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菊
【摘 要】 綠色投資能減少碳排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文章運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國內外綠色投資領域1992—2022年的高質量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從發文數量看,2016年后國外綠色投資文獻呈井噴式增長,而國內文獻增長不快;從發文作者看,國內高產作者的發文時間明顯早于國外作者,但依據普賴斯定律判斷國內外都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從研究熱點及演化路徑看,國內外文獻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從研究前沿看,國內文獻更多關注環境規制、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等,國外文獻則較多關注金融發展和貿易開放度。為推動國內綠色投資研究,實現雙碳目標和建設美麗中國,國內學者應提升綠色投資研究熱度,形成中國特色理論體系,豐富已有研究方法,促成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關注國際環境法規變化,優化中國綠色投資政策研究。
【關鍵詞】 綠色投資; 知識圖譜; CiteSpace; VOSviewer
【中圖分類號】 F234.3;F27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9-0111-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綠色投資是解決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世界各國近年來都高度重視綠色投資,如歐盟籌集1 050億歐元打造“綠色產業”,美國計劃在清潔能源研發上投資5 500億美元,韓國推行“綠色增長”振興經濟戰略,日本建立“低碳社會”推進綠色經濟。綠色投資作為一種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投資模式,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至關重要,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綠色投資的概念方面,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給予了界定。從企業的視角看,綠色投資常被作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投資,Voica et al.[ 1 ]認為綠色投資是指企業在可再生能源、清潔環境技術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的低碳投資。從金融機構的視角看,綠色投資即“綠色金融”,李曉西等[ 2 ]認為綠色金融是以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目的而進行的信貸、保險、證券、產業基金等金融活動。綠色投資的動機方面,崔秀梅[ 3 ]認為企業綠色投資驅動機制有市場驅動、政府驅動和道德驅動三種。武立東和周亞拿[ 4 ]從聲譽管理的視角探討了企業綠色投資行為的動機,發現綠色投資是企業聲譽管理的選擇。綠色投資的影響因素方面,外部貨幣政策[ 5 ]、媒體監督[ 6 ]、分析師關注[ 7 ]及企業內部的董事會特征、股權結構、產權性質[ 8 ]等對企業綠色投資影響顯著。綠色投資效率方面,肖黎明和李秀清[ 9 ]發現綠色證券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綠色投資效率。綠色投資的后果方面,曾勝和張明龍[ 10 ]認為綠色投資對碳排放強度有“倒U型”或“倒N型”的影響,而更多學者則認為綠色投資能顯著改善企業環境績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并與循環經濟耦合協調,更好地推動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 11 ]。
縱觀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學者從綠色投資的定義、動機、影響因素、投資效率、后果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眾多研究,但運用計量工具對綠色投資文獻進行可視化比較分析的論文很少。量化的知識圖譜能客觀地展示綠色投資領域的研究動態及演變路徑,從而更好地促進綠色投資未來的研究。鑒于此,本文運用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科學計量軟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從發文量、作者、研究熱點等角度,對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的高質量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借助知識圖譜和聚類歸納,客觀展示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的異同,為推動我國綠色投資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因企業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者,促使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綠色投資具有重要實踐價值,故而后續對國內外文獻的比較分析側重于企業綠色投資視角。本文研究的綠色投資,也稱為環保投資,通常指企業在清潔能源技術、減少環境污染、節能減排等方面進行的投資,進而改善環境績效,實現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權威性,國外數據來源于美國科學網WOS中的核心合集數據庫。在WOS數據庫中,以“green investment”or“environmental investment”為主題詞,文獻類型設置為論文,索引設置為SSCI,時間跨度設置為1992—2022年,共檢索到11 041篇文獻。為保證文獻的代表性,將Web of Science類別和出版物標題均設定為排名前五,最終檢索得到2 506篇外文文獻。
