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中國藝術研究院 曲藝研究所,北京 100102)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大眾審美意識的變遷,尤其是以網絡為中心的融媒體格局的形成,網絡成為中國曲藝創作、觀演、傳承、傳播及評論等的重要陣地。網絡曲藝評論對曲藝作品的創作、表演、傳播等具有重要影響,值得重點關注。2021年8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一次全面部署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指導性文件”[1],對于網絡文藝評論的功能和如何開展等,其有著清晰的表述:“用好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推出更多文藝微評、短評、快評和全媒體評論產品,推動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有效互動”,“壯大評論隊伍,加強中華美育教育和文藝評論人才梯隊建設,重視網絡文藝評論隊伍建設,培養新時代文藝評論新力量”。為了準確傳播曲藝藝術面貌,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評論環境,推進曲藝的繁榮發展,我們有必要對網絡曲藝評論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要對網絡曲藝評論進行釋義,首先需要對網絡曲藝的概念進行釋義。然而,至今沒有專門的文章對網絡曲藝作出相關界定。因此,我們姑且借用網絡文藝的概念來解讀網絡曲藝。
網絡文藝是伴隨著網絡而產生的各種文藝作品形態的統稱。黃鳴奮曾提出“電腦文藝”[2]78-79的概念,可以說這是對網絡文藝內涵的早期概括。王大勝在2007年撰文對網絡文藝進行了解讀:“網絡文藝是繼廣播文藝、電視文藝之后的又一文藝傳播樣式。……網絡文藝,以博客、播客、網絡寫手為主體,直接由百姓創作、百姓傳播,從根本上回歸并實現了大眾對藝術的人本需求,真切地體現百姓的理想愿望、喜怒哀樂、情趣理念。”[3]24王大勝認為,網絡文藝是一種百姓以各網絡媒介為核心載體進行文藝作品創作與傳播的行為。簡單來說,網絡文藝作品及現象是一種基于網絡而產生的文藝實踐的結果。
大部分涉及網絡曲藝的文章,所討論的還是傳統曲藝文化如何借用網絡實現更好的傳播。那么,對比網絡文藝的概念,再結合當下網絡中曲藝的生存現狀及生態體系,我們可以認為,網絡曲藝應該包括兩部分重要內容。其一是次生性網絡曲藝作品,即在網絡上傳播的傳統曲藝資源,包括網絡上涉及各曲種歷史及藝術特征、各類曲藝活動、各曲藝人物等信息的圖文資料,上傳至音視頻網站的在不同場合表演的經典作品、新創作品視頻以及曲藝紀錄片等。其二是原生性網絡曲藝作品,即基于網絡思維創編的作品,包括各類以動漫形式演繹傳統曲藝的作品,根據網絡文藝生產、傳播及受眾審美等特點和規律而創作、剪輯的不同風格的短視頻及直播活動等。不管是哪一類,海量的網絡曲藝作品體現出使用經濟便捷、觀演交流開放互動等網絡屬性。
根據網絡曲藝的范疇,我們如何界定網絡曲藝評論的類型?網絡曲藝評論由誰來發表,即評論者是何身份歸屬?筆者認為,網絡曲藝評論是對上述不同類型的網絡曲藝所展開的評論,其有兩種類型。一是專業曲藝評論,這類評論主要由文藝理論工作者,專業曲藝從業者、研究者等不同身份的評論者對當前線上線下的曲藝創演、人物、事件、現象及思潮而進行的評論,主要以中長篇文章的形式發表在網絡上,或先發表于報刊而后轉發于網絡(包括在各報刊的新媒體客戶端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二是非專業曲藝評論,這類評論多由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即“文藝兩新”)中的曲藝從業者或評論者以及作為非曲藝從業者的大眾網友,針對網絡中的曲藝節目、人物、事件、現象,依托網絡平臺所發表的評論。這些評論大多篇幅短小,形式可以是彈幕、視頻或留言等(包括線下錄制而后被完整上傳于網絡的音視頻曲藝作品或圖文鏈接中的彈幕,以及留言區中的留言、點贊等)。此種曲藝評論與紙媒的傳統曲藝評論有著明顯區別,其本質上是“在思維方式、價值體現、情感態度、表達手段上運用互聯網思維所興起的一種新的文藝評論樣式”[4]。簡單來說,網絡曲藝評論至少包括兩種形態:傳統型專業曲藝評論和便簽型“類專業”曲藝評論。而網絡曲藝評論者的身份,則可分為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者、職業曲藝創演從業者以及一般網友。
總的來說,網絡曲藝評論是利用傳統報刊和網站、短視頻APP等網絡平臺對線上線下曲藝作品、人物、事件、現象及思潮開展的評論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文藝批評就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5]網絡曲藝評論的功能與文藝批評相類,一樣需要對曲藝的創作、演出及傳播等事件和現象進行褒優貶劣、激濁揚清。
