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瑩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輔導員和學生的關系是高校諸多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是其他一切關系的基礎,對和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新時代,教師需要改變“師道尊嚴”的教育觀,轉變教師權威者的角色,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和諧師生關系。
因此,輔導員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需要從自身利益入手,通過各項切實舉措,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是輔導員有效開展工作的基礎條件,對于推動和諧學校乃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關鍵意義。
信任是與人交流的基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人際交流、博弈理論、以及目標管理方面,都可以發現這一點。羅特在社會學著作中首先提出了人際信任,是指個人和對象在一系列的言語、眼神、書面和口頭表達中所產生的廣泛的預期。
但是,這個寬泛的期望常常不顧及自己的缺點,而是傾向于正面的期望[1]。中國社會學家鄭業夫認為,人際信任是一種信念,是一個人的行動與他的預期相符[2]。大學生和輔導員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二者的信任關系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脆弱性。當信任關系破裂時,一方必須承擔對方違約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其不能正常地進行學生工作[3]。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價值養成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覆蓋了思想理論教育、黨建工作、日常教育指導、教育就業指導、心理教育等工作領域,幾乎包括了大學生和輔導員的所有任務,在“大事小情”的需要中,把學生和輔導員的關系緊密地連接起來。
在具體的、瑣碎的管理工作中,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實踐一線學生工作的思想”,輔導員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受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4]。無論大一新生還是非新生,都會對輔導員逐漸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因為只有輔導員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會有病假、談心、檢查寢室、評優、主題班會等接觸交流,這些都會伴隨著學生的大學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信任關系,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節省學習時間,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反之,學生對輔導員的不了解或抵觸情緒會在班級中傳播,從而影響到其他同學對導師的信任。因此,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抗拒、接受、懷疑、理解或冷漠,都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綜合素質的形成與培養[5]。
很少有輔導員會認為自己可以輕松地處理好許多的工作,需要有其他的同事和同學幫忙,才能讓工作更高效。一旦輔導員與學生建立了人際信任關系,當學生需要做出可能冒風險的決策時,由于信任關系的保障,簡化了其中諸多麻煩。
也就是說,輔導員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去觀察和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降低他們之間的相互懷疑,讓他們不再把有敵對情緒擔心老師的檢查[6],不再因為雙方的猜忌導致某項活動或事務的擱置或采用不合理方式解決,進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這種人際互信的良好狀態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行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更多地投入更高層次、更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和實踐,使其樹立起更牢固的理想信仰和責任感。總之,對學生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節約了成本[7]。
構建高校輔導員核心素養體系,有利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落細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期間,要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再一次強調高校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它的效果是考察學校各項工作的基本尺度。
在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新時期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課題。而作為一線工作者的高校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主要的推動作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主體與實施主體,自然也就有新的任務。
輔導員要處理的人際關系十分廣泛,包括師生、同事、上下級、家校、校企、個人與班級等內外界關系,這給輔導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輔導員所面對的對象主要是學生,一位輔導員同時需要面對數以百計的學生及學生身后的家人,這就要求他要與許多錯綜復雜的關系打交道,無論是與學校內的領導、同事,還是學校外的學生家長展開交流互動,都需要輔導員具有很強的交際技巧,以應付各種情況。
大學生輔導員在高校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文件的出臺,對大學輔導員的工作任務有了更多的要求,要求全國各大高等院校都必須設置相應師生比的專職輔導員,建立從事對專門負責學生工作的專業隊伍。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既要履行好教師的職責,又要管理好學生,還需要經常與學工處、團委、后勤、教務處等單位交流。
另外,輔導員自我成長的“雙線晉升”“輔導員單獨序列晉升”是上述諸多方面的重要基礎,是對輔導員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最大的支持。然而,不同區域執行力度不同、執行政策不同等原因,使得輔導員的待遇和晉升政策實施大打折扣,打擊了他們對于學生工作的熱情和信心,導致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一些輔導員產生了工作上的疲憊感,在這種情況下,不免會出現“人浮于事”的工作態度,讓原本就脆弱的師生關系變得不穩定。
輔導員主要從事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這種“管理者”的內在特性難免會導致交流上的不對等地位,在學生評選、選拔學生時,都會站在更高層次的角度,獲得更大的權力。而輔導員自身年齡、閱歷、學歷等因素又比在校大學生具有優勢,這使得他們之間的人際互信更加不對等。
輔導員的工作性質涉及學生的實際工作,所以就算在輔導員的監督下,選擇合適的學生參與工作,也要在建立學生間的人際信任感中夾雜著“人情味”,否則這樣的人際信賴關系雖然形成和建立了,但在內部卻還沒有被鞏固,對外部學生來說,怎樣重新建立與其他同學的信賴關系,就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
