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翟慧穎,武照云
(1.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交通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2.河南工業大學教務處,河南鄭州 450007)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等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1],文件要求高校開啟“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新型教學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其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方向。因此,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工科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第一,工科課程知識基于自然認知,具有客觀性、實踐性;諸多的客觀性讓很多教師覺得思政融入太難,思政元素零散,植入痕跡明顯,“兩張皮”現象突出[2-3]。
第二,目前針對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較多,但根據學科特點,體系化進行思政建設路徑設計的較少[1]。
第三,目前國內高校開展了大量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課程思政建設非常少。
第四,工科課程教師教學時尤其重視技術技能的培養,造成了工科學生掌握技術多,社會情懷少,“工科男”形象突出,需要提升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4]。
第五,課程思政缺乏全方位、系統有效的考核評價與反饋促進機制,導致課程思政育人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第一,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在職業行為中運用倫理道德原則衡量工程技術與活動的可行性,完善價值判斷,形成道德上的善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和“友善”[5-6]。
第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和“敬業”。
第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自覺行動。
總結工科課程特點:工科專業多、課程廣,運用馬克思主義現象與本質哲學關系的觀點,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工科專業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得出,科技活動人文后果是課程思政生成基礎;科學思維啟發是課程思政著力關鍵;專業倫理滲透是課程思政價值依托;為民服務是課程思政落腳歸宿[4]。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導向下,提煉專業課程中思政教育隱性與顯性資源,使之體系化、系統化;以此為基礎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案,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克服“兩張皮”現象,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建立課程思政評價與反饋機制:課程思政評價設計“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基于OBE 理念,梳理課程思政目標,建立覆蓋全員全過程的多主體多維評價方法;利用模糊層次分析法(fuzzy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FAHP)分析多主體多維評價數據,計算目標達成度,發現教學短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從而建立專業課程思政不斷優化改進的良性機制。
結合工科課程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相關思政元素。
愛國——發揮學科史、人物史等豐厚的教育資源,融入行業科學家、企業家偉大事跡和大型企業發展之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例如,在“汽車電器與電路“課程中,汽車作為走進千家萬戶的交通工具,產業的發展見證了國家科技的進步。汽車電器的豐富多樣性、自主汽車品牌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的成就、福耀玻璃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玻璃廠等案例,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敬業——在應用工科知識選擇工具、制定方案、解決問題、實踐操作等教學中,培育學生愛崗敬業、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例如,汽車性能好壞直接關乎交通安全,在保險絲的更換、蓄電池的拆裝、電路故障診斷方案的制訂、工具的選擇等教學中培育學生敬業意識。此外,展示教師科研成果,激勵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誠信——以行業典型誠信案例、優秀畢業生成長故事、學術誠信等為載體,結合學生互評、評教活動,教導學生做人誠信、實事求是。如以典型的汽車召回事件(電子電器等)為載體,在講解不召回可能后果等知識同時,強調“誠信”是做人做事的首要準則,誠信可取得更多的諒解、寬容,甚至是贊同。
友善——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通過分組技能訓練、分組合作演示等教學環節訓練學生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對同學友愛:小組學習中同學們互助學習;對客戶友愛:制訂汽車電路檢修方案時兼顧效率和質量,選擇合適工具和制訂合理檢修流程為客戶節約時間和成本;對社會友愛:汽車燈光的正確使用,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思政元素植入痕跡明顯,會達不到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因此,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思想和價值引領,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融入的根本原則是在講解專業知識的時候“水到渠成”地融入思政元素,專業知識是“渠”,思政元素是“水”,教師要做的不是為引水而特意挖渠,而是根據課程知識點、已知的“渠”來引水,所以思政元素一定是和某個專業知識有關聯度。例如,在講解汽車電動車窗玻璃上的參數指標時,很自然要講解生產廠家標識,通過多幅圖片,學生會自主發現汽車(無論合資還是國產)上的玻璃很多是福耀公司生產的,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進而簡單介紹福耀玻璃海外投資、銷量全球第一等業績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介紹福耀創始人的艱辛創業之路,激勵同學們愛國就是從當下做起。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了知名企業的發展史,會很自然地產生情感共鳴,入腦入心,達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效果。同時,在融入思政元素時,要重視學生的獲得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緊隨時代變化,達到常說常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效果。
表1為“汽車電器與電路”課程中部分教學內容與思政映射表。

表1 教學內容與思政映射表(部分)
構建課程思政評價與反饋機制是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課程思政育人成效體現在學生的行動中,學生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課程思政評價設計必須“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基于OBE理念,梳理課程思政目標,建立覆蓋全員全過程的多主體多維評價方法。因此,從教學過程、學習效果等方面制定多主體(學生、教師和管理方)多元思政評價標準,綜合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等方式,建立評價反饋機制,提升育人效果[7]。
在評價主體上,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因此,學生是評價最重要的主體,學生主要針對課程思政課堂進行教學評價,可以是單次課堂,也可以是多次課堂的綜合評價,評價可以從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是否符合學情,思政元素融入是否恰當,課程思政資源是否充足精美,教師素養能否滿足教學要求,課程思政課程課堂組織與教學模式是否能做到以情動人、以境化人,課程思政內容是否能啟迪學生思考等方面開展。此外,學生可以對自我的思想政治素養發展進行自我評價,便于教師多渠道掌握思政育人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診斷性評價(如紙筆測試、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等方法)和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情況進行評價。過程性評價代表性方法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檔案袋評價法,與課程思政有關的,如上課抬頭率、回答問題踴躍度、作業認真程度、參軍、志愿服務、入黨等,都可納入檔案袋。
學校管理方可以通過教學督導進課堂、課程思政教研活動開展情況、課程思政及資源庫建設、課程思政教研論文、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評價。
鑒于評價主體評價的主觀性,利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對課程思政多維評價數據進行分析并挖掘出更多的隱性數據與關聯性,從而全方位、系統性、客觀地得出評價結果,計算目標達成度,發現教學短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從而建立專業課程思政不斷優化改進的良性機制。
本文通過分析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和課程特點,提出了在工科專業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基于OBE理念,將思政教學目標納入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改革,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青年人應有的使命、擔當融入教學中,提高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本文對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