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偉
物理實驗是學生觀察現象,建立物理概念、規律的重要支撐,也是學生檢驗物理概念、規律的重要手段。對于初中生而言,物理實驗不僅是重要的學習內容,還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方法。物理實驗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不明顯的實驗現象、繁雜的實驗方法、抽象的實驗規律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的發展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這些內容。與之相比,學生能輕松地接受直觀、簡單的實驗內容。基于此,教師要應用可視化的方式實施實驗教學,確保教學契合學生認知、思維發展情況,助力學生掌握物理概念、規律和學習方法。可視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可視化的工具或方法,如圖片、視頻、手繪圖、思維導圖等,直觀、清晰、具體地展現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實現內容或形式的可視化,促使學生理清思路,建立認知的教學活動[1]。初中物理教師要善用不同的可視化方式實施實驗教學。
卡通人物畫是一種夸張、形象、趣味的藝術形式,對初中生有極強的吸引力,常常被應用于情境創設環節[2]。物理教師可以依據物理實驗教學內容,繪制相關的卡通人物畫,直觀再現物理現象,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觀察、探究。

圖1 平面鏡成像的卡通人物畫
在生活經驗的助力下,學生從圖中獲取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如“畫中的兩個人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畫中兩個人物的大小一樣”等。基于此,教師初步概述平面鏡成像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思考:“針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興致高昂地進行探究。
通過呈現卡通人物畫,教師順其自然地創設了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興趣,遷移已有認知,獲取信息,深入分析,真正進入物理實驗課堂。
“圖”包括圖形、圖表、圖片、圖像等,可以直觀、清晰地展現抽象的知識和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便于學生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歸納出知識點和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建立深刻的認知[3]。在物理實驗課堂上,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善用“圖”說的方式助力學生建立認知。
以“水的沸騰特點”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操作實驗。在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時,教師提出任務:“觀察實驗現象,繪畫沸騰時液體表面和液體內部的氣泡。思考問題:在沸騰前、沸騰中,液體內部和表面的氣泡有什么不同?液體在沸騰前、沸騰后,溫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任務的推動下,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沸騰前、沸騰時的氣泡變化情況,并就此繪制圖像(如圖2)。在繪制后,學生分析圖像,直觀地判斷沸騰前、沸騰時的氣泡變化情況。

圖2 水沸騰前、沸騰時的氣泡變化
在此過程中,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沸騰之前,氣泡從容器底部到液體表面由大變小?為什么沸騰時,氣泡由小變大?”其他學生因此產生探究興趣。于是,教師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大部分學生遷移物理認知和生活經驗,分析原因,建立一定的認知。
學生利用“圖說”方式直觀地展現了實驗現象,并由此提出了問題,推動了實驗教學走向深入。學生在直觀圖像的助力下深入探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時鍛煉了形象思維能力、物理表征能力。
教學動畫是在有關教育理論的指引下,圍繞某一教學內容,利用動畫軟件制作出的動畫,具有直觀性、動態性、交互性,助力人機互動[4]。在教學動畫的輔助下,學生會發揮思維作用,觀察、分析直觀現象,抽象出結論,由此輕松地建立良好認知。對此,教師應緊抓實驗過程,利用教學動畫展現實驗內容。以“凸透鏡成像”為例,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思考:“凸透鏡的成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與物距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代表登臺操作電子白板,安裝實驗裝置。之后,學生代表移動蠟燭,改變蠟燭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得到不同的像,并由此收集、整理數據。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分析現象,整理數據,建立一定的直觀認知。
在學生代表操作結束后,教師用動畫演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截圖,直觀展現蠟燭火焰的虛實、大小、正倒變化情況。同時,教師提出任務:“觀察截圖,聯想實驗過程,整理物像距離和成像大小情況,建立表格。”學生邊觀察截圖,邊回想實驗過程,認真分析,借助直觀現象了解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像的性質,形成表格,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之后,學生毛遂自薦,利用電子白板展現自己繪制的表格(見表1)。
對照一組與確診為前、后半規管耳石癥的研究一組患者采用Epley手法復位[3]治療,醫生指導患者頭部定向擺動,在重力的作用下使耳石復位。