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關系到學生工作成效,通過校內外培訓可以提高輔導員解決學生現實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保證了各項崗位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新上崗的輔導員在參加各種校內外崗前培訓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另一方面,學校結合輔導員工作內容,在校內開展輔導員政治理論素養提升、輔導員專業化培養與職業化建設、輔導員工作實務與技能、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素質拓展的專題性訓練,有效提升了訓練質量。
校外交流培訓對提高輔導員素質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高校要盡量給輔導員創造學習深造的機會,并加強對培訓交流工作的統一部署與指導,通過報送培訓心得,舉辦培訓交流會,做好培訓質量及培訓效果的督導工作。
選聘輔導員在校外進行學工相關專題培訓、選聘優秀輔導員攻讀博士學位和掛職鍛煉,并赴其他院校學習和考察等,有助于輔導員在其他院校學習、積累學生管理經驗和拓寬工作思路。
1.政策層面
一是應落實輔導員條件保障相關政策,理清輔導員的權利和義務,保證輔導員晉升渠道暢通,確保輔導員無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確保其工作穩定、高效地進行。
二是要進行有目標的就業技能訓練和心理素質的專業化延伸,使每個輔導員都能意識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優勢和不足,不“一刀切”地對待問題,而是要以一種專業的態度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提高自己的工作信心,從而克服自己的工作壓力。
三是在社會上大力宣揚輔導員在工作中的光榮業績,對于學生工作具有突出貢獻和辛勤耕耘的輔導員做出表彰和獎勵,增強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和職業榮譽感。
2.輔導員自身層面
在處理學校的特殊問題時,輔導員需要始終冷靜,不能被“小道消息”沖昏頭腦,不能因為瑣碎的事情而失去動力。輔導員要對學生工作特點進行再認識,找到最好的工作方式與規則,對學生工作進行歸納,并使學生發揮“最優配置”作用,使學生工作順利、高效地完成。輔導員的工作更多地面向學生,要懂得如何正確地思考,把握好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把工作做得更有條理,能有效地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減少工作疲勞,為培養和學生之間的互信打下良好的基礎。
3.弱化師生不對稱性人際交往,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
在人際信任關系中,一方愿意將自身暴露在可能受到傷害的情境下,而與另一方進行社會交往,這被稱作人際信任中的情感信任;在一方經過理性考察后而產生的信任叫認知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是兩種不同的互信形式。輔導員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積極認識和糾正這種非對稱性。
一是在與學生交往時,應拋棄單純的說教或指令式的教學方法,正確掌握日常技巧交際與頻率,以感情信賴的形式構建起互信關系,并逐漸向認識信任轉變。
二是要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性,把握學生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樹立“管理學生是過程、服務學生是結果、學生自我管理是目的”的工作理念,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學生之間的關系,把自身人格和能力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互信。
三是加強輔導員的整體素養和自我修養,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建立良好的師生交往和相互信賴的人文。身為一名輔導員,其做事風格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當學生工作被輔導員認同時,學生就會與輔導員進行溝通,從而對其學習產生很大的幫助。
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向,是建設和諧安全校園的重要內容。和諧、安定的大學校園,離不開師生、學生之間和諧的人際交往,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良好的交流,教師要正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做學生的好伙伴,與學生進行交流,這在和諧平安的校園建設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還要注意培養大學生學習上積極上進的精神,使其養成勤奮好學,樂于探索的良好習慣,樹立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意識,發揚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做到不攀比、不驕不躁、謙虛謹慎、遵紀守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此外,輔導員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技能,可以正確地協調學校管理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積極貫徹“一線規則”,為學院領導、管理、思政、服務等“鋪路搭橋”。同時,輔導員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技能,可以使其主動地深入學生所在的班級,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情況,解決學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就業等實際問題,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學生心中。
輔導員與學生家長的良好溝通,是進一步完善和鞏固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家長溝通順暢,可以減少學生突發事件的可能性。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面對重大決策和特殊事件,學校與家長能更好地形成共識,共同化解危機,確保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順利進行。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做到全面育人,在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主人翁責任感的同時,還要注重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在加強學生的政治覺悟和綜合素養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輔導員具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便于多形式、多途徑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指導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且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節點產生指導作用,這種影響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全面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關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