國內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網絡出版總庫。在高級檢索中,以“綠色投資”或者“環保投資”為主題詞,并選擇影響力較大的核心期刊和CSSCI數據庫,檢索得到1 086篇文獻,手動剔除會議通知、征稿、新聞報道、評論等非研究性文獻,最終得到1 029篇中文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1992—2022年,檢索日期截至2022年11月28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國內外綠色投資領域的研究熱點及演化路徑進行可視化比較分析。研究工具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兩款軟件。CiteSpace是一款可視化軟件,被當前學術界廣泛認可和應用,目前已經過數個版本的更新與優化。VOSviewer雖然目前應用不太廣泛,但該軟件在圖譜繪制方面比CiteSpace更有優勢。因此,本文同時采用這兩款軟件,從作者、關鍵詞等方面對國內外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繪制出作者合作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關鍵詞突變圖譜等,比較近30年國內外綠色投資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演化路徑,以期對國內學者未來綠色投資研究提供借鑒。
三、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的基本分析
(一)發文量分析
歷年的發文量能反映出學術界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國外最早的綠色投資文獻出現在1971年,而國內最早的綠色投資文獻在1992年。為便于比較,本文將時間統一界定為1992—2022年,利用Excel對國內外的發文量進行統計繪圖,如圖1所示。2006年之前,國內外的發文量都不多;2007—2015年,國內外的發文量呈緩慢增長趨勢,反映出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綠色投資。2016年之后,國外的發文量呈井噴式增長,主要原因是全球178個國家在2016年一起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并在當年召開的G20峰會上將“綠色金融”議題首次寫入會議公報,綠色投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相比國外,國內的發文量2016年后增長并不快,甚至2019年還下滑到僅8篇,但2020年迅速增加到41篇,2021年達到60篇。究其原因,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并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從發文趨勢上看,國內外都呈增長態勢,反映出學術界對綠色投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國內發文增速明顯低于國外。
(二)發文作者分析
分析發文作者可以了解該領域學者的總體狀況,并探究是否形成核心作者群。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分別對國內外綠色投資的樣本文獻進行處理,生成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在此基礎上整理出國內外高發文作者(因篇幅限制僅列出前5名,如表1所示)。國外前5名作者的總發文數量為60篇,國內為63篇,相差不大。從時間上看,國外高產作者發文主要集中在近5年,而國內高產作者發文多在10年前,反映出近幾年國內學者對綠色投資研究的關注度不如國外高。
普賴斯定律認為,當某個研究領域的所有核心作者發文量達到總發文量的50%時,表明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經形成。而發文最少的核心作者依據公式M=0.749×(Nmax)1/2計算,其中Nmax指最高產作者的發文數量。由表1可知,國內發文量最多的是逯元堂,發文21篇,根據公式計算出M為3.43,表明發文量大于3的作者即為核心作者。經統計,國內樣本文獻中核心作者共發文195篇,占比為19.60%,并未達到50%,表明國內綠色投資領域并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而國外發文量最多的是Murshed Muntasir,發文量為16篇,計算出M為3.16,表明發文量大于3的作者即為核心作者。國外樣本文獻中核心作者共發文358篇,占比為31.77%,雖然高于國內核心作者發文的占比,但仍未達到50%,同樣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四、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對研究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某一領域中高頻出現的關鍵詞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利用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進行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為清晰地展示綠色投資領域的主要關鍵詞,本文利用VOSviewer軟件對國內外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形成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2和圖3所示。圖譜中節點表示關鍵詞,節點的大小代表頻次出現的高低。為驗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并反映出高頻關鍵詞的具體頻次,本文還使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并根據結果整理出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因篇幅所限僅列舉前5個,如表2所示)。
由圖2和表2可知,從關鍵詞節點大小和出現頻次上看,國內文獻排名前三的高頻關鍵詞為“環保投資”(193次)、“綠色投資”(73次)、“環境保護”(39次)。中介中心性指標反映該關鍵詞在網絡中的中介作用,一般把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認定為核心關鍵詞。由表2可知,國內文獻中頻次排名前三的關鍵詞中介中心性均大于0.1,表明這些關鍵詞不僅是國內綠色投資領域研究的熱點,而且對其他關鍵詞起到重要的引領和中介作用,可見國內學者重視環境保護,依靠環保投資和綠色投資,推動企業轉型綠色發展。
由圖3和表2可知,國外文獻排名前三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CO2 emission”(561次)、“Impact”(507次)、“Renewable energy”(473次)。但中介中心性不低于0.1的關鍵詞只有“CO2 emission”,其他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偏低,表明與國內文獻相比,國外文獻研究比較分散,并未形成學者關注程度較高的核心關鍵詞。從研究頻次看,國外學者更多關注環保影響、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二)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為深入分析綠色投資領域共性的研究熱點,本文使用CiteSpace軟件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運用LLR算法對國內外文獻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4和圖5所示。