表1 物像距離和成像大小情況
教師就此引導學生總結“像”的變化與聚焦的關系。在各種教學動畫(數字化實驗、實驗動畫截圖)的助力下,學生發揮形象思維作用,細心觀察蠟燭的虛實、大小、正倒變化情況,結合具體數據,一步步地總結出“像”的變化與焦距之間的關系,建立深刻的認知。同時,在整個可視化的實驗學習過程中,學生順其自然地鍛煉了觀察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便于提升實驗學習水平。
實驗器材是師生操作物理實驗的支撐。在實驗器材不當的情況下,實驗現象難以顯現。教師要善于改進實驗器材,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實驗現象可視化。
以“壓力的作用效果”為例,當教師按照教材實驗進行操作時,學生無法清晰地觀察到一些微小的形變。針對此情況,教師改進實驗器材,用白紙、木架替代海綿、沙子,確保顯現微小形變。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依據實驗方案,將一張白紙固定在木架上,使白紙保持水平、懸空狀態。接著,學生在白紙上擺放一個實驗小桌(四腿朝下),細心觀察白紙的變化。學生在實驗小桌上放置一盒鉤碼,再觀察白紙的變化。然后,學生將小桌反扣在白紙上,繼續觀察白紙的變化。
通過改進實驗器材,學生獲得了觀察細微變化的機會。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對比、思考,借助直觀的現象發現了與壓力作用效果有關的因素。同時,部分學生因此汲取實驗經驗,拓展思維,自主改進實驗,操作實驗,利用可視化的方式學習物理知識,切實提高了物理學習水平。
非常規實驗是指生活化的實驗,即依據教學需要,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自創的有趣、簡單的實驗。與教材中的物理實驗相比,非常規實驗簡單、易操作。學生可以獲得實驗機會,利用可視化的方式學習物理知識。因此,教師可以依據物理教學的需要,引入非常規實驗。
以“浮力的方向”為例,在講到該知識點時,教師為各組發放實驗器材——乒乓球、紅色細線、小石塊、圓形透明水槽、適量水,引導學生操作實驗。在操作時,各組在乒乓球的上下兩端固定紅色細線,并在下端的細線綁上一塊小石塊。小組成員拉起乒乓球上端的細線,確保乒乓球上下兩端的細線處于同一直線上。此時,小組成員手持上端的細線,慢慢地將乒乓球移動到圓形水槽中。隨著小石塊慢慢地沉入水底,小組成員發現乒乓球上下兩端的紅色細線仍在同一條直線上。
在實驗現象的助力下,學生直觀地發現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反向是相反的,從而建立深刻的認知。同時,學生順其自然地掌握了“浮力產生的原因”這一重點內容,增強了課堂學習效果。
手繪圖是利用清晰、簡潔的線條,通俗易懂的語言符號,快速、形象地展現自己的所看所想的“工具”。一般來說,手繪圖呈現了學生實驗觀察、思考的結果,便于學生了解自身的實驗學習情況。同時,學生可以借助手繪圖,加深對實驗的記憶和理解,鍛煉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等。基于此,物理教師可以在實驗之后,引導學生回顧實驗過程,繪制手繪圖。
以“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為例,在實驗課堂上,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實驗器材,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物理規律。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依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回想實驗過程,并手繪串聯、并聯電路的電流實驗圖。
趣味的活動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在腦海中描繪串聯、并聯電路的電流實驗過程,就此繪制流程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認真思考、分析,發現自己的實驗學習漏洞。基于此,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彌補學習漏洞。
在學生完成手繪圖后,教師隨機選擇一幅作品,利用電子白板進行展示,并鼓勵作者化身為“小先生”,描述實驗過程、現象和結論。其他學生看、聽、想,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并進行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通過自主反思,確定自己的學習漏洞,主動彌補。
學生通過繪制實驗手繪圖,順其自然地進行了自主反思,彌補了學習漏洞。
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工具,展現了全腦分工的理論精髓,實現了左右腦的完美融合。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全腦潛能,使用簡潔的線條、色彩、圖畫表示復雜、抽象的信息,突出重點,建立清晰的邏輯認知。部分學生可以獲取可視化的記憶方法、理解方法,便于展開自主學習。在參與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了相關的知識點。在實驗教學收束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梳理、歸納知識點,建立系統認知。
以“歐姆定律”為例,在實驗教學結束之際,教師提出任務:“請大家回想實驗探究過程,建立思維導圖,總結相關的知識點。”在此任務的推動下,學生邊回想邊分析,自覺用文字內容描述物理實驗及相關結論,由此梳理學習內容。在此過程中,有學生發現知識漏洞,或利用手繪圖,或利用教學動畫,或向教師請教,運用多種方式彌補了知識漏洞。同時,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始終發揮邏輯思維作用,切實提升了邏輯思維水平。
總而言之,可視化的教學方式是物理實驗教學的助力,便于學生在獲得實驗機會的同時,直觀、清晰地建立物理認知,掌握實驗方法,鍛煉多種能力,增強實驗學習效果。對此,初中物理教師要依據實驗教學需要,善用卡通概念、“圖”說方式、教學動畫、改進實驗、手繪圖、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地實施實驗教學,助力學生操作、觀察實驗,透過實驗現象得出物理結論,實現物理學習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