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媛(通訊作者) 康欽祎 秦玲莉 劉子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語言文化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1994 年,河南衛視推出《梨園春》,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的戲曲劇種。2004 年,秉承武學精神,《武林風》通過搭建平民武術競技平臺,融武術、競技和娛樂為一體,多角度呈現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同年,河南衛視推出《華豫之門》,首次拉近了文物古跡與群眾的距離,并通過鑒寶、評寶等環節尋找河南、發現河南、了解河南。2012 年,《知根知底》深度詮釋中國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尋根文化和家族文化。2013 年,河南衛視推出《漢字英雄》和其姊妹篇《成語英雄》,重溫中華文字的魅力。2021 年以來,從《唐宮夜宴》到《七夕奇妙游》,再從《舞千年》《天地詩心》到《閃耀吧!中華文明》等文化節目,在打造“文化衛視”和“文化節目”的道路上,河南衛視正在不停地探索和實踐。
以往的衛視節目都是奉行“流量至上”的價值觀,存在缺乏個性、創新不足、泛濫主義嚴重等問題。長此以往,這種現象會破壞節目的文化生態,更嚴重的會引發文明退化。而河南衛視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提出的節目生產“小、正、大”的創作理念,摒棄流量至上的原則,重視節目內容的價值塑造,精益求精,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視角,不僅讓各種埋于塵土里的文物古跡“活”了起來,而且首創“晚會連續劇”的概念,使河南衛視文化節目“火”出圈。
當下的節目市場,大部分都在仿制引進海外綜藝,稍加改名,便稱之為國產原創節目。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嚴重誤導人們的文化認同。而河南衛視則聚焦國風化元素,以文化積淀打造傳統文化IP 宇宙。這是因為“國風”是最能激發受眾的認同和創作的。符號元素往往能將宏大的內容聚集在一個小的內容上,來寄托人們的情感。國風元素和符號的使用,很好地將文化內核與受眾情感聚焦,承載著情懷[1]。在節目中,大量文化元素的出現,給觀眾呈現了絕美的視覺盛宴,煥發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從而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從河南衛視推出的文化系列節目的受歡迎程度不難看出,Z 世代不是不喜歡看文化節目,而是不愛看古板老套的“說教式”文化節目。《七夕奇妙游》《龍門金剛》等節目以“文化+綜藝”的多元形式表達對準年輕群體,充分運用多樣化的舞臺表現手段,將傳統元素與當代視角相結合,帶來強烈的視聽觀感[2]。這些節目還借助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互動傳播,放大了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正是這些平臺的巨大流量,使得更多人喜歡上了河南衛視的文化節目,形成了“破圈傳播”的傳播途徑。
“Z 世代”指的是1995—2010 年間出生的人,即人們常說的“95 后”“00 后”,目前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不可忽視的人群,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他們對于媒介的需求更多元、更深廣[3],那么大學生群體作為Z 世代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群體之一,他們的愛國情懷更是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作為核心價值體系最重要的方面,愛國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自黨的二十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群體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青年的價值選擇與價值追求直接關乎民族的未來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4]。
當今社會處于全媒體時代,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漸成為主流。這些理念對傳統的封閉、權威等思維造成了強烈沖擊,并借由互聯網媒體、社交網站等渠道廣泛傳播,已經開始自下而上地改造整個社會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下,青年大學生更加自信、開放,更加注重自我表達,也更加關心自己的個性需求與應有的權利。而青年大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正處于形成完善的關鍵時期。其意志、立場尚未堅定,思想水平還有待提升,容易受到各種文化和觀點的侵蝕。因此,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愛國情懷需及時加以引導。
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僅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鞏固黨和國家的政治基礎,而且也有利于凝聚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力量。
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只在校園的愛國主義教育上,更在校外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能僅停留在最初始的價值認識和基礎情感上,而是應該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將其提升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責任感的愛國情操或愛國自覺。因此,青年學生要考慮在不斷社會化的同時,給基礎情感以“社會定向”,促使其發展為穩定的、帶有理性觀念的愛國情操[5]。
河南衛視文化節目的火爆“出圈”,不僅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廣播電視藝術技術巧妙結合的典型案例,更是中華文明實現創新性發展的代表性成果。優秀的節目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盛宴,更能加深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尤其從深層處可以煥發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愛國熱情。這正是使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內化為愛國情操的有效途徑之一。
大學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體,正面臨著從學校踏入社會的關鍵過渡階段,其價值認知、心理狀態還處于重要發展階段。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新鮮血液和中堅力量,其價值取向和文化影響需要受到重視,需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當代大學生是觀看文化節目,參與網絡討論最為活躍的群體,所以文化類的節目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對其產生影響。對此,本項目的研究團隊基于收視率高、典型性強的原則,選取了一些河南衛視的文化節目,設計了其對陜西高校大學生愛國情懷影響的調查問卷。最后,共收集100 份調查結果,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在調查問卷樣本中,首先,關于觀看文化節目的時長問題,團隊收集到的結果是:樣本對象一般觀看河南衛視文化節目時長在20—40 分鐘的占比約為40%,在40—60 分鐘的占比為約為30%,觀看時長超過60 分鐘的占比約為30%。因此,由數據可得出,陜西高校大學生非常喜愛觀看河南衛視的文化節目。
文化類綜藝節目將科技融入藝術助力節目形態、話語的創新發展,節目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不斷深化、價值持續深挖,并通過融媒體傳播滿足了受眾社交與共享的需求[7]。為此,團隊采取多項選擇題的方式,對陜西高校大學生喜愛這些文化節目的原因進行了調查。
綜合數據統計可以得出結論:加以創造性轉化的優秀文化節目,加深了陜西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增強了其文化自信力和自豪感,從而強化了其愛國情懷和愛國意識,有利于進一步喚醒陜西高校大學生的愛國自覺。
可見,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是大學生們愛國熱情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此,團隊也設計了相關問題。從收集到的數據來看,樣本中的認可度(以1—5分的認可度評分為基礎,分數越高代表認可度越高)平均分為4 分,可知陜西高校大學生對河南衛視文化節目的認可度很高;看完文化節目,愛國情懷的程度(同樣也以1—5 分評分為基礎,分數越高代表程度越高)平均分為4 分,說明陜西高校大學生觀看文化節目之后,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為證實數據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團隊選用了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了一個容量為20 的樣本,來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表2 所示。

表2
從表1、表2 可知,信度系數值為0.737,大于0.7,因而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良好。針對“CITC 值”,分析項的CITC 值均大于0.4,說明分析項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關系,同時也說明信度水平較高。綜上所述,研究數據信度系數值高于0.7,綜合說明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團隊接著對100 份數據中的認可度與愛國情懷進行皮爾遜相關性(皮爾遜相關系數常用于表示兩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的強弱)分析,如圖表3 所示。

表3
從表3 可知,利用相關分析去研究認可程度分別與愛國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Pearson 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具體分析可知,認可程度和愛國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583,并且呈現出0.01 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認可程度與愛國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綜合以上分析,大學生們對此類寓教于樂的節目的接受度以及認可度都非常高。因此,河南衛視文化節目對陜西高校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產生了積極影響。
河南衛視制作的文化節目,以創新性的展現方式、創造性的形態改編,成功讓傳統文化從史書典籍中、從文物寶藏中、從歷史遺跡中“活”了起來,以靈活生動的方式再現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讓蘊藉千年的文化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更是成為新時代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推手。同時,它也引導其受眾,尤其是以當代大學生為主的群體,增強文化認同感,強化愛國意識,喚醒愛國自覺,啟發價值思考,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體系,從而也能夠為未來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