各類評論者需要通過自己的評論,為大眾的精神生活篩選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曲藝作品及藝術家。此外,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評論,能夠為網絡曲藝作品的創作、表演與傳播等,提供專業借鑒、輿論監督,為其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促使其發揮審美價值的引領作用。2020年,從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全國各地、各曲種的曲藝工作者就通過線下錄制網絡上傳或直接在短視頻APP軟件中錄制和發布其創編的作品。針對這樣的現象及相關作品,廣大曲藝評論者紛紛展開討論,大量的轉發便是觀點和立場的表達,而轉發的同時附加幾句感想,更是網絡曲藝評論的典型表現。《曲藝》雜志2020年第3期刊發的《自覺與擔當:曲藝界救災啟示錄》《文藝戰“疫” 曲藝大有為》《新冠肺炎疫情下曲藝編創應對模式芻議》,《中國藝術報》上刊發的《抗疫曲藝創作,不能止步“小、快、靈”》《弘揚抗疫精神的創作與傳播——2020年抗疫主題曲藝創作綜述》等文章,均立足于曲藝的生存與發展、價值與功能、藝術與審美等,對“抗疫”作品的創作動機、表演及傳播等層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好作品予以褒獎,對動機不純、思想低俗的作品進行批駁,及時有效地為網絡曲藝的健康發展貢獻了評論者的智慧。這體現出曲藝評論者對于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注,凸顯了網絡曲藝評論對于曲藝發展及網絡傳播的深度在場。
融媒體語境下,面對網絡曲藝的發展,網絡曲藝評論自然不能失語,然而環顧當下的網絡曲藝現狀,對于那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網絡曲藝評論還有所缺席。比如,網絡上依然有大量錯誤的曲藝知識、不堪入目的曲藝表演及在不正確的創新觀及價值觀下創作的作品。一些曲藝“兩新”本著增加流量和粉絲進而變現的目的,或將不同曲種的藝術特色進行肆意拼貼,如在某唱曲類曲種中隨意加入其他曲種所用的伴奏樂器,或丑化自我,不顧作品的藝術質量及由此產生的不良效果。同時,對于一些新的網絡曲藝現象或節目,如相聲演員、鼓曲演員通過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及直播進行節目創作、演出等,我們的專業評論尚未予以充分關注,更多只是以彈幕或跟帖的形式進行短評。然而這樣的評論往往因為數量眾多,不僅被節目發布者忽略,網友們也少有耐心去翻閱,因此也就抹煞評論應有的價值。
另外,網絡曲藝評論本身也良莠不齊、各有千秋。能夠直指問題根本,有深度和見地,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措施的評論少之又少,往往是“情緒化、商業化、碎片化、絕對化和缺乏人文情懷和思想深度等言論”[6]以及“標題黨”,在網絡中大行其道。語言暴力的問題時有發生,一些熱心觀眾和愛好者,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盲目地參與某些曲藝名家相關話題的討論,而這些討論因為缺少客觀和嚴謹而只能起到擾亂大眾視聽的負面作用。這些情況恰恰是網絡曲藝評論生態不健全及高質量評論人才缺乏的具體表現。《曲藝》雜志曾對如何加強網絡曲藝評論隊伍建設及網絡曲藝評論的作用進行闡述:“加大網上曲藝評論隊伍建設,廣泛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技術,線上線下相結合,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引導曲藝界熱點焦點問題的輿論走向,確保主流聲音通過主流渠道傳遞給主流人群,贏得廣大曲藝界和曲藝受眾的認同,打造良性互動的網絡文藝輿論生態。”[7]1盡管不同身份的評論者也積極地參與到網絡曲藝的評論當中,但是,相對于網絡曲藝發展對高質量評論的需求而言,我們的網絡曲藝評論亟待加強。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曲藝評論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也成了解決有價值的網絡曲藝評論缺乏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曲藝發展生態的必要之舉。
網絡曲藝評論的繁榮,需要從評論人才培養機制建設、評論人才專業素養提升及評論發表與傳播平臺拓展等多個層面著手。
