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遠海(金寨縣林業局)

金寨縣位于東經115°22′19″~116°11′52″與北緯31°06′41″~31°48′51″之間,大別山主脈北坡,地處安徽省西部,鄂、豫、皖三省六縣兩區接合部,東連裕安、霍山,南接英山、羅田,西鄰麻城、商城,北界固始、葉集。全縣國土總面積達3814 平方千米,東西及南北跨度約為80 千米,為安徽省內面積最大的縣,林業用地面積448 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5.52%。境內群山起伏,河流縱橫,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16 座,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 米。金寨縣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0 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5.5℃。由于地形的差異,金寨縣南北的物候相差半個月左右。金寨縣的自然特征為古樹的多樣性提供了條件。以下就金寨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
全縣起伏多山的自然地形、南北過渡的氣候特點,造就了多樣的植物群落,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金寨古樹名木樹種多、數量大,總株數占全省的1/12,占全六安市的2/3,數量位居全省之首。
截至2021 年底,全縣登記的古樹名木2941 株,其中古樹2935 株、名木6 株。在古樹中,500 年以上一級古樹有35 株,占古樹總數的1.2%;300~499 年二級古樹有255 株,占古樹總數的8.7%;100~299 年三級古樹2645 株,占古樹總數的90.1%;古樹群118 個。全縣23 個鄉鎮和國有林場都有古樹分布,數量最多的鄉鎮是湯家匯鎮。樹種涉及33 科54 屬74 種,數量排在前五名的樹種有:栓皮櫟903 株、楓香475 株、銀杏341 株、楓楊228 株、青岡櫟184 株,占比分別為30.7%、16.2%、11.6%、7.8%、6.3%,這5 種古樹占全縣總數量的72.5%。
古樹遍布于全縣各地,或立于高山石崖英姿挺拔,或生于村口路旁遮陰避雨,或守于宗祠廟宇等,具有以下分布特點:
(1)紅色紀念的名木較多。古樹名木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對于紅色金寨、巍巍大別山,更是有特別的革命歷史意義。金寨現有名木6 株,均與革命歷史有關,有見證立夏節起義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十一軍三十二師、位于斑竹園鎮朱氏祠門前的名木黃連木;有見證紅二十五軍整編地湯家匯鎮豹跡巖胡氏祠院內的名木桂花樹;有見證5 位開國將軍讀書學習走上革命道路、蘇區第一所小學——位于湯家匯鎮瓦屋基村的六區一鄉列寧小學院內的名木圓柏;有見證金寨籍老紅軍,離休后回到家鄉梅山干休所休養,在自家院內栽植的桂花。
(2)古樹類型豐富。在古樹方面,金寨古樹類型較為豐富,例如: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銀縷梅,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別山五針松、櫸樹、連香樹、香果樹;有安徽省保護植物——青錢柳、青檀、三尖杉、天目木姜子等;有華東最大的古樹群——長嶺鄉界嶺村桐源古樹群;有數量最多、樹齡最長的花石鄉十二檀青檀古樹群;有遠近聞名、位于麻埠鎮桂花村的桂花王;有銀杏古樹數量眾多,全國銀杏文化小鎮——沙河鄉。
(3)房前屋后古樹較多。在古民居的周圍,一般都有古樹或古樹群。金寨縣為山區縣,古民居的前后,地勢傾斜,土壤較疏松,土層深厚,水源充足但不積水,氣候適宜,特別適合樹木生長,樹木均由種子天然繁殖,具備樹木生長長壽的因素。并且居民有愛樹、護樹的良好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大樹或天然古樹群,也稱之為水口林。
(4)廟宇四周古樹較多。廟宇是人們敬神的地方,周圍樹木也受到保護,廟宇存在時間越長,周圍古樹就會越多,尤其是一級古樹較多。例如,全縣最大的一級古樹銀杏,位于白塔畈鎮龔店村廟灣,樹齡800 年,胸圍8 米,樹高近30 米,樹體空洞,里面可以放一張小方桌,4 人坐在里面打牌,一頭老牛牽進去,外面只露出尾巴。從廟灣這個地名的字面上可以看出,此地過去就有廟。此外,還有一些廟宇周圍生長較多的圓柏古樹。
金寨縣第一次古樹名木普查是從2007 年開始的,第二次古樹名木補充調查于2015 年10 月開始。經過組織準備,抽調專人,技術培訓,野外調查,資料整理,數據匯總,專家鑒定,省、市、縣人民政府認定、公布,全縣的古樹名木檔案逐步健全。同年,縣政府還專門發布了《金寨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做好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工作的通知》,對全縣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安徽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自2010 年3 月12 日起施行。全縣積極貫徹執行,堅決打擊破壞古樹名木的行為,對非法采挖、販運古樹名木的罪犯,處罰到位。2014 年5 月6 日,《金寨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經縣十六屆人民政府第8 次縣長辦公會討論通過,明確對古樹名木實行屬地保護,嚴禁破壞古樹名木。在對古樹名木實施掛牌保護的同時,還對每株古樹名木簽訂保護協議,明確了古樹名木的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從2018 年開始,聘請有資質的公司對部分古樹制定“一樹一策”保護方案,進行保護修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如改良土壤使古樹根部土壤疏松透氣,砍伐或移去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其他雜樹,對于樹根下部土壤較少的古樹適量覆土或做透氣護岸,對于根部埋土過深的古樹則移去過多的覆土;二是清除古樹內部的腐朽并做好防腐;三是對于傾斜或有倒伏傾向的古樹,采取支撐措施;四是加強病蟲害防治,特別是風景名勝等重點地段的松樹,采取打孔注藥的方式,防治松材線蟲;五是在古樹根部四周鋪設鵝卵石,防止人為踩踏古樹根部土壤;六是安排生物殺蟲燈,誘捕害蟲,減少對樹木的傷害。
