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璇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98)
漢字教學效果評估一般可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漢字測試,一種是其他方式的評估,如調查問卷等。
漢字測試的目的是了解學習者的漢字習得成就。作為國內的語言文字規范,由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的《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2016)適用于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和高等學校對學生漢字應用水平的考核。該測試采用閉卷筆答方式,由字音選擇判斷、字形選擇判斷、綜合選字填空和漢字書寫填空四個部分共120道試題構成,測試的具體內容是《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字表》中全部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及用法。但《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規定,其適用范圍為:“各級政府部門、新聞出版單位、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其他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等錄用人員和核定在職人員資格,以及各級各類學校考核學生漢字應用水平。”可見,其主要還是一套針對母語者的語言文字規范,并不是針對非母語者的專門性測試。
調查問卷是對教學效果的間接性評估,漢字教學效果評估問卷有許多途徑,如教師自評、學生對教師進行評估等,每種評估途徑都是組成漢字教學效果評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實際的操作中也具有很強的可行性。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我們要通過問卷評估,發現“課程設計是否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使用的教材是否適合這門課程,學時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教學環節中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問題等”,并以此“改進”漢字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漢字教學質量。
從漢字教學效果評估來看,目前,國內外鮮有針對非母語者的漢字測試規范及大綱,對非母語者的漢字教學效果調查也不是很全面,美國的漢字教學亦是如此。
為能深入了解美國大學生的漢字教學效果,筆者對美國M大學初級班的3名漢語教師和46名學生進行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同時,對46名學生進行漢字習得成就測試。
學生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調查學生使用教材《中文聽書讀寫》學習漢字的滿意度。第二部分是漢字學習情況的調查,涉及對漢字學習的感受和漢字學習的策略。第三部分是對漢字教學的看法,包括對授課教師的滿意度,以及對整體教學的看法。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6份,回收率為100%。
教師問卷也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調查教師對《中文聽書讀寫》教材的滿意度,問卷形式大體上和學生問卷類似。第二部分教師對自身漢字教學的看法。第三部分漢字教學的策略及方法。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份,回收率為100%。
除滿意度問卷,在漢語教師的協助下,筆者在學期末對初級班學生的漢字習得成就進行測試,實際收到測試答卷共46份。測試內容為本學期所學的所有漢字知識,題型包含五部分:根據部件選取對應的意義、根據漢字選取對應的意義、根據部件提示組合漢字、根據拼音寫漢字、根據提示完成句子。筆者在設計測試卷時,主要遵循以下幾點:首先,充分保證所有被測漢字在學生的學習范圍之內,沒有超綱部分;其次,筆者選字時,將測試內容盡量覆蓋所學的每個字。對于單字的考查,又覆蓋音、形、義三方面的掌握,并設置“單獨考查漢字”“在詞中識字”“在句中識字”的考查環節。這樣設置的目的主要是保證測試的信度和效度,以便了解學生真實可靠的漢字習得水平。
通過學生問卷的收集,筆者發現:①學生對教材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該教材將拼音與漢字編排在一起的方式,但教材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漢字學習需求,主要表現為:漢字學習模塊較單一,缺少字詞分類表。②大部分學生認為漢字難學,尤其是字形學習的難度最大,學生的漢字學習時間差異大,部分學生的漢字學習時間過少,不少學生認為使用信息時代的各種資源學習漢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③學生對漢字學習和對教師漢字教學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個別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效果不好,多數學生希望能增加漢字教學時間和漢字輔導時間。
綜合教師問卷的結果,筆者也有以下發現:①教師對教材的滿意度較高,大多贊同“把拼音和漢字編排在一起”。教師認為該教材對漢字學習模塊的設置還有待完善:增加漢字的比重,設置更多的漢字課后習題。②教師認為漢字教學很重要,但不是所有老師都認為應該開設漢字課,教師對教學滿意度總體較高,對學生的漢字學習總體效果評價也較高。③教師對漢字教學的重視程度較高,會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針對學生喜好進行漢字教學,教師也提出漢字教學方面的意見,如學生的漢字學習效果“兩極分化”現象嚴重,筆畫的教學是難點,學生的漢字練習時間不足,可以考慮增加課后漢字輔導的時間。