在關鍵詞聚類圖譜中,Q值表示聚類模塊值,Q>0.3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S值代表聚類的平均輪廓值,S>0.5表示聚類合理,S>0.7意味著聚類令人信服。圖4中,Q值為0.7574>0.3,表明聚類結構顯著,S=0.9166>0.7,說明國內文獻聚類結果令人信服。圖5中,Q值為0.4987>0.3,說明聚類結構顯著,S=0.8136>0.7,表明國外文獻聚類結果令人信服。
按照同質性原則,利用圖4和圖5中顯示的聚類標簽,結合每一聚類中的其他核心關鍵詞,歸納出國內外綠色投資領域的研究重點,如表3和表4所示,從中可以發現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
1.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
(1)綠色投資對經濟的影響,即綠色經濟。國內文獻包括#3環保產業、#4環境與經濟、#5經濟增長三個聚類,主要關鍵詞有環保產業、投融資、經濟增長等。國外文獻包括
#0 financial performance(財務業績)、#1 economic growth(經濟增長)兩個聚類,主要關鍵詞有impact(影響)、investment(投資)、economic growth(經濟增長)等。如佟賀豐等[ 12 ]通過情景仿真分析,發現中國只有綠色發展才能實現高質量經濟增長。曾勝和張明龍[ 10 ]則認為綠色投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U型”或“N型”的非線性影響。Starr[ 13 ]認為綠色投資對環境、社會和經濟都會產生影響,故而綠色投資被稱為“三重盈余”投資。可見,國內外學者都非常關注綠色投資對經濟的影響,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綠色投資對經濟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少數學者發現綠色投資對經濟的影響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
(2)綠色投資的對象及途徑。國內文獻包括#6工藝和設備、#7節能減排兩個聚類,主要關鍵詞有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國外文獻有#2 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4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發展分析)、#5 emissions trading(排放交易)三個聚類,關鍵詞有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續發展)等。如廖顯春等[ 14 ]認為企業綠色投資的對象是清潔項目。Musibau et al.[ 15 ]指出企業應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并提高能源效率以確保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可見,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綠色投資的對象是清潔項目及可再生的綠色能源,應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使用低耗能技術等途徑刺激綠色投資,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2.國內外文獻不同的研究熱點
(1)國內文獻研究的側重點。由表3和表4可知,相比國外文獻,國內文獻在綠色金融、綠色投資影響因素上關注較多,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綠色金融對應#1綠色投資聚類,主要有綠色金融、綠色債券等關鍵詞。王康仕等[ 16 ]實證考察了綠色金融發展對企業綠色投資的影響,發現綠色金融不僅有直接投資增長效應,還能通過緩解企業債務期限錯配產生間接投資增長效應。綠色投資的影響因素包括#0環保投資、#2環境保護兩個聚類,涉及環境規制、產權性質、媒體監督等關鍵詞。張濟建等[ 17 ]實證研究發現政府環境規制與企業綠色投資顯著正相關,而正面媒體報道能使環境規制更好地發揮促進作用,且國有控股公司受媒體監督的影響更大。覃予和王翼虹[ 18 ]認為環保投入與技術創新是企業綠色投資的兩種方式,強化環境規制會激勵企業投資更多技術創新替代環保投入。
(2)國外文獻研究的側重點。相比國內文獻,國外文獻在優化對策與環境法規方面研究較多,包括#3 optimization(優化)、#6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環境法規)兩個聚類,涉及的關鍵詞有model(模型)、environmental regulation(環境法規)、policy(政策)等。Ahmadini et al.[ 19 ]提出建立綠色投資的多項目多目標庫存模型,該模型的目標有4個:最大化利潤率與總回購量,最小化系統持有成本,最小化每周期庫存系統產生的總廢物,最小化因綠色投資而產生的總懲罰成本。
五、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熱點的演化路徑及前沿分析
追蹤某一領域研究熱點的演化路徑及研究前沿,可為未來研究指明方向。本文使用CiteSpace軟件繪制國內外文獻的關鍵詞突變圖譜,分析關鍵詞的突變強度和持續時間,探索綠色投資領域研究熱點的演化路徑及研究前沿。
(一)國內綠色投資研究熱點的演化路徑及前沿
如圖6所示,2007年之前,國內學者較為關注投融資和循環經濟,對環境保護關注程度并不高。2008年環境保護、環保產業和環境污染等關鍵詞突變出現,尤其環境保護的突變強度最高,表明大批學者開始密切關注環境保護。2009年開始,學者的研究熱點演變為經濟增長和綠色經濟,注重綠色投資對經濟影響的研究。2011年又突變出現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等關鍵詞,但持續時間不長。從突變持續時間看,2015年之前,只有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超過5年,表明大量學者持續關注如何發展環保產業,并推動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2015年之后,學者研究的熱點轉向環境規制、綠色債券、綠色金融、環保投資等,這些關鍵詞的突變強度均超過5,體現出這一領域學者的高度關注。從突變時間看,環境規制、綠色金融、產權性質、綠色投資4個關鍵詞的突變年份持續到2022年,尤其綠色投資,從2020年開始突變出現,反映出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前沿。
