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虎,謝喜學
(1.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170;2.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170)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CIⅤ)是臨床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因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所致,表現為突然發作的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運動失調、耳鳴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腦梗死而致殘,重者可危及生命[1]。當前西醫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抗凝、溶栓、保護神經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仍然無法達到預期效果[2]。近年來,中醫在PCIⅤ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得到普遍重視,中醫學將其歸屬于“眩暈”的范疇,認為其主要病機為痰濁上升、蒙蔽清竅,故應遵循祛痰、開竅之法。針灸具有調整氣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其作為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治療中均取得不錯的成效?!夺t學心悟》中記載的的半夏白術天麻湯為祛痰劑,具有健脾祛濕、化痰熄風之效。鑒于此,本研究探討PCIⅤ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治療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我院就診的64 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2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4 例;年齡45~75 歲,平均(58.40±3.03)歲;眩暈程度:輕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6例;體質指數19~29kg/m2,平均(23.25±1.30)kg/m2;病程6 個月~5 年,平均(2.54±0.50)年;合并癥:高血壓20 例,高血脂16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5 例;年齡47~73歲,平均(58.52±3.10)歲;眩暈程度:輕度9 例,中度18 例,重度5 例;體質指數19~28kg/m2,平均(23.16±1.23)kg/m2;病程7 個月~5 年,平均(2.60±0.48)年;合并癥:高血壓23 例,高血脂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3]、《眩暈診治專家共識》[4]:突然發作的眩暈,表現為環境旋轉、平衡障礙及空間定向能力,可伴惡心、嘔吐;伴運動、感覺、視力、共濟失調或失衡中一種或多種神經系統缺損癥狀和體征;發病后恢復完全,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TCD 檢查存在血流速度異?;蜓塥M窄。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為痰濁上蒙,證見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1.3 納入標準 年齡45~75 歲;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且可堅持用藥。
1.4 排除標準 耳源性、頸源性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暈者;合并腦梗死、腦出血者;精神疾患者;存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未能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肝、腎、心等功能損害者;暈針者。
1.5 方法 兩組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基礎治療,并對癥予以控制血糖、血壓治療。對照組予以針灸治療,取百會、人迎、內關、頭維、風池、豐隆穴,常規消毒,采用一次性針灸針針刺上述穴位,留針25min,1 次/d。觀察組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組方:天麻10g,白術15g,法半夏10g,茯苓20g,枳實10g,陳皮12g,膽南星6g,甘草6g。水煎煮,取汁450ml,分早中晚3 次服用,1 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7d。
1.6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評估,眩暈等癥狀消失為臨床痊愈;眩暈發作頻次較治療前降低≥60%,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眩暈發作頻次較治療前降低45%~59%,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發作頻次為患者治療前1 周內、治療7d 后1 周內眩暈發作次數??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中醫癥候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痰濁上蒙眩暈型[5],對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4 項癥狀進行評估,按照癥狀由無到重度分別計0~3分,于治療前、治療7d后評估。(3)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7d 后采用全自動血液黏度動態分析儀(重慶南方數控設備有限責任公司,South990 JZ 型)檢測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4)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采用TCD于治療前、治療7d后檢查基底動脈和椎動脈血流速度,其中椎動脈血流速度為雙側椎動脈血流速度平均值。(5)眩暈程度:于治療前、治療7d 后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HI)評估,DHI包含功能、軀體、情緒3個方面,共25 個問題,每個問題對應4、2、0 分,總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眩暈越嚴重。(6)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心慌、腹痛等。
