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山



摘要德化窯是中國南方著名的窯場,陶瓷制作歷史悠久,宋元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遠銷海外,明代被譽為“中國白”,清代青花瓷依然引領,民國續寫傳奇。本文擬就德化陶瓷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探討德化大型瓷塑燒制技藝,以期推動德化現代陶瓷的發展。
關鍵詞? 德化;德化瓷;創新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標志著泉州文化遺產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以陶瓷享譽世界的德化窯再次進入人們的眼簾。德化窯是我國古代陶瓷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制作技藝、燒成技藝、文化內涵、窯爐結構等文化獨具特色,是閩南最負盛名的窯場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1德化陶瓷的由來
德化是陶瓷的故鄉,過去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譽為中國的三大瓷都,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人文氣息造就了德化窯火的世代相傳。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閩中屋脊”——戴云山南麓,這里群山環繞、森林茂密、水流湍急,礦藏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德化千年窯火生生不息,德化制瓷歷史由來已久,2014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泉州市博物館組成遼田尖窯址考古隊,對位于德化三班的遼田尖山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八座窯爐遺跡,出土了一批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原始瓷標本,根據一系列加速器質譜(AMS)碳十四測定報告,并與浙江、江西等鄰省遺址出土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初步斷定遼田尖窯址大約為夏商時期,這也是德化窯瓷器的開端。
唐代,德化青釉瓷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泉州古城出土的唐青釉四耳罐、唐青釉雙耳盤口壺、唐青釉小罐、唐青釉執壺等青釉瓷器,很多是德化窯燒制而成的。
宋元時期,德化瓷制作水平有了新的飛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泉州港迅速崛起,德化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求,開始大規模地生產外銷瓷器,以青白瓷為主的德化陶瓷開始漂洋過海,名揚海內外,這個時候的青白釉刻花碗、白釉粉盒、白釉軍持花口瓶等在許多沉船和外國領域都有出水或出土。
明代德化陶瓷生產進入高峰,以人物為原型的陶瓷雕塑開始受到世人青睞,許多德化白瓷雕塑因此身價倍增,清代德化瓷轉向青花瓷的生產,青花瓷以其造型優雅端莊,色澤光潤明麗,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民國以來,勤勞的德化人將傳統技藝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一個個陶瓷神話。
2館藏宋、元、明德化瓷器珍品
宋元時期,德化陶瓷適應市場需求,大量銷往海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中盛贊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購價甚賤”,并將德化瓷塑帶回意大利。明代,德化窯瓷器主要為白瓷雕塑,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備受西方人的青睞,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珍品。
《宋德化窯青白釉花口瓶》(見圖1)為八出葵花口,束長頸、豐肩、弧腹漸收、圈足外撇,頸部刻劃一圈蓮瓣紋,肩刻飾一圈弦紋,腹部刻劃滿纏枝花卉紋,近底處飾兩圈弦紋,瓶外壁及內口沿施白釉,釉較瑩潤,底露白胎,胎質稀疏,胎體輕薄?!对禄G白釉軍持》(見圖2)為佛教僧侶的凈手用器,該白釉軍持口徑8厘米、底徑6.7厘米、高10.8厘米,為喇叭口,長頸、折扁腹、實足平底、長直流,下腹部印折枝花卉紋,近底處印一圈弦紋,軍持內外施釉,釉未及底,釉呈白色微泛黃,底露胎,胎色潔白細膩,胎體輕薄。《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彌勒》(見圖3)長19厘米、寬16.4厘米、高17.4厘米,彌勒光頭,額頭正中有一小凸點,眼如月牙、寬鼻、大嘴、肥頭垂耳,有雙下巴,臉刻絡腮胡,頭刻毛發孔,慈眉善目,張嘴含笑,露細小白牙及舌頭,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左手扶膝,雙腿盤坐于地,裸足,衣飾線條流暢,刻工精湛,栩栩如生,背有“何朝宗印”的方形篆書印款,瓷質中空,通體施掛白釉,略泛黃,釉滋潤瑩潔,底沿露胎,胎色潔白,胎質極細膩,胎體厚實。
3德化陶瓷技藝的創新發展
