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媛 徐益雄
(1.武漢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2.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互聯網技術發展開拓了學生學習資源途徑,拓寬了學生學習方法途徑,擴大了學生學習環境途徑。目前,運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相對較少。因此在互聯互通的時代,可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進行教學,能有效運用更多的時間,注重教學模式的新穎、學生學習方法的創新、實踐能力等的培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1]。(補充OBE 理念的介紹)
體操課程是體育院校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在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學生在學習體操內容時,未深入了解其教學內容。由于多數高校教學體制不夠完善,依舊存在著課程學習內容不夠豐富、課時少等相關問題。高校中開設的體操課程一般是根據大綱要求來指定教學計劃,按照傳統型教學方式,把教師當做教學的重點,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效果也偏重于學會技術動作或要領。而如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個人以及社會的需要,由于缺乏各種教學模式創新,學生在課堂對傳統模式的教學吸引有所下降。由此可見,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以南昌師范學院2020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班學生為實驗對象,將整個班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25 人,對照組24 人,共49 人。探究混合式教學在體操課程中對其專項體能、技能、理論及綜合教學能力的影響。
1.2.1 專家訪談法
對江西省高校體操教學的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教師等以面談方式就論文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深度訪談,深入了解混合式體操課程線上線下學時分配、教學內容分配、教學重難點以及匹配的評價標準等具體內容及建議。受訪對象共有10 人,其中教授7 人,副教授3 人。
1.2.2 問卷調查法
為研究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教學能力是否存在差異性,設計了問卷,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的教學能力現狀進行統計。
問卷主要以“問卷星”為軟件主體進行發放與回收,具有高效性、客觀性、統一性的優勢,為問卷后續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提供支持,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答卷數據導入SPSS 中進行分析。線上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如表1。

表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
1.2.3 實驗法
對“體操普修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以學習體操普修課學生的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專項理論、綜合教學能力為實驗指標,在同樣的教學內容、相同的教學進度、相同的教學大綱、同樣的考核方式,只是選擇不同的實施方案。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運用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傳統教學模式(以講解示范為主)。
1.2.3.1 實驗設計
(1)實驗地點
南昌師范學院體育館一樓體操房。
(2)實驗時間
混合式教學改革在體操普修課的實驗時間的安排依據南昌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班學生《體操運動與教學》的教育工作進行計劃與實施。依據《體操運動與教學》的教育工作安排,體操普修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班學生是在2020 年下半年,學習總學時共計16 周32 課時,每周進行一次課程的學習。
(3)測試指標
本文主要圍繞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專項理論、綜合教學能力這四個方面作為實驗指標。專項體能是學生學習該項運動的基礎;專項技術是學生學習該項運動是促進學生對體操的進一步認知;專項理論是學生學習體操運動的拓展;教學能力是師范學生學習體操最終的目的[2]。
(4)實驗假設
①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體能方面的發展。
②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技能方面的發展。
③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理論方面的發展。
④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教學能力方面的發展。
(5)實驗控制
①參加實驗的班級學生體操的專項體能都是旗鼓相當的,專項技能皆是還沒有學過體操的學生,專項理論都是剛接受普及的學生,綜合教學能力都是作為大一的新生,教學能力普遍不足。
②確保對照組和實驗組的上課課時、教學進度保持相同,在課堂教學期間盡量避免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造成影響。
③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工作皆由南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一名男老師擔任,并且嚴格參照教學工作,以及教案條理有序地開展。
④為了實驗的場地和教學時間安排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都是在南昌師范學院體育館一樓體操館進行上課,嚴格按照南昌師范學院課時安排進行上課。
⑤為了消除實驗組學生心中對新學習方式的疑惑,在實驗前向學生介紹將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在此前提下,不管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的學生都不知道實驗前后的教學效果的對比差異。
(6)實驗內容安排
按照符合學生體操普修課的教學內容詳細的具體安排進行。
1.2.3.2 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
(1)實驗前測
①身體素質測試(專項體能)。針對俯臥撐個/min、仰臥舉腿個/min、引體向上/斜推(個)、跳遠/cm、左腿韌帶/cm、右腿韌帶/cm 等6 個指標進行測試,觀察兩組學生在身體素質上有無顯著性差異。具體情況如表2。

