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艷,梁永林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便秘是指糞便干結、秘結不通,或不干但排便困難、排便次數相對減少、排便時間相對延長,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生率非常高。我國有研究顯示,60 歲以上老年人便秘發生率高達22%[1]。對于老年性便秘的治療,目前常用一般治療方法或與藥物并用的手段,但一般治療耗時較長、見效較慢,藥物如瀉劑長期使用會造成對藥物的依賴,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反而加重便秘。采用傳統針灸方法進行治療相比一般治療效果較顯著,而且方法豐富多樣,操作更加簡單,無毒副反應,患者無痛苦,不產生依賴性,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其為針灸治療的43種疾病之一[2-4],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目前,已有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文獻發表,但不同研究間的選穴、配穴規律各不相同。本文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來分析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臨床選穴共性和規律,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文獻檢索 通過中國知網(CNKI)、維普(ⅤIP)和萬方(Wanfang)三大數據庫,以“老年性便秘”“針刺”“電針”“溫針”“針灸”為檢索詞,檢索建庫至2023 年3 月以針灸為主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期刊文獻。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中國臨床文獻中用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文獻(包括會議論文、學位論文);文獻類型主要為臨床研究(包括隨機對照、半隨機對照及療效觀察等);臨床方案設計是基于證據性、合理性、可行性設計的;治療方法主要為針刺、針灸、電針、溫針,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方法結合;主要治療方式為腧穴刺激;有清晰的針灸處方;臨床治療效果確切。
1.2.2 排除標準 三大數據庫重復發表的文獻;綜述類文獻;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主題無關類文獻;Meta分析類文獻;動物實驗類文獻;個案文獻;療效不明確的文獻;并非以針灸作為主要方法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相關文獻。
1.3 文獻篩選①對三大數據庫檢索出的文獻題目和摘要進行初步篩選,排除題目與本研究無關或摘要與本研究主要研究要素不符者;②使用EndNote對初篩的文獻進行去重和整理;③排除與主題無關類文獻、綜述類文獻,干預手段非針灸類文獻、Meta分析類文獻、動物實驗類文獻等;④深度細致地閱讀文獻,納入符合標準的文獻,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
1.4 數據標準化及錄入 在建立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數據庫前,按照《經絡腧穴學》規范穴位名稱、部位及歸經。處理后,將文獻的篇名、作者、腧穴、歸經及腧穴分布部位等內容錄入EXCEL 表格中,建立針灸處方主穴數據庫。
1.5 統計方法 將整理好的針灸處方中的腧穴導入SPSS Modeler 18.0 中,基于Apriori 算法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再根據腧穴使用頻次將部分腧穴數據導入SPSS Statistic 27.0進行聚類分析。
通過數據庫檢索到相關文獻282 篇,借助End-Note 去重和研究者閱讀全文,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72篇,文獻檢索篩選流程圖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篩選流程圖
2.1 描述性分析
2.1.1 腧穴頻次分析 納入的72篇文獻中,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相關腧穴共45 個,使用頻次為408次。使用頻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為天樞、關元、足三里,應用頻次≥5次的腧穴見表1。

表1 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使用頻次≥5次的腧穴
2.1.2 腧穴歸經分析 對納入文獻中所有的腧穴進行經脈歸屬分析,共涉及11 條經脈,其所屬經脈中使用頻次最高的為足陽明胃經(135 次),其次為足太陽膀胱經(92次),詳見表2。

表2 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經脈選用頻次
2.1.3 腧穴分布分析 經過分析,胸腹部及下肢腧穴的使用頻率顯著高于其他部位腧穴,具體情況可見表3。

表3 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腧穴分部情況
2.2 關聯規則分析 基于Apriori 算法,對納入的72篇文獻中的45個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定最小規則置信度為80%,最低條件支持度為20%,將最大前項數設置為5,結果顯示共有38 條關聯規則。按照支持度從高到低對穴位組合進行排列,如表4 所示為支持度在30.00%以上的穴位組合,網狀圖見圖2。在網狀圖中,腧穴之間連接的線條越粗表示關聯性越強。

表4 針灸老年性便秘腧穴關聯規則分析

圖2 腧穴關聯規則圖
2.3 聚類分析 應用SPSS Sstatistic 27.0 對使用頻次≥5 次的天樞、關元等19 個腧穴進行聚類分析,將冰柱圖顯示結果按15 個聚類數目進行劃分,可得出4 個有效聚類群,分別為水道-歸來、脾俞-大腸俞、三陰交-足三里、合谷-太沖,詳見圖3,譜系圖結果見圖4。