由表1、表2可以看到:全班平均成績是59.41分,及格人數25人,不及格人數21人,成績分布差異較大。所有被試“Part 1”“Part 2”“Part 3”“Part 4”“Part 5”這五部分成績的均值百分比分別是87.06、81.30、71.74、44.60、41.34。單因素組內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所有被試五部分的成績有非常顯著的差異(F= 50.695,p =0.000 < 0.01)。

表1 所有被試總成績平均分及及格情況(60 分及格)

表2 試題“五部分”平均正確率測試結果
再對比“五部分”正確率的均值圖(圖1)。這五部分作答正確率的均值可以分為三組:低值組(“Part4”“Part5”)、中值組(“Part3”)和高值組(“Part1”“Part2”)(分組理由是:part1、part2正確率相近,Part4、Part5正確率相近,part3居于之間)。低值組兩個部分作答正確率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其沒有顯著差異(p=0.149 > 0.05)。高值組兩個部分作答正確率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其也沒有顯著差異(p=0.149 > 0.05)。總體來說,所有被試這五部分的作答正確率可以分為由低及高的三組。由以上測試結果可以看出,班級的及格率不高。全班最高分84分,最低分20分,學生的漢字學習效果確實“兩極分化”嚴重。而且可以看出,在五部分試題中,學生們得分的高值組是關于部件或漢字與意義的匹配,Part1的全班成績均值甚至達到了87.06。學生在漢字的書寫上表現出較大的弱勢,尤其是在語境中通過意義匹配書寫漢字,對很多學生來說難度都很大,Part5成績均值僅為41.34。這說明與漢語聽說能力相比,初級班的漢字學習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圖1 “五部分”正確率均值圖/%
綜合評估結果,我們可以看到:M大學漢字教學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漢字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針對問卷和習得測試成就結果,以下問題值得探討。
學生和教師對教材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可“把拼音與漢字編排在一起”的方式。筆者認為:歐美國家的學生初次接觸表意體系的文字,一時難以適應 “形”和“音”的直接聯系,拼音就成建立聯系的輔助工具。雖然“分開編排拼音與漢字”或“只在漢字上方標注調號”更有利于擺脫學生對拼音的過度依賴,但對漢字初學者來說,只要使用得當,“把拼音與漢字編排在一起”不失為入門學漢字的好方法。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有豐富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更利于學習漢字,如能將所學的漢字依照結構規律或部件偏旁等分類,不僅能提高識記效率,也利于培養學生的漢字構型意識。教師認為教材應增加漢字教學的比重,在書本課后習題中設置更多漢字習題,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材如能加入更多漢字教學內容,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備課量。
在漢字教學效果的評估中,我們發現: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漢字教學滿意度較高,但少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滿意度和對學生的漢字學習效果滿意度總體較高,但漢字習得成就測試結果表明,學生的漢字習得效果并不理想,這些都集中反映了“教”與“學”之間的問題。如果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反思,我們應該思考:漢字教學方式和方法是不是適合學生、漢字教學是不是不夠高效?如果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反思,我們應該思考: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否充裕?是否缺乏必要的輔助性學習支持?
有教師提出學生漢字學習的“兩極分化”現象。在問卷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學習漢字的時間差異較大,部分學生的漢字學習時間過少。而且,這種現象在漢字習得成就測試中也得到了明顯體現,全班不及格人數和及格人數相當,成績分布差異很大,這說明不少學生急需更多的漢字方面的針對性輔導。由此看來,考慮適當增加漢字輔導時間和漢字教學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學生幾乎都認為漢字難學,并且認為筆畫等關于漢字字形的學習是難點,教師也認為筆畫的教學是教學的難點,這說明筆畫的教學應該成為漢字教學的重點。就學生來看,學生大都認為多寫多練是學習漢字的重要途徑,對漢字學習投入越大,漢字學習效果就越好。就教師來看,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并針對學生喜好進行漢字教學。正如漢字習得成就測試結果一樣,教師經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漢字教學方法教授常用部件或漢字的意義,學生在這一部分的得分普遍較高。這就說明漢語教師在使用漢字教學方法時,要因地制宜進行教學,注重漢字教學效果。正如學生的教學建議需求所提,機械訓練的漢字課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盡可能地變換教學方法,讓漢字教學生動有趣。另外,學生和教師均提及可以利用信息時代的各種資源。信息時代的高科技資源自然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樂趣,對教學外的學生自學來說,也能為學生學習漢字提供必要的幫助。可見,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漢字教學,也將會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