完善、合理的機制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面對融媒體時代網絡曲藝發展的現狀,同樣需要通過一個較為合理的機制對評論人才進行培養。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政策扶持和引領。政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網絡曲藝評論人才專門的扶持和指導,如2021年五部委聯合發布的《意見》就是如此。各級政府部門可以針對各地網絡曲藝的現狀,出臺相關文件及措施,對評論人才培養予以財力和政策上的扶持。2.獎勵機制。針對線上和線下曲藝發展的熱點問題和現象,及時利用多個網絡平臺組織發布微評、快評,并對優秀文章予以獎勵。如“中國文藝評論”公眾號從2020年開始推出的文藝微評系列活動以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推優活動等,對激勵網絡曲藝評論人才的成長、網絡曲藝評論的繁榮均產生了積極意義。3.學校教育。藝術院校作為藝術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在曲藝評論人才培養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隨著曲藝學專業學科地位的提升,也應該將曲藝評論人才的培養作為重點,這將為網絡曲藝評論的繁榮及專業性提供保障。4.網絡曲藝評論人才專項培訓班。從社會思潮、意識形態、網絡文藝特征、新媒體技術應用、網絡傳播知識、研究方法及評論文章寫作等層面,通過培訓來提升評論人才尤其是曲藝評論“兩新”的綜合素養,使其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具備互聯網思維,提升“網感”,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立場,能夠進行以小見大的理性思考,敢于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弘揚真善美,維護良好的網絡曲藝生態環境。5.提升網絡“進場”能力。正如俞國娟所言:“網絡文藝評論應緊盯市場前沿,開發評論和市場結合的新模式,善于在海量的網絡文藝產品中,緊盯市場‘潛力股’。同時,也要打造網絡文藝評論的市場品牌,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建立獨具個性的市場品牌,通過指導創作、促進消費,贏得資本回報、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推動文藝評論走向繁榮,參與競爭,實現雙贏。這是不同于前人的職業標準,也是網絡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時代使命。”[8]從事網絡曲藝評論的評論者也需要具備網絡“進場”能力,以推動網絡曲藝評論的繁榮,充分發揮網絡曲藝評論的價值。
不可否認,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對于文藝作品、事件和現象等的評論都需要參照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和美學的標準以及學科話語體系等因素。從事網絡曲藝評論,專業和非專業評論者需要重視并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如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曲藝理論和曲藝史等知識的學習與融會貫通,并加強對政治、經濟、歷史、軍事、民俗等文化知識的積累,以提升自身對作品、事件和思潮的充分理解,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學術立場,方能撰寫出有理論高度、有思想深度的評論作品。
微博名為“老樹畫畫”的國畫博主劉樹勇說:“處在人人都可以發言的時代,有時候一些正面的聲音、理性的思考、嚴肅的書寫很容易被淹沒在漫天的錯誤里,經常會有沮喪感。網絡文藝評論者要堅持獨立的立場,這是底線,還要堅持自己的專業感。”[9]只有不斷提升評論者的專業素養,網絡曲藝評論的專業性才能有所保障。
因此,網絡曲藝評論者還需要加強對曲種藝術本體的學習、對線上線下曲藝表演的觀摩以及在大量感性經驗基礎上的專業曲藝研究。需要強調的是,專業的曲藝史論研究,能夠為網絡曲藝評論者提供歷史的視野與智慧,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能夠使他們準確把握融媒體中曲藝藝術的“常”與“變”及其本質。網絡曲藝評論人才應該是曲藝藝術的內行,應該懂曲藝,熟悉曲藝作品的創作及表演特征,有長期豐富的觀演經歷,以及具備對曲藝熱點事件的敏感性等,如此才能在面對演出和相關事件時,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對其中的優長和缺憾進行點評。如“第16屆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播”中長子鋼板書《一樁離婚案》,作品短小精煉,故事緊湊,男女主演的角色分配合理,唱腔設計上旋律優美動人,新型小樂隊的編制使伴奏音樂繁簡有度、層次分明,讓人對這一曲種刮目相看。如果評論者對其伴奏音樂形式和配置不熟悉,就不能對作品的音樂特色做出準確判斷。此外,對于網絡曲藝的創演,無論何種身份的評論者,都需要主動觀察,“從‘網生代’的情感體驗出發,熟悉其思考和表達方式”[8],才能做出有理有據的網絡曲藝評論。