(二)國外綠色投資研究熱點的演化路徑及前沿
從圖7來看,energy efficiency(能源效率)、cost(成本)、sustainability(持續性)、industry(工業)4個關鍵詞出現時間較早,且突變持續時間達20年之久,表明國外學者早期長年關注能源利用效率及工業可持續發展。2011—2018年,system(系統)、energy(能源)兩個關鍵詞突變強度超過了20,表明這段時期學者集中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關注能源利用。2019年之后,國外學者研究熱點演變為financial development(金融發展)、trade openness(貿易開放度)、emission(排放)、trade(貿易)等,前面兩個關鍵詞突變強度較大,體現出國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從突變時間看,金融發展和貿易這兩個關鍵詞突變持續到2022年,反映出國外學者近期更多地關注如何利用金融和貿易促進綠色投資,這是國外綠色投資領域的研究前沿。
六、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兩款文獻計量軟件,選取中國知網(CNKI)和美國科學網(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1992—2022年綠色投資研究的高質量文獻,從發文數量、發文作者、研究熱點及演化路徑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從發文數量看,國外綠色投資研究早于國內,2015年之前,國內外的發文量呈緩慢增長趨勢。2016年之后,國外文獻數量井噴式迅猛增加,但國內文獻2016—2019年不增反降,發文量在2019年出現拐點,2020年因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發文數量反轉增加。
第二,從發文作者看,國外高產作者發文時間集中在近5年,國內高產作者發文時間大多在10年前,表明近些年國內學者對綠色投資研究熱度下降。依據普賴斯定律,國內外都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但國外核心作者發文量的占比高于國內核心作者。
第三,從研究熱點看,根據關鍵詞詞頻分布及共現圖譜可知:國內文獻中,環保投資、綠色投資、環境保護等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和頻次較高;國外文獻中,能源消耗、經濟發展及環保影響等關鍵詞的頻次較高,但中介中心性都很低,反映出國外研究熱點較為分散。結合關鍵詞聚類圖譜,本文歸納出國內外文獻既有共同的研究熱點,又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共同研究熱點:一是綠色投資對經濟的影響,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綠色投資對經濟有積極促進作用;二是綠色投資的對象及途徑,國內外學者主張投資綠色能源,依靠節能減排、使用低耗能技術等途徑推動綠色發展。從不同研究熱點看,國內文獻側重研究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影響因素,國外文獻在優化對策與環境法規方面研究較多。
第四,從研究熱點演化路徑看,國內文獻研究的熱門關鍵詞為投融資和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環保產業、環境污染——經濟增長、綠色經濟——環境規制、綠色金融、綠色投資。從關鍵詞突變強度和持續時間看,國內學者普遍關注環保產業、環境規制、綠色金融,且持續時間較長。國外文獻研究熱點為工業和能源效率——系統、能源——排放、金融發展、貿易開放度,研究熱點相對分散。從突變強度和持續時間看,系統、能源、金融發展等關鍵詞持續多年受到大批國外學者關注。
第五,從研究前沿看,國內文獻近兩年更多關注環境規制、綠色金融、產權性質、綠色投資、碳中和等,從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不同視角研究如何促進企業綠色投資,實現“雙碳”目標。國外文獻則較多關注金融發展和貿易開放度,研究如何通過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并借助金融發展推動綠色投資。
(二)啟示與建議
基于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的對比分析,取長補短,對國內綠色投資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提升綠色投資研究熱度,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
從國內外發文數量的趨勢及發文作者來看,相比近年國外綠色投資文獻數量的暴增,國內相關文獻在近5年的增速明顯變緩,核心作者的高產期都在2015年之前。加大綠色投資,不僅可以降低碳排放[ 1 ],還能提升居民綠色福利,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號召。因此,應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廣泛合作,搭建科研合作平臺,形成核心作者群和核心機構群,充分發揮核心作者的引領作用和科研“集群效應”,提升我國學者綠色投資研究的熱情,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
2.深化綠色投資理論研究,形成中國特色理論體系
從國內外綠色投資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來看,國外文獻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環境外部性理論、污染避風港假說等經典理論,而國內綠色投資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很多理論直接從國外引入。但我國環境治理歷程與發達國家不盡相同,直接套用國外的綠色投資理論并不合適。如EKC曲線是西方學者根據發達國家“先發展,后保護”的經驗提出的,而我國工業化道路是“邊發展,邊保護”,EKC曲線在我國是否適用值得商榷[ 20 ]。因此,我國學者應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天人合一)的精髓,深化綠色投資理論研究,結合我國工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投資理論體系。
3.豐富已有研究方法,推動綠色投資研究
