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牛恩坤
你對終端門店(小B)是什么印象?估計是:既可愛又可恨,素質不高,卻是個打不死的“小強”。
你應該也聽過很多搞定小B的課程,學過很多關于私域流量的理論。比如教你要給線下小B“洗腦”,到頭來,你那“三腳貓”的功夫,被閱歷豐富的小B 老板逐一識破;比如教你要投入感情、以情動人,結果小B 老板先給你談利益,大有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氣勢;比如教你要搞定小B 的客戶,倒逼他不得不和你合作,結果出力不討好,不但沒有成功倒逼,還被小B 倒打一耙,結局相當尷尬。
你一定有這樣的體會:與小B 合作,不但是一種時代技能,也需要一套深厚功力。學習了大量有關小B的課程,不但沒有提高能力,反而更加黔驢技窮。
本文提供另外一個視角來高度結構化看小B,也就是基于小B、高于小B、又能與小B 一體化的方法論。
判斷小B 的價值有三個指標:KOC(關鍵意見消費者)數量、KOL(關鍵意見領袖)質量、對大C(重度消費者)和普C(普通消費者)的影響力組合。
超核小B(超級小B 和核心小B)的價值不是直連多少普C,而是有多少KOC,因為KOC 能情感連接普C,也能實現轉介紹。同時,要能連接幾個頭部KOL 或者多個局部KOL 和行業KOL。這些KOL、KOC、大C 形成一個個小圈子。
從品牌商角度來看,只有形成KOL、KOC、大C 和普C 的多級用戶結構,才能在一個市場形成絕對優勢。因為多級結構才有網絡密度、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
每個小B 背后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小B 的小圈子是分布式的,單個小B 商業價值低,只有把一定數量的小B 串聯起來,才能產生推廣價值。小B 只是連接橋梁,是價值傳遞者,不是價值創造者。只有品牌商與小B 共享小圈子資源,才能產生超價值,單靠小B 個體力量,無法對小B 的小圈子資源施加影響。

從社會視角來看,因為某些需求構成的小眾人群的小網絡既是大網絡的組成部分,又是大網絡的基石。與大網絡相比,小網絡的價值更多取決于另一個因素——密度。
通常一個網絡的密度越高,其網絡效應就越強。在一個小眾人群中,我們不可能迅速增加人(節點)之間的連接,但可以通過提高密度來解決規模的問題。因此,相比大眾人群以規模為衡量標準,我們可以以用戶密度來衡量小眾人群。一群人之間的相互連接越多,用戶密度越大,這群人的價值就越大;相反,如果連接越少,用戶密度越低,這群人的價值就越低。
網絡密度是指一些交叉的關系相互強化、約束或轉化,由諸多節點之間那些動態的、有意義的、連續協商的互動構成。互聯網打開了小B 的想象空間和探索空間,不僅能夠保持并加強現有關系,也有助于結成新的橋梁(混圈)。人們在網絡上花費時間但并沒有減少線下接觸時間,只是對可能花在不那么重要的活動上的時間進行了重新安排。
從原來單一的以線下為主的關系構建升級為線下關系、社群交互和線上聯系相結合的多維模式,關系密度進一步增加。經歷過移動互聯融合之后,小B 已經超越了原來的概念,關系打破了地域范疇,個體擁有多個圈子,同時也是圈層參與者,嵌入社會網絡中,形成復合的社交結構。
小B 的圈層特征是:以店老板個人為中心的社會網絡,主要由強連帶關系包括親朋及熟人組成,保持著差序格局的結構,有親信這樣的內核,也有以熟人為主的外圍,人情往來使外圍保持著較高的彈性,使圈子保持開放且有部分的交換,邊界比較模糊,圈子可大可小,關系可進可退,可承擔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傳播過程。
線下門店因為有社交關系背書,靠人情建立認知。信息級聯(行為經濟學和網絡理論中描述的一種現象,指許多人以連續的方式做出相同的決定)一旦形成規模,擴散速度就會很快,擴散范圍就會極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信息級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
互聯網雖改變了小B 關系的來源,擴大了關系的范圍以及地域界限,也會增加弱連帶以及間接連帶的數量,但不會改變差序格局關系網、圈子文化和社交規則。
小B 的圈子是店老板個人建立的,一般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小團體,帶動周邊的人際關系鏈,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由于圈內成員不僅有緊密關系,還有共同的利益,他們對忠義和友誼的延續不僅為了自身長遠利益考慮,還涉及小團體的整體利益。圈內人往往抱團作戰、互助共贏,協力從圈外爭奪資源,然后分享資源。超核小B 往往由幾個核心人物共同建立。
用戶結構與社交系統融合,讓關系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緩慢的漸變,也不是無跡可尋的突變,而是在漸變中產生突變,是在圈層結構與行動的共同演化下發生的。當結構演化到臨界點,就引爆了,也就是找到了一個交互的閾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參加集體行動的閾值,也就是看到多少人加入了,他受到鼓舞也會加入,這就是格蘭諾維特提出的閾值模型。
閾值的分布與社會網絡結構決定了其具備示范特征,大量的人加入并參與傳播,就引發更多的人參與,就會爆發出圈,直至多圈交叉覆蓋。
小B 本來是一個穩定的渠道結構,忽然有了運營用戶的行動,結構迅速重組,行為開始改變,系統馬上進入另一個狀態。小B 原來只是從商業的角度與用戶打交道,通過運營用戶,也有了社會網絡的視角,就會用多元化、個性化、連接化的行動來改變自身。這種變化是由結構與行動共同演化決定的,其中用戶結構是核心動力。多方互相構建共同演變的機制,找到了解決圈層和渠道打通的新范式。
社會網絡結構中的小B,在各種信息高度不確定、隱隱浮現機會卻不能描繪具體輪廓的狀況下,需要靈活運用布局思維,基于大勢研判,對圈層和渠道進行合理布局,同時根據反饋,調整各類關系結構,讓機會與預先布局匹配。這跟運動戰非常類似,都是在不斷交互的過程中捕捉機會。
社交網絡改變了品牌商和渠道之間的關系,把交易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強連帶是個人的邊界,弱連帶是圈層的天花板。強連帶是近鄰,弱連帶是遠親,近鄰和遠親一體化。
一個行業越是網絡化,其競爭結構就越趨于集中到少數大型公司身上,市場會變得更加壟斷,你會在越來越多的市場和細分市場中,發現獨一無二的具有統治力的本土網紅。
當前的超核小B 不但在渠道功能上進行了升級,還具備口碑和傳播作用,實現了圈層渠道化和渠道傳播化。
超核小B 的時代價值就在于通過圈層和社會網絡連接在一起。它們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是一個高速運轉的反饋環。這個反饋環運轉的結果就是連接效應。就是說,當一個新的節點加入之后,系統中原來連接數量更多的超核小B 更有可能得到新的連接。
為什么KOC 不能取代超核小B?因為超核小B 賣品類。正因為賣品類,他們處于內行的關鍵位置,獲取的競品信息和用戶信息要遠遠高于KOC。還有一點就是,超核小B 的身份是主業,KOC 是副業。超核小B 可以持續與用戶連接、交互和服務,KOC 難以做到,如果超核小B 與KOC 協作,可以起到1+1>2 的效果。
傳統企業不能只盯著頭部網紅,而是應該采用螞蟻雄兵的策略,發掘一定量級的KOC 和KOL,進行分布式、嵌入式品牌推廣,這樣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