宋元時期德化青白瓷的裝飾技藝和裝飾藝術已經達到了技術嫻熟、獨具匠心的境界,裝飾手法主要使用了刻花、印花、劃花等。裝飾紋飾主要有蓮瓣、牡丹、云水、蕉葉、纏枝花卉以及篦紋、卷草、幾何紋等多種紋飾,紋飾線條簡練、清晰、流暢,通過刻、劃、篦等簡單的流暢線條,勾勒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圖案,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裝飾圖案的生活氣息和宗教色彩濃厚,在海外市場的推動下,部分產品的裝飾上更多地表現異域風情。胎質致密堅硬,釉色純凈溫潤,釉面晶瑩光亮,燒造工藝采用多種燒造方法,有匣缽正置仰燒、匣缽復疊燒、支圈組合窯具復燒、托座疊燒等。明代,德化瓷器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藝、產品質量、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造就聞名世界的“中國白”。千百年來,德化人民就是通過這些傳承技藝將簡單的泥坯土塊經過燒成后化土為金,使德化瓷得到升華,成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品。
一直以來,德化陶瓷工匠始終秉承著先輩的技藝,創作傳統題材的德化瓷塑,這有助于繼承文化的精髓,保留傳統文化。傳統的德化瓷塑不僅給德化帶來了聲譽和財富,同時也為德化瓷的變革創造了條件。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德化瓷的欣賞和需求在不斷地增多,立足于傳統瓷塑,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德化陶瓷,不僅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尤其是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的燒制技藝,同時也使德化瓷重新煥發藝術魅力。那么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突破,解決德化瓷自宋元以來存在的器型不高、裝飾簡單、紋飾單一等問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德化大型瓷塑終于實現了可能。
大型德化瓷塑的燒制改變了傳統的工藝,解決了傳統方法燒制大型瓷塑在干燥均勻、燒成軟塌、冷卻開裂的問題,是對德化瓷技術的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配方技術。陶瓷在燒制過程中有收縮、晶型轉化和?;^程,對于不規則的幾何形堆積而成的大型瓷塑,燒成應力、晶型轉化應力、坯釉之間的不同張力以及重力等問題更加突出,常常會使瓷塑產品變形、軟塌。因此,擬運用現代電子計算機控制、差熱分析、熱風攪拌等高新技術,研發特殊的專用窯爐設備,盡量減少燒成時的各種應力,提高燒成成品率。同時在配方上加以改進,尋找增韌的方法,減少陶瓷的脆性,如在瓷土中加入氧化釔、氧化鎂等。
(2)成型技術。相較于以注漿、拉坯、壓印等方法完成傳統坯體的成型,大型瓷塑由于體量大、造型復雜,利用傳統的手拉坯或是單純的捏塑手法,根本無法承受住自身負荷的重量??紤]到大型白瓷的技術難題,通過運用多種制坯手段,如注漿、壓印、手拉、手捏、滾壓等,對陶瓷雕塑進行分解加工,然后再組合成型,利用篾刀、鐵片的方法進行修復、填補,使其完美無缺,經過不斷地試驗終于達到理想的目標。
(3)干燥技術。大型德化瓷塑的泥坯厚度是日用陶瓷的幾倍,造型復雜且坯體厚薄不一,可供選擇的成型方法只有傳統的印制、注漿等方法,而這些泥坯的水分在干燥時是由外及里分層地梯度干燥,因此干燥時的開裂很難避免,傳統方法只能對開裂處反復填補。通過運用最先進的微波(舊稱雷達波)干燥技術和微波場均勻技術,研制大型瓷塑坯體干燥設備,克服大型瓷塑坯體“嬌氣”易壞,水分蒸發過快產生“汽化”炸坯現象;或水分排除太慢,升溫太快,產生坯體軟塌現象,自動穩定溫度和濕度,使坯體在干燥時的濕度梯度和溫度梯度小,大幅度減少大型瓷塑坯體干燥時的開裂。
(4)燒成技術。陶瓷在燒制過程中有收縮、晶型的轉化,體積變化很大,對于形狀復雜、厚度不均勻的大型雕塑,制作時的坯體干燥應力、燒成的溫差應力、收縮應力更容易造成變形和開裂。因此,運用現代電子計算機控制、差熱分析、微波加熱、熱風攪拌等高新技術,研發特殊的專用窯爐設備,克服坯體在低溫段傳熱非常差,外加熱易引起加熱不均勻等問題,盡量減少干燥、燒成時的各種應力,提高燒成成品率。大型瓷塑的燒成比普通陶瓷的燒造困難得多,窯爐的改進和試驗也被提上日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罩式電爐得到推廣,燒造大型瓷塑要特別對窯爐進行加寬、加高,而且對制造窯爐的耐火材料以及窯爐內的電爐絲要求更高,經過無數反復試驗,研發出用罩式的大型專用電爐燒造大型瓷塑藝術品。
4結語
宋元以來,德化陶瓷的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陶瓷開始在世界陶瓷舞臺上嶄露頭角,隨著德化傳統陶瓷的發展,德化工匠克服了德化陶瓷在瓷土配方、成型技術、干燥技術、燒成技術等方面的困難,解決了傳統瓷塑無法大型化的瓶頸,保證德化陶瓷藝術品的完整性,使德化陶瓷進入現代藝術陳設空間的藝術品擺設,為德化陶瓷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不僅是對傳統德化陶瓷技藝的發揚傳承,同時也為泉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德化制瓷技藝的先進經驗。
參考文獻
[1]羊澤林,陳建中,栗建安,張紅興,林清潮,陳冬瓏,董文強,陳麗芳.德化縣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發掘簡報[J].福建文博,2016(01):2-7.
[2]羊澤林.福建泉州遼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J].大眾考古,2016(11):12-13.
[3]陳建中,陳麗華,陳麗芳.中國德化瓷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陳建中,陳冬瓏,王文章.德化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