1.7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中醫證候積分 兩組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s,分)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2)頭重如裹治療前2.24±0.31 2.30±0.34 0.738 0.464 t P治療后1.04±0.22 0.81±0.18 4.577<0.001視物旋轉治療前2.19±0.29 2.23±0.32 0.524 0.602治療后1.07±0.15 0.66±0.10 12.865<0.001治療后0.98±0.20 0.76±0.13 4.870<0.001胸悶作惡治療前1.97±0.40 2.01±0.37 0.415 0.679治療后0.92±0.17 0.68±0.11 6.705<0.001嘔吐痰涎治療前2.11±0.34 2.08±0.31 0.369 0.714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 兩組治療前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較對照組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2)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4.49±0.15 4.47±0.17 0.499 0.620治療后7.34±0.95 5.21±0.80 9.702<0.001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1.61±0.31 1.58±0.28 0.406 0.686治療后3.43±0.16 2.85±0.13 15.915<0.001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5.69±0.64 5.72±0.67 0.183 0.855治療后1.49±0.29 1.20±0.22 4.507<0.001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療前8.29±1.34 8.31±1.28 0.061 0.952治療后5.21±0.43 4.50±0.38 6.999<0.001 t P
2.4 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 兩組治療前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DHI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基底動脈及椎動脈血流速度較對照組高,DHI 評分較對照組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眩暈程度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眩暈程度比較(± s)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2)椎動脈(cm/s)治療前25.08±4.20 25.13±4.15 0.048 0.962 t P治療后31.13±5.04 44.28±5.17 10.303<0.001基底動脈(cm/s)治療前53.41±4.29 53.17±4.54 0.217 0.829治療后59.57±3.26 70.82±1.75 17.200<0.001 DHI(分)治療前51.85±7.06 52.01±6.91 0.092 0.927治療后28.42±4.08 25.04±3.92 3.179 0.002
2.5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學將PCIⅤ歸屬于“眩暈”的范疇,其病位在腦,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機有虛有實,可因風、火、痰擾亂清竅而出現實證眩暈。其中,痰濁是該病發作的重要原因,痰濁致眩從古至今均有論述,如《丹溪心法》中有:“無痰則不作?!敝f,《金匱要略》中有云“因痰致?!盵6-7]。現代人飲食不節制,嗜食肥甘厚味,饑飽失常,脾胃功能嚴重消耗,而脾為后天之本,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化,濕邪阻滯,聚而生痰,痰濕阻滯中焦,導致清陽難升,痰濁上升,上擾清竅,出現眩暈癥狀[8]。由此可見,本病主要病機為痰濁上升、蒙蔽清竅,治療應以健脾、化痰為基本原則。
針灸是治療PCIⅤ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中取百會、人迎、內關、頭維、風池穴予以針灸治療,其中百會三陽五會之首,針刺之具有醒腦開竅、安心寧神的作用,可緩解眩暈、頭痛等癥狀;針刺人迎具有降氣化痰、理氣調血的作用;內關、風池為治療眩暈的常用穴位,針刺之具有寧心安神、行氣通絡、降逆止嘔的作用;針刺頭維具有清利頭目、疏風清熱的作用,針刺豐隆穴具有化痰開竅,行氣活血之功效?,F代研究表明,針刺人迎穴可改善椎動脈供血環境,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針刺風池、內關可改善后循環腦血液循環;針灸可調節血液流變學狀態、血管舒縮功能[9]。然而單純應用針灸治療PCIⅤ患者整體療效仍然欠佳,需聯合其他治療方案以增強治療效果。本研究在針灸治療PCIⅤ基礎上聯合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各項中醫證候積分、DHI 評分、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較對照組低,基底動脈及椎動脈血流速度對照組高,說明PCIⅤ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治療利于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病情。蔡洪[10]等研究顯示,半夏白術天麻湯能明顯減輕PCIⅤ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天麻祛風止痛、平肝熄風;白術健脾利濕化痰;法半夏降逆止嘔、健脾祛濕;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陳皮行氣消滯,枳實助陳皮行氣之力,膽南星助法半夏化痰,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共同起到燥濕化痰、健脾之效?,F代藥理研究顯示,半夏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鎮靜、調脂等作用;天麻具有抗血小板、營養腦細胞、安神、鎮靜等作用;白術具有鎮靜、舒張血管的作用[11-12]。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半夏白術天麻湯可有效改善PCIⅤ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病情,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本方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利于大腦缺血區側支循環的建立,進而改善大腦血、氧供應,加速疾病恢復[13-15]。從安全性角度分析,在治療期間,兩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說明此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針藥結合治療從不同角度進行治療,可相互作用,強化治療效果,更好地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利于患者預后。然而本研究樣本量小,對PCIⅤ改善的現代藥理機制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PCIⅤ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針灸治療效果顯著,利于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病情,其內在機制可能與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后循環血流動力學有關,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