表2 實驗前體操普修課專項體能測試分析
由表2 可知,實驗對象總體專項體能成績的顯著性檢驗P>0.05。由此可以看出,實驗對象總體在專項體能上呈無顯著性差異。
②采用問卷問卷調查法,對于體操教學改革的思考,分別從體操課程教學中的學生對現階段教學能力的認知、口令的熟練度、班級組織能力、教學示范的能力、保護與幫助的重要性的認知、自我認為的課堂注意事項、所認知的教學步驟等七個維度對普修課學生教學能力進行問卷設計,檢驗兩組學生在教學能力方面有無顯著性差異。具體情況如表3。

表3 實驗前體操普修課教學能力測試分析
由表3 可知,實驗對象總體綜合教學能力成績的顯著性檢驗P>0.05。由此可以看出,實驗對象總體在綜合教學能力上呈無顯著性差異。
(2)實驗的具體實施
課前:內容所包括教師和學生課前活動。課前教師需要準備的活動:針對教學內容為依據,準備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設計每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安排教學任務、在線為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發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所出現的學習問題(普遍出現或者個人出現)、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完成情況等方面的準備。課前學生需要準備的活動:按照老師所給出的教學任務,自覺完成任務、學習出現問題及時向老師進行反饋等。
課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進行這部分是最主要的環節。在上課時,不但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示范,還要針對上課時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指導。基于OBE理念下,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將同樣的教學內容,實驗組學生根據專家為教學設計的內容安排,依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課前通過教師在學習通下發的資料,按要求完成預習,在上課期間給予更多時間進行理論結合實踐進行練習,教師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所展示出的學習成果予以知道糾正;對照組學生按照傳統教學模式,依據所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全程由教師上課,所有學習內容由上課所習得,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教授知識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錯誤動作及時糾正。針對個別出現的問題,進行個人指導,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問題答疑、引導學生積極加入課堂之中、展示學生的教學成果以及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方式的選擇等方面的內容。
課后:課后進行總結反思,思考這樣的教學流程對于學生學習是否有促進作用,檢驗教學過程是否還需要進行改進,更及時地收到反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教師所教授的學習內容更有成效,有利于后面課程設計地修改和完善。作為教師通過觀察學生每節課的課堂表現,提出一些教學要求,明確學生按照什么要求進行學習,課后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進行課后總結與反思,促進課堂教學的進步,以及教學內容的吸收。
(3)實驗后測
在經過16 周的教學改革實驗之后,通過對學生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專項理論、綜合教學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實驗后測試,參與評判的裁判由體操普修課的體操老師徐老師和助教本人擔任。
學生專項體能的測試,采用與實驗前同樣的身體素質測試項目進行實驗后的測試[3]。每人按照教師規定進行,每人一次機會,以最終有效成績為專項體能成績。
專項技能測評。為了保證學生考核的井然有序,采用按照學生名單進行考核,以保證每位學生都進行測試。以《青少年體操運動技能等級標準與測試方法》為評價標準對學生六級技能進行評判。每人僅有一次測評機會,以教師評分為最終技術考核成績。
專項理論測試。為了確保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有所收獲,本次理論測試將通過《體操理論試題庫》里面的體操試題進行選擇,編成一套理論試題,對學生一學期實驗之后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后測。
綜合教學能力采用與實驗前同樣的問卷內容以及同樣的測試途徑進行實驗后測。
(4)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學的任務,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的重難點,保證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②由于實驗組很多作業都是在課后進行打卡完成,為了保證學生真實進行鍛煉,將對學生作業提出要求,要求每次做不同的運動,且面對的方向是不同的,以此來保證擁有高質量的作業。
③體操是要在保護與幫助的前提下進行,且是力量、柔韌、協調都具備的一項運動,則必須在課堂中時時刻刻關注全體學生,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安全。
④本次實驗改革,會給學生更多的實踐鍛煉的機會,如果任由學生自由活動,是無法體現出教學成果,必須是嚴格控制好課堂的“紀律”“秩序”,保證課堂的有序、有組織進行分組練習或自主練習。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再使用SPSS26.0 統計軟件進行差異性檢驗處理。通過單樣本T 檢驗、獨立樣本T 檢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驗前后差異性對比。差異性標準定位,P>0.05 則表示無顯著性差異,P<0.05 則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則表示特別顯著性差異。通過對數據的數理統計法進行統計進行分析,分析出的結果表示出混合式教學改革下的體操普修課與傳統模式下的體操普修課中學生專項體能、專項技能、專項理論、教學能力的實驗前后對比,展示其中的差異性。
體操是一項以好的身體素質為前提,擁有更好的體能做支持,進行接下來的強度訓練、高難度練習,是各項身體活動的基礎。運用統一標準,對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專項身體素質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情況[4]如表4。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專項體能測試結果
由表4 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專項身體素質成績的顯著性檢驗P<0.05。可得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經過混合式教學改革下的體操普修課中學習,專項體能在俯臥撐、仰臥舉腿、跳遠、左右腿韌帶方面有所提升,兩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特別是俯臥撐、仰臥舉腿方面,P<0.01 呈特別顯著性差異。從表中均值對比證明,實驗組的專項體能成績好于對照組。
學生學習專項技術,不僅可以加深對該運動項目的認知,在今后的教學中展示,提升自己對體操的見解。學習該技術可以促進身體各項能力的協調發展[5]。
為了檢驗不同模式下學生學習體操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次研究運用統一標準,分析兩組學生專項技術方面的學習差異性,實驗組和對照組專項技能情況如表5。

