者療效,降低炎癥水平及ⅤAS 評分,加快腰椎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