對于全縣的古樹名木,用專業相機拍攝清晰照片,登記古樹名木的地址、保護級別、樹齡、胸圍、樹高、生長狀況等因子,編制《金寨古樹》畫冊。
(1)修路、建設廣場,硬化古樹根部。古樹根部被深埋和地面硬化,使古樹根部不透氣,長期不能自己呼吸,致使根部腐爛,逐漸失去生命力。根部吸收不到營養和水分,地上部分就會逐步枯枝落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保護修復不及時,將會造成古樹死亡。
(2)修建河道、水庫,破壞古樹。一是砌駁岸,損傷古樹根部;二是蓄水淹沒了古樹。
(3)民間建房,損傷了古樹。民間建房過程中,為了拓展建房空間,經常對附近的古樹截斷根部、砍去樹枝、硬化地面、在古樹上釘釘。樹木與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這些行為都對古樹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導致古樹死亡。
(1)施工人員技術水平低。由于受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施工人員對古樹名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時有傷害古樹的現象發生。
(2)樹池過小。樹池過小,根部不透氣,影響古樹的正常生長;建設水泥樹池時,有時將水泥與古樹根部接觸,不僅堿性的水泥傷害了樹根,而且過小的樹池也阻礙了古樹根系的伸展。
(3)樹洞處理不當。過去對腐朽的樹洞采取水泥修補和不正確的堵洞處理,結果導致樹洞內水分不易排出,反而加重對古樹的傷害。
(4)支撐方法不當。一是沒有采取支撐措施,遇到突發暴風雨雪,古樹易被折倒或枝丫壓斷;二是沒有采取彈性支撐,久而久之,古樹枝丫逐步失去彈性,抗暴風雨雪能力減弱。
(1)基層工作重,人力資源不足。金寨縣將林業站工作下放到鄉鎮,然而鄉鎮中心工作非常繁忙,林業人員從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時間受到擠壓,無法對古樹保護工作面面俱到。
(2)古樹保護知識欠缺,技術水平不高。古樹保護工作是近年來才大力開展起來的工作,多數人對古樹保護知識了解得不夠,在古樹保護工作中,特別是鄉鎮領導,為了鄉村美觀,給古樹建樹池,但是樹池過小,還切斷古樹的根部。保護措施不當,造成古樹衰老死亡的事時有發生。
(3)古樹保護宣傳沒有得到普及。金寨縣面積較大,古樹分布廣泛、樹種多,光靠業務部門的保護和管理是不夠的。
(4)古樹保護經費不足。全縣古樹眾多,交通不便,人力資源有限。要對古樹定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保護救護措施,這些都需要經費作為保障。
大力宣傳古樹名木的生態、科研、旅游、觀賞和文化價值,提高公眾愛護、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對古樹名木進行監管和保護。提高廣大群眾對古樹名木的知情權、監督權和保護權,使保護古樹、珍愛綠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金寨屬大別山生態功能區,工業不發達,財政困難,古樹名木調查、保護經費不足,加上古樹數量較大,需要的經費更多。只有經費得到保障,古樹保護修復措施才能落到實處。
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專業知識培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有好的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經驗、措施、方法等可供借鑒,多多學習,才會更好地為金寨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邀請有經驗的古樹專家,開展對本縣古樹保護工作人員技術指導和培訓,逐步提升他們保護古樹名木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水平。
古樹名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病蟲害、人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針對每一株古樹,完善保護方案,安排經費,逐步落實保護措施。
結合林長制改革,劃分古樹名木保護責任片區,每株古樹責任到人,加大對古樹生長狀況的監測力度,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進行監測與健康評估,遇到問題及時報告、及時處理。
在征用土地、規劃設計或建設施工中,涉及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建設單位必須事先提出保護和避讓方案,經古樹名木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辦理征用土地、規劃設計和施工作業手續。施工過程中進行全程監控,嚴禁施工造成對古樹傷害的事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