表5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專項技能測試結果
由表5 可以得知,實驗組和對照組專項技能成績的顯著性檢驗P<0.05。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不同模式下的體操普修課學習中,兩者在專項技能之間呈顯著性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值為85.40 和82.83,證明實驗組的專項技能優于對照組學生。
專項理論是必須向學生普及的,師范生學習不僅要學習動作做法,還要學習技術要點、教學規格、教學方法、教學提示,這些都是師范生學習必須掌握的。因此,需要深入學習其專業術語,以便于今后更好的表達[6]。
通過兩個組不同模式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專項理論實驗后測試,由此掌握兩組學生專項理論知識的差異性,運用統一標準,對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專項理論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專項理論測試情況如表6。

表6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專項理論測試結果
由表6 可以看出,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多途徑學習知識,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專項理論上的測試成績呈顯著性差異,P<0.01,在實驗組學生的專項理論測試的成績好于對照組學生的成績。
體操普修課學生學習這門課程,覆蓋知識面很多,體育院校學生大多數以后就業都有可能是老師、教練,因此學習這個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7]。體操屬于一門基礎性比較強、比較全面性的運動,它里面的一些學習內容,適用于任何體育課程的運用,比如口令、口哨的適用、隊伍調動等一些方面,學生教學能力提升,對于課程內容學習會更容易,無論在何時何地教學,也游刃有余。運用問卷的方式,實驗組和對照組綜合教學能力測試情況如表7。由表7 可以看出,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學習后,給予更多時間在課堂中實踐教師所教授的教學方法,教師及時糾正和指導,為課后有正確的鞏固打好基礎。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教學能力上的對比顯示呈顯著性差異(P<0.01),從實驗組學生的教學能力測試和對照組測試中可知,實驗組學生綜合教學能力好于對照組學生的教學能力。

表7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綜合教學能力測試結果
3.1.1 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體能方面的發展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專項體能上的測試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專項體能測試成績好于對照組學生的。利用線下課后安排身體素質練習打卡,運用課后休閑時間,加強學生鍛煉,通過學習通上傳作業,教師通過后臺進行監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身體健康,加強學生專項體能。
3.1.2 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技術方面的發展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專項技術上的測試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專項技術測試成績好于對照組學生。將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加入在體操技術的教學中,給學生自主學習某些專項技術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增強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專項技術的教學質量。
3.1.3 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專項理論方面的發展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專項理論上的測試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專項理論測試成績好于對照組學生。運用這種模式,讓學生隨處可學習,課前可預習,課中可答疑,課后隨時鞏固的學習氛圍。
3.1.4 混合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教學能力的發展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教學能力上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教學能力方面好于對照組學生。運用混合式教學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的時間吸收教師所教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隨時糾正和指導,給課后實踐創造更多的條件。
3.2.1 加強單元教學成果檢測
在體育專業學生學習體操普修課教學內容上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應該加強對學生每個單元的總結,更加直觀看到學生對于本單元的學習掌握情況,以此來檢驗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吸收。
3.2.2 加強評價方式多樣化
應該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不只是局限于教師評價,評價方式還有同伴之間的評價,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
3.2.3 細化線上與線下課程的銜接
在教學中,通過線上學習,融合于線下課程,線下教學的過程中,很好地將線上所授予的知識進行銜接,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還可以加強學生上課的活躍度,活躍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