圖3 高頻穴位聚類分析冰柱圖

圖4 高頻穴位聚類分析樹狀圖
從臨床上看,老年人便秘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功能性便秘,即無器質性病變的功能性便秘;另一種是器質性便秘,即有器質性病變的功能性便秘。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性便秘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因素的限制,大多不能長期堅持排便,若不能定時排便,很容易發生便秘;便秘會導致頭暈乏力、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癥狀的出現,甚者直接導致疾病的加重,老年人往往會對這種情況非常重視而導致過度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幾率,還會誘發急性心梗、急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嚴重者會危及生命[5]。除此之外,若老年人長期處于便秘狀態,還會增加患結腸惡性腫瘤的幾率。對于老年性便秘發生的原因,中西醫各有論述,西醫認為老年人由于胃腸消化功能下降,很容易發生便秘;除此之外,疾病、飲食、藥物、精神心理、活動等也對老年性便秘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具體表現為[6-7]:若老年人有結腸、直腸阻塞性疾病、精神性疾病、代謝紊亂性疾病等,很容易伴隨便秘癥狀;老年人由于飲食減少或牙齒咀嚼能力下降,會更多地攝入精細的飲食、熱量攝入過少和飲水不足,故引起腸道蠕動減弱,出現便秘;很多老年人由于本身有基礎病,服用一些藥物如止痛劑、利尿劑、麻醉藥、抗抑郁藥、抗精神藥等,由于藥物本身副作用或相互作用引發便秘;精神疾病如抑郁、焦慮等等也會導致排便更加困難;部分本身不喜活動或由于疾病臥床不能下床活動的老年人,腸道蠕動減弱也會出現便秘。中醫認為便秘病因不外乎內因、外因兩大類,老年人由于年老體弱,脾胃虛弱,腸道津液不足,脾失健運,大腸傳導糟粕功能下降,而導致大便秘結不通;其次,若老年患者年老體弱,不能很好地調節體內的氣血陰陽平衡而導致氣虛、氣陰兩虛或肝腎虧虛也會出現便秘癥狀。另外,老年患者多有長期服用藥物或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受損等情況,因此老年人便秘的病機也有可能與飲食不節、用藥不當等有關。《素問·五臟別論》曰:“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說明魄門的啟閉還依賴于五臟的調節,故便秘病位雖在大腸,但大便的正常排出與五臟關系非常密切[8]。由此可見,老年性便秘基本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司,同時與臟腑功能失調、飲食習慣均有密切關系,其證型不外乎虛實兩端,但老年人便秘以虛證多見。在治療老年性便秘時,要注重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因人制宜。研究表明[9],采取中醫手段治療老年性便秘效果顯著,尤其是針灸、推拿法。針灸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法,可調養臟腑、補益氣血、疏通經絡,還可以改善失衡,最終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現代研究也表明[10],通過針灸治療可以顯著改善便秘患者的癥狀,其機制可能與針刺可以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促進機體平衡、調節腸道運動有一定關系。有研究表明[11],功能性便秘的發生和“腦-腸軸”關系密切,而針刺治療可對腦-腸軸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因此針刺可改善便秘癥狀。
3.1 腧穴使用頻次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天樞、關元和足三里是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選取排名前三的腧穴。天樞與胃經、大腸經關系密切,歸屬于足陽明胃經,同時也是手陽明大腸經之募穴,可調節人體陰陽和氣機升降,位于腹中部,其位置與大腸相近,可疏通大腸腑氣,治療大腸腑病,因此無論實秘、虛秘,天樞均能使用。現代研究結果顯示[12],天樞所對應的神經節段與大腸神經節段分布存在對應關系,因此針刺天樞可以增強大腸蠕動,治療便秘。關元為任脈之要穴,有理三焦、通二便之功效,刺之可扶助元陽、回陽救逆,使元氣得充,二便通暢;同時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體現出中醫“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律。現代研究表明[13],針刺大、小腸募穴,可升高胃動素,促進胃腸運動。足三里為胃之合穴,在五行中屬土,可以健脾益氣,促進氣血津液生成,宣通氣機,導氣下行,促進排便,且四總穴歌“肚腹三里留”,也說明足三里可以調節腸道功能。現代文獻研究也發現[14],通過針刺或艾灸刺激足三里,能夠使胃腸有力而規律地蠕動。
