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宇,陳哲臻
(1.閩南科技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南安國光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充分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渠道,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效應”[1]。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在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中。因此,所有課程都是立德樹人的主要渠道,所有教師都要具有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師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能力等息息相關。
作為“海絲核心區”,泉州市將在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體制創新、人文交流等領域發揮引領、示范、聚集、輻射作用,重點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因此,泉州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傳播離不開高素質的跨文化人才。“一帶一路,語言鋪路”[2],要培養國際化人才,首先要將語言的通道打開。大學英語課程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課,也是涉及范圍較廣的一門語言文化類課程,如何實施和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因此,該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其成為具有正確文化價值觀的人才。在課程思政的視閾下,將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夢的相關內容貫穿于跨文化教學中,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對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與國際接軌步伐的日益加快,大學生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部分學生表現出對西方文化和文明的盲目崇拜。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認為的:我國語言教學忽視了外語教育中潛伏的語言、文化帝國主義等意識形態,隱藏其中的文化殖民,加劇了大學生對于多樣性文化的錯誤對待方式[3]。由此可見,學生的文化價值觀需要正確的引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結合當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實際,應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創新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跨文化教學體系改革,著力培養學生融通中外的表達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文化軟實力和國家的價值觀、道德準則、意識形態影響力、文化感召力等密切相關。“在全球化的態勢下,文化建設必須持開放的心態,通過平等的跨文化交際,建立各國文化共存共榮的多元文化新格局”[4]。為了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爭取主動權,我國需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要想達到文化強國的目的,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是其中的關鍵。由此可見,高校應該高度重視跨文化人才的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努力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跨文化人才培養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家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不適應的部分,主要是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動跨文化教學體系改革,構建跨文化教學設計和教育結合起來的跨學科研究。就泉州跨文化人才培養而言,其主要矛盾體現在語言方面。泉州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在區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泉州的地方文化包括民俗、方言、文物古跡等,而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傳統的跨文化人才培養策略往往重點關注學生的中英文表達能力,卻忽略了地方方言在區域文化中的橋梁作用。方言在教學中的失位導致文化交流缺乏重要紐帶,學生的知識面變窄,實踐能力變弱,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能很好地傳遞區域文化的內涵,從而影響學生的多維度發展。
“大學英語要處理好本民族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關系”[5],但是大多數外語教師缺乏實際的思政教育經驗,對學生的培養僅僅局限于理論上,很少把學生往思政教育的方向引導。導致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薄弱,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度不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6]。因此,人才培養中的思政引導關系到國家的總體安全,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意義重大。如何有效結合人才培養實際,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合于課堂中,使學生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成了高質量跨文化人才培養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在著力建設“一帶一路”的大環境下,泉州既是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又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門戶。隨著泉州自貿區建設的逐漸深入,對應用型跨文化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就給高校在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方面,提出了更高和更多的要求。為了推動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跨文化人才成為了泉州與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因此泉州地區高校亟須培養一批熟悉泉州傳統文化的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研究應著眼于泉州本土的文化價值觀,并把它融入高校大學英語的課程模式中,充分發揮本地區高校的辦學優勢,建設具有僑鄉特色的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部分外語教師缺乏實際的跨文化交際經驗,對學生的培養僅僅局限于語言知識點與理論上,很少把學生往應用型人才的方向培養。第二,教學效果缺乏實用性。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采用的是通識教育理念,以大學英語四六級為導向,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培養,導致學生在聽說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且對本地區傳統文化的積累不足。第三,教學手段缺乏多樣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成了各高校主要的教學手段,現如今線上教學已成為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有效平臺。因此,如何有效地結合線上與線下兩種教學模式,關系到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的效率。
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世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泉州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所以高校的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跨文化人才培養應以培養本地區所需的具有文化交流與明辨是非的能力為目的,探索如何將“大思政”戰略有效融入區域跨文化人才培養中,并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改革與深化校企合作來探索跨文化人才的培養路徑。
首先,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知識的傳導主要以講授方式為主。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和促進。由此可見,教師的思政意識對學生優秀價值觀的建立至關重要。各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各類思想政治培訓活動,有效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精神面貌,開展工作和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理論水平。同時,增強“四個意識”,努力提高自身敢于擔當的精神。堅定“四個自信”,在課堂上做好表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落實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和實際行動上,教師應關心學生,愛崗敬業,為教育事業服務。
其次,加強對高校外語教師的區域文化培訓。了解地區文化才能了解泉州,了解泉州才能為該地區培養合適的跨文化人才。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被列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航海傳統形成了泉州特有的多元文化。如果對泉州本地的風土人情都不熟悉必然不能做到有效溝通,交流磋商的質量就會降低,所以將“泉州文化概況”這樣的本土文化資源納入師資隊伍培訓當中十分重要。
再次,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加大泉州市內高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泉州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豐富多彩,經常舉辦各類大型國際賽事和博覽會,如“世中會”和“石博會”。但是各項活動的主辦方往往是臨時組建跨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導致人才隊伍體系不穩定,各個志愿者之間的素質參差不齊,協調與溝通工作較為困難。為了進一步擴大泉州文化影響,提升泉州城市知名度,可以由泉州外事辦牽頭,整合各高校優質師資,打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跨文化交際隊伍,成為泉州對外交流活動的生力軍。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更傾向于向學生介紹主要英語國家的概況,而這樣的一種課程模式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和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7]筆者認為將“大思政”戰略與跨文化人才培養有機融合的關鍵點在于,創新性地構建大學跨文化課程體系,讓學生能系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能將相關概念用英語進行表達,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以及文化輸出的目的。以閩南科技學院為例,該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為兩年,四個學期的學分分別為2、3、3、2。第一年的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可以在第二年的課程中增設傳統文化和跨文化類的選修課,讓具有一定語言基礎的學生進入更高階的英語學習階段。在提升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同時,應著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讓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為跨文化類課程,大學英語類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教師通過深入挖掘,可以在已有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讓學生著重對比學習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學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習俗等,挖掘其中蘊藏的中華傳統美德、民族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發展經驗,向學生展示一個立體而又全面的中國。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愛國懂法、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外語熟練、溝通能力強的跨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開拓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第二課堂”,構建學校全方位的思政環境。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文化思政類的英語文化節、辯論賽、演講比賽和手抄報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講座、交流會、口語角和主題班會等形式,全面而多層次地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自覺自愿參與其中。
在建立起具體的課程模式后,應該著眼于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課程培養學生跨文化雙語社交的能力。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構建真實的跨文化場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主題情景中進行交流,錄制視頻以便學生后期練習,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最后將該情景納入考試內容中,以檢驗學生的真實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方針,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實踐能力。通過課外實訓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鼓勵學生“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博覽會等志愿者服務。加強校企合作,把企業“引進來”,通過校企共建協議設立專項基金,利用假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實踐、實習,或者由企業相關人員到學校進行企業文化宣傳、實踐操作指導、職業規劃講座、個性化理論教學等。
“教育的基本功能表現在知識教育、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方面,無論多么強調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始終不可缺少”[8]。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將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夢的相關內容融匯于跨文化教學中,這是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其成為具有正確文化價值觀人才的必要條件。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應只關注語言和文化的教學,更應該培養學生用立體和全面的眼光看待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用外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泉州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海絲核心區”的優勢,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以“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從多維度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和榮譽意識,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