曲藝愛好者或一般網友(社會各行業的從業者)發表于網絡上的評論往往呈現出“思維活躍,觀點鮮明”“不畏權威,敢于直言”“視域開闊,見解獨到”“評論及時,溝通互動”等碎片化、自由化的特點,甚至“因為粉絲式的介入視角,其評論往往能更微觀、更細節,或者說粉絲批評的粒感很細、很小但可能很深、很有愛”,[1]能夠體現出文藝評論的價值。但是總體來說,這類評論大多以主觀性、隨意性的只言片語或吐槽為主,缺乏系統性、理論性,較難形成有效的網絡意見,批評話語的力量也較弱。因此,需要學者及職業曲藝評論者的介入或引導,參與到非職業網絡曲藝評論者活躍的場域——論壇、彈幕及短視頻留言區的互動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引領作用,使粉絲或愛好者的網絡曲藝評論在專業性和系統性等層面能夠得到一定提升,也使廣大網友及時得到藝術及審美層面上的意見參考,形成自己的正確判斷。
在引導的同時,職業評論者也要向非職業評論者學習,使學者式的評論能夠在通俗性和生動性層面得到有益補充,正如夏烈所言:“將粉絲的感情熱愛和學者的方法視野結合起來,這會讓文藝評論的顆粒感更加體貼與精微,評論家可以在大格局和網絡性之間靈活切用、游刃有余”[1]。無疑,良性的互動才能助力評論人才之間的交流及人才自身的不斷成長,進而推動網絡曲藝評論的向好發展。
網絡曲藝評論的類型有批評、賞析等,多元化的文體是推動網絡曲藝評論的有力推手。然而,要更好地發揮評論的效用,不僅需要高質量的評論,更需要提升評論話語的曝光率和傳播度,這樣才能激發評論者的積極性。除了《中國藝術報》《文藝報》《中國文藝評論》《藝術評論》等紙質報刊對于網絡曲藝評論的刊發之外,網絡媒介的傳播渠道也需要進一步拓展。
“中國曲藝網”“中國文藝評論網”“中國評彈網”“福建南音網”等各大主流網站,各地曲協、各級文化部門、各曲藝院團官方網站的文藝評論頻道及微博、傳統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均是網絡曲藝評論發表的重要媒介,都有關于網絡曲藝作品、現象及思潮等評論文章的刊載。如針對2021年文娛界諸多藝人失德現象及其在網絡上的發酵,《曲藝》雜志、《中國藝術報》等均組織了相關欄目,對其進行評論,并通過網絡媒體發布,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效應,對于曲藝界及其從業者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而抖音、快手等新興短視頻平臺具有迅捷性、互動性等傳播特點,能將文、圖、視頻等手段有機融合,更貼近網民的語言和審美接受習慣,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各類評論者對網絡曲藝發展的關切和態度。如中國文聯開設的《小藝有話說》《時評》《關注》等新媒體評論欄目,也能夠成為網絡曲藝評論發布和傳播的平臺。
總之,推動新時代網絡曲藝的繁榮,需要各方力量加強和發揮融媒體在網絡曲藝評論推廣和宣傳方面的積極作用。
網絡曲藝評論是當下多元化曲藝評論生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繁榮的網絡曲藝評論環境,是網絡曲藝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網絡曲藝評論的繁榮,離不開評論人才的培養和傳播平臺的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10]198總書記的話,體現了他對網絡文藝評論工作的殷切期望,對評論工作如何更好開展及評論的功能等均有強調。對于融媒體時代網絡曲藝評論的發展而言,也具有啟發和指導性意義。我們討論網絡曲藝評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優勢,使曲藝評論與曲藝創演形成有效互動,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構建和諧的網絡文藝發展生態及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最終推動中國曲藝事業的繁榮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由此而言,吾輩任重而道遠,仍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