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清 馬蕊 郭曉培
(1.湖南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2.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3.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北京 100084)
近年來,隨著《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體育強國建設綱要》[3]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備受國家及全社會的關注。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應是國家健康促進計劃的重點人群,提高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僅是新時代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的重點內容,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石。武陵山區跨省交界地區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是該地區的主要世居民族[4]。為全面了解武陵山區4 個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特征及存在問題,于2019 年9-11 月對該地區的湘西州苗族、土家族聚居區、懷化通道侗族聚居區、張家界桑植白族聚居區的初中生體質健康數據進行測試與分析,以期為制定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精準化體質健康促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以武陵山區(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少數民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3577名初中生體質健康狀況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抽樣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分別從湘西州苗族、土家族聚居區的鳳凰縣和古丈縣,懷化侗族聚居區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和張家界白族聚居區的桑植縣隨機抽取2 所初中作為樣本校,排除患有身體殘缺、心理疾病、智力缺陷的學生外,共計調查3577 名初中生,其中苗族學生1057名,土家族學生918 名,侗族學生950 名,白族學生652名。
1.2.2 調查方法 嚴格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版)》(下稱《標準》[5])要求進行現場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身高、體重及其衍生指標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身體機能測試指標:肺活量;速度素質測試指標:50 米跑;耐力素質測試指標:1000 米跑(男生)、800 米跑(女生);柔韌素質測試指標:坐位體前屈;下肢爆發力測試指標:立定跳遠;力量素質測試指標:引體向上(男生)、一分鐘仰臥起坐(女生)。
1.2.3 評價標準 根據《標準》,身體機能指標和身體素質指標按照學生年齡、測試項目成績及其相應得分進行優秀(≥90.0 分)、良好(80.0-89.9 分)、及格(60.0-79.9分)、不及格(≤59.9 分)四個等級評價,身體形態指標則以BMI 為依據根據學生年齡劃分為低體重、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四個類別進行評定。
1.2.4 統計分析 使用Excel2013 對學生體質測試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和換算;使用SPSS22.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間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分析。取α=0.05 為檢驗標準。
2.1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形態特征分析
由表1 可知,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正常體重學生比例為70.48%,低體重學生比例為4.17%,超重學生比例為16%,肥胖學生比例為9.37%。從各民族情況看,侗族正常體重學生比例最高(72.53%),苗族低體重學生比例最高(7.29%),白族超重學生比例最高(18.41%),土家族肥胖學生比例最高(11.89%)。從性別分布情況可知女生正常體重和低體重比例高于男生,而超重與肥胖比例則為男生高于女生,身體形態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征,性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BMI 測試結果
2.2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機能特征分析
由表2 可知,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肺活量優秀率為17.56%,良好率為27.17%,及格率為53.76%,不及格率為1.51%。4 個少數民族中白族學生的優秀率最高,但及格率不及其他民族,侗族學生的良好率最高,同時不及格率也最低;苗族學生的及格率最高,土家族學生的不及格率高于其他民族。男、女生優秀率和及格率相差不大,但女生的良好率高于男生,且不及格率低于男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3.60,P<0.01)。

表2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肺活量測試結果
2.3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素質特征分析
由表3 和表4 可知,從各測試項目的評價等級情況看,男生優秀率最高的是1000 米跑,良好率最高的是坐位體前屈,50 米跑的及格率最高,引體向上的不及格率最高;女生優秀率最高的是立定跳遠,良好率最高的是坐位體前屈;及格率最高的是一分鐘仰臥起坐,不及格率最高的是50 米跑。根據各測試項目的優秀率情況,男生1000 米跑的占比最高,女生立定跳遠的占比最高,而從不及格率看,男生引體向上的比例最高,女生50 米跑占比最高。由此可知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存在明顯的弱勢素質,男生的耐力素質發展最好,而力量素質發展欠佳;女生下肢爆發力發展好,而速度素質較差。

表3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男生5 項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

表4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女生5 項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
身體形態指標利用身高與體重測試相配合,評價生長發育水平及營養狀況,其中身高反映人體骨骼縱向生長水平,體重反映人體發育程度和營養狀況[6]。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是否健康和肥胖程度的重要標準。測試結果顯示,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BMI正常比例高達70.48%,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水平較好,主要原因可能得益于國家營養干預計劃的實施改善了該地區學生以酸辣為主、優質蛋白攝入較少的膳食結構,同時隨著陽光體育活動、大課間活動和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等校園體育政策方針的推進和落實,促進了學生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朝著均衡方向發展。但同時也不可忽視的是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超重、肥胖人數較多,超重率為15.99%,肥胖率達9.37%均超過全國青少年平均水平(超重率12.2%,肥胖率7.1%)[7]。青少年肥胖受遺傳因素影響外,與當代學生個體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8],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中學生對高油高糖高脂類食品、煙酒、飲料的可獲得性;“電子屏幕化時代”的到來,靜態生活時間及屏前行為的常態化已是中學生假期和課余生活的主導模式,擠壓了體育鍛煉時間,除在學校參加集體的體育活動外,很少自主進行其他體育活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超重、肥胖現象比女生更普遍,與國內以往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是男女生青春期性格、飲食習慣和形體認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結果[9-10]。
肺活量反映人體肺的容積和擴張能力,它與人體生理功能的多項指標有高度相關性,可反映人體的心肺功能和身體機能水平[11],是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維度[12]。測試結果顯示,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肺活量不及格人數較少,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較好。有研究表明肺活量水平與體力活動高度相關,是個體體力活動水平的客觀反映[13-14],因此,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機能水平較好反映了該地區初中生體力活動水平較高,這既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引導也與該地區開發的校園體育新模式緊密相關。一方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政策方針,形成了至上而下的各級主管部門積極落實和推動的聯動機制,測試點校所在的地區更是將學生體質健康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督導、考核評價體系,使學生體力活動水平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區因地制宜的創新了校園體育活動模式,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土家族擺手舞、苗族鼓舞、花鼓舞、花鼓操等融入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將現代體育項目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相結合,豐富了校園體育內容體系,提高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身體機能水平的發展。從測試結果還發現女生肺活量水平好于男生,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相關研究發現,與正常體重和低體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的心肺功能水平更差[15-16]。因此,武陵山地區肺活量水平男、女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超重、肥胖比例高于女生所導致的。針對這一問題,有效控制該地區初中生超重和肥胖率是提高其身體機能水平的重要手段。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體現在力量、耐力、速度、柔韌等方面[17-18]。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武陵山區少數民族中學生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均存在明顯的短板素質,男生引體向上不及格率遠遠高于其他項目,上肢力量較弱,女生50 米跑的不及格率高,速度素質較差。出現此類問題,首先是由于武陵山區缺乏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的動態監測系統平臺,無法精準把握該地區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體質健康的動態追蹤和實時化、精準化的干預措施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其次是因為在考分至上的大環境下,“重文輕體”的傳統教育管理理念盛行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依然普遍存在,難以保證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再次,學校對學生安全的高度關注,唯恐學生發生任何意外傷害,“溫柔化”的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使得現代學生體育鍛煉質量和效益不高,是學生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最后,個體自身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家長對體育鍛煉的支持、生活方式的選擇等家庭體育鍛煉支持性環境也是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初中生身體素質發展不均衡以及男生超重與肥胖突出等問題,學校體育應以“健康第一”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教育、指導和反饋功能,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對策”相匹配的精準化體質健康促進及干預機制,促進民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