剖析前述反映國內外研究熱點的主要文獻,并參考表3中的前三大關鍵詞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綠色投資的研究多采用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通常在獲取大量研究對象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程序化、定量分析的手段進行研究,最終歸納出事物的發展規律。為更好地推動綠色投資研究,建議豐富現有研究方法,增加案例研究法及實驗研究法,這兩種方法能夠反映出公司綠色投資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揭示綠色投資的深層機制和動態過程。將多種互補性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可以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及應用性,進而更全面地揭示綠色投資的提升機制。
4.不斷拓展綠色投資學科外延,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根據前述檢索文獻時排名前五的國內外出版物類型及標題可知,國內綠色投資文獻通常涉及經濟學、資源環境科學、政治學、金融學這幾類學科,國外文獻在此基礎上還涉及社會學、數學、農業等學科。綜合多種學科可以拓寬研究視野,更好地運用系統性思維深化綠色投資研究。建議國內綠色投資研究不斷拓展學科外延,融合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金融學、社會學、資源環境科學、數學等學科,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5.關注國際環境法規變化,優化綠色投資研究
根據前述國內外研究熱點的比較分析可知,國外學者在優化對策與環境法規方面研究較多,而國內學者在綠色投資影響因素方面關注較多。我國企業綠色投資一方面要遵守國內的環境法規或政策,另一方面要遵循國際環境公約。2016年我國和其他177個全球締約方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國際環境法規必然直接影響我國企業綠色投資。因此國內學者應密切關注國際環境法規變化,優化綠色投資政策研究,堅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使企業加大綠色投資,推動我國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VOICA M C,PANAIT M,RADULESCU I.Green investments between necessity,fiscal constraints and profit[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2:72-79.
[2] 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李曉西,等.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J].金融論壇,2015,20(10):30-40.
[3] 崔秀梅.企業綠色投資的驅動機制及其實現路徑:基于價值創造的分析[J].江海學刊,2013(3):85-91.
[4] 武立東,周亞拿.聲譽管理視角下企業綠色投資行為動機研究:來自大股東股權質押風險規避的證據[J].管理學刊,2021,34(4):64-77.
[5] 呂明晗,徐光華,沈弋.貨幣政策與企業環保投資行為: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管理,2019,41(11):55-71.
[6] 辛宇.環境規制對綠色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媒體監督視角[J].會計之友,2019(14):91-96.
[7] 周亞拿,武立東,王凱.分析師關注與企業綠色投資:聲譽管理還是業績管理[J].山東社會科學,2021(3):157-162.
[8] 唐國平,李龍會.股權結構、產權性質與企業環保投資: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問題研究,2013(3):93-100.
[9] 肖黎明,李秀清.綠色證券對企業綠色投資效率的影響:基于六大高耗能行業上市企業的檢驗[J].金融監管研究,2020(12):78-97.
[10] 曾勝,張明龍.綠色投資、碳排放強度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采用空間計量模型的非線性關系檢驗[J].西部論壇,2021,31(5):69-84.
[11] 康曉虹,趙立娟,紅花,等.綠色投資與循環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分析:以內蒙古為例[J].會計之友,2022(2):70-75.
[12] 佟賀豐,楊陽,王靜宜,等.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展望: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情景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5(6):20-34.
[13] STARR M A.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and pro-social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6,42(1):51-73.
[14] 廖顯春,李小慧,施訓鵬.綠色投資對綠色福利的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2):148-157.
[15] MUSIBAU H,YANOTTI M,VESPIGNANI J,et al.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West African economy:MM-quantile and 2SLS approach[R].Working Papers,2021.
[16] 王康仕,孫旭然,王鳳榮.綠色金融發展、債務期限結構與綠色企業投資[J].金融論壇,2019,24(7):9-19.
[17] 張濟建,于連超,畢茜,等.媒體監督、環境規制與企業綠色投資[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18(5):91-103.
[18] 覃予,王翼虹.環境規制、融資約束與重污染企業綠色化投資路徑選擇[J].財經論叢,2020(10):75-84.
[19] AHMADINI A A H,MODIBBO U M,SHAIKH A A,et al.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odelling of sustainable green supply chain in inventory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J].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2021,60(6):5129-5146.
[20] 王俊楠.綠色投資對我國環境質量的影響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