3.2 經脈應用頻次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所選用腧穴的經脈歸屬排名前三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和任脈。《靈樞·本輸》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故治療老年性便秘選足陽明胃經[15]。除此之外,根據胃經的循行路線可以發現,其循行經過腹部,屬胃,絡脾,對胃腸等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效果好,故針刺足陽明胃經腧穴可調節老年性便秘。任脈為“陰脈之海”,調節全身陰經之氣,統攝全身津液,老年性便秘多虛,津液多不足,刺激任脈穴位可調節津液代謝,改善便秘癥狀。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其上背俞穴作為臟腑之氣在腰背部的匯聚之處,與人體各臟腑聯系廣泛,可以調節各臟腑的功能。在本研究中,大腸俞是所有膀胱經俞穴中應用頻次最高的背俞穴,可下氣通便、行滯通閉,有效改善便秘情況。現代研究發現[16],背俞穴、腹募穴等均與所屬臟腑的神經節段分布有橫向聯系,該節段副交感神經與脊交感神經具有調節腸運動功能的作用,因此針刺背俞穴可改善便秘狀況。
3.3 腧穴分布部位情況分析 根據腧穴所在部位分析結果顯示,腧穴使用頻次最高是胸腹部,為151次,占腧穴總使用頻次的37.00%,可見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主要選取胸腹部的腧穴,即主要在病變局部取穴。使用頻次居于第二的是下肢腧穴,為121次,占腧穴總使用頻次的29.66%,即上部的疾病選取下部的腧穴進行治療,屬于“病在上者取之下”之配穴法[17]。
3.4 關聯規則分析 通過關聯規則分析共得到38 條關聯規則,表4 列出了支持度在30.00%以上的穴位組合,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天樞-關元,其次為天樞-足三里、天樞-大腸俞等,說明天樞、關元、足三里、大腸俞在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處方中最為常見,這與腧穴使用頻次分析結果也高度符合,說明天樞、足三里、關元、大腸俞相配可能是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核心處方。
3.5 系統聚類分析 針灸治療老年性便秘的腧穴聚類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水道、歸來;第二類為脾俞、大腸俞;第三類為三陰交、足三里;第四類為合谷、太沖。觀察發現,這四個聚類群腧穴配伍體現的治療思想與老年性便秘中醫常見證型的治療不謀而合,其中水道、歸來為足陽明胃經腧穴,可以調整下腹部氣機,調節腸道功能,針對性地治療氣機郁滯型便秘。現代研究也表明[18],在針刺左側水道、歸來時,向左側進針可增強乙狀結腸和降結腸蠕動功能,且能增加腸液的分泌,通便作用好。脾俞和大腸俞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且均為背俞穴,背俞穴對臟腑陽氣和臟腑功能具有重要調節作用,針刺脾俞可調節脾陽,脾腎又為先后天之本可相互資生,故針刺脾俞亦可調節腎的功能,大腸俞為大腸背俞穴,與大腸直接相應,故該組配伍對脾腎陽虛型便秘有良好調節作用。足三里、三陰交相配屬表里經配穴,就穴位本身來說,足三里屬于胃經,具有益氣養血、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三陰交屬于脾經,具有滋陰健脾、行氣活血、調補肝腎等功效;就足三里和三陰交所歸屬之臟腑脾胃來說,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參與人體氣血津液生成,位居中焦,可以調節臟腑氣機的上下升降。因此,該組配伍對氣虛、血虛、津液虧虛導致腸道失潤之便秘或氣機阻滯型便秘均有一定調節作用。合谷為大腸經的原穴,太沖為肝經的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言“五臟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也”,故原穴是調整五臟六腑功能的重要腧穴[19]。且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該經氣血充盛,與肺經是表里經關系,肺主一身之氣,故合谷可以調氣;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腧穴,肝主血,且體陰而用陽,故太沖主調氣。兩穴相配,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氣一血,相互為用,升降協調,可調氣和血、活血化瘀,對于氣滯血瘀導致的便秘有一定調節作用。
針灸用于治療老年性便秘,療效良好。本文通過數據挖掘發現針刺治療老年性便秘取穴頻次最高為天樞、關元與足三里,經脈多選用足陽明胃經、任脈、足太陽膀胱經等,且以胸腹部為主要刺激部位,重視局部取穴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進行治療。
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該研究僅納入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中的數據,對國內其他數據庫及國外數據庫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整理和總結;二是該研究僅用檢索詞“針刺”“電針”“溫針”“針灸”對三大數據庫的文獻進行檢索,而未單獨將“艾灸”作為檢索詞進行檢索;三是關于頭皮針、耳針、眼針、腕踝針等療法及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文獻尚未整理和分析,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