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慧奇
(吳堡縣水資源保護中心,陜西 榆林 718299)
吳堡縣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東南部,縣域面積418.5 km2,下轄1個街道辦5個鎮104個行政村,總人口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8萬人。該縣屬黃河流域,為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境內河道多屬降雨補給型,雨季流量增加,泥沙含量大,旱季水量很小甚至斷流。該縣有27 條長流水溝,流域面積402.27 km2,年徑流總量1 016.43 萬m3。該縣多年年均降雨量486.0 mm,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7—9 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3.2%,多暴雨,年蒸發量2 180.4 mm,以干旱為主的災害性天氣較為頻繁,有“十年九旱”之稱。
吳堡縣水資源緊缺,縣城供水主要依靠白地灘地下水開采供給。白地灘水源地位于吳堡縣城北1 km 處的黃河右岸河漫灘上,海拔約640 m,河漫灘南北長約0.8 km,寬約0.2 km。白地灘水源地的河谷中,第四系沖洪積層的厚度約為10 m,河漫灘沖洪積含水層巖性特征主要為泥質砂礫卵石層,部分地段夾含礫粗中砂透鏡體,顆粒粗,孔隙率較大,透水性較強,水位埋藏淺,為0.5~4 m,含水層厚度近10 m,除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和一級階地沖洪積含水層側向徑流補給外,還可得到地表滲漏補給,地下水賦存條件相對較差。
吳堡縣縣城白地灘供水工程始建于2002 年,現有新舊滲流井2 口、滲水廊道約600 m、檢查井7 個,設計日供水5 600 m3,實際日供水1 800 m3,主要以開采黃河沿岸地下水和河床滲水作為縣城及周邊村民的供水水源。其中,新井取水為日常供水水源,舊井取水為備用水源,設計供水人口為3萬人,是吳堡縣縣城最主要的生活飲用水水源工程。
根據調查可知,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區未劃分水源地保護區,未做保護工程,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尚不完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非常規水源利用率偏低,節水型社會建設亟待全面加強;取水、排污缺少科學、統一的總體布局;水功能區河流納污能力監控不足,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尚未根除,應急備用水源地尚未全面建成;水功能區劃的基礎性作用和約束力明顯不足,水功能區分級分類監管需進一步加強,取水口未納入在線監測,農業取水口基本無計量監控設施;水源地存在生活垃圾占道、污水直排現象,還沒有設置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站網,不能及時了解入河污水水質狀況。此外,沿線還有棗林等經濟林作物,存在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問題。
為科學制定水源地保護方案,需對吳堡縣城白地灘水源地水污染情況進行詳細調查。
本次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調查范圍為擬定的水源保護區及保護區周邊。污染源調查采用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部門的調查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根據現場調查,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概況詳見表1。

表1 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概況
因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未編制水源地保護規劃,縣政府相關部門亦未對水源地進行嚴格保護,水源地周邊有大量污染源,并存在人為破壞的風險。
經調查分析可知,目前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無機關單位、有少數居民點、無養殖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保護區西側的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可能給水源保護區造成污染;保護區范圍內的耕地因耕作施肥及農藥使用,可能給水源保護區造成污染影響;正在規劃建設的白地灘煤礦進入運營后,可能對水源地供水存在污染和安全隱患。
3.1.1 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居民住戶居住于黃河左岸沿黃公路西北側的山頂上,根據現場踏勘調查可知,現有居民170 戶,約800 人,呈分散居住,居住條件較差,廁所大多為旱廁,部分采用沼氣工藝,旱廁清掏液、沼液和沼渣用作農肥;居民取水方式均為自備水井,取水用于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農村生活垃圾尚未設立專門的堆放填埋場地,尚未進行無害化處理。農村面源污染在雨水淋濾沖刷作用下,會隨地表徑流進入保護區,部分直接進入黃河,部分補給進入地下水,對保護區水體污染相對較嚴重。
3.1.2 耕地的耕作施肥及農藥使用
目前保護區內耕地約0.67 hm2,農作物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瓜、蔬菜類,使用的肥料主要包括碳酸銨、硝酸銨和農家有機肥。根據調查可知,玉米和馬鈴薯的施肥量較低且主要為碳酸銨;蔬菜類的施肥量較高,包括碳酸銨、硝酸銨和農家有機肥。農民為了追求高產,過量施肥可使過剩的肥料在雨水淋濾沖刷作用下,部分隨地表徑流進入黃河,部分補給進入地下水,對保護區水體污染造成影響。
3.1.3 沿黃公路吳堡段危險品泄漏
沿黃公路吳堡段縱貫水源保護區,該公路建成通車后,途經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車流物流大幅增加,其中也有運輸危險品、化學品的車輛經過水源保護區,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會造成危險品泄漏進入水源保護區(水域、陸域),可導致黃河及縣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體污染。
2020年12月11日,榆林市環境監測總站對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水質進行了監測,結果詳見表2。

表2 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結果
由表2可知,所監測的14個水質指標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相關標準,說明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水質良好。
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依據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18)、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中的類比經驗劃分方法、吳堡縣水環境功能區規劃和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地地理特征。經綜合考慮,確定吳堡縣白地灘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
一級保護區保護范圍以滲水廊道北端為起點向北延伸1 000 m為上邊界,向南延伸650 m為下邊界,東至黃河中泓線,西至防洪堤,總面積0.279 7 km2。
二級保護區保護范圍以一級保護區上邊界為起點向北延伸2 000 m,以一級保護區下邊界為起點向南延伸100 m[1],東至黃河中泓線,西至沿黃觀光路路基東界,總面積0.489 3 km2。
準保護區長度與二級保護區一致,西至西側山腳線,東至沿黃觀光路路基東界,即以二級保護區西界為起點向西延伸至黃河右岸第一重山脊線(分水嶺)作為準保護區(包括附近沿黃公路),面積0.271 1 km2。
以上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總面積1.040 1 km2。
吳堡縣水源保護方案以加強全縣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實現水資源有效保護、提高水安全意識和用水節水意識、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前提,遵循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對水源地保護工作從隔離保護、污染整治、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同時確保保護措施的實施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可操作性強。
根據實地調查情況,將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內現有的垃圾堆、棄土堆、臨時建筑等污染源進行清理,經測算,一、二級保護區內共清運垃圾2 841.2 m3,整修護坡約600 m。對區域內的旱廁、污水排放處等進行改造,對保護區內的9 間臨時建筑進行拆除,拆除后廢棄物集中清理外運,共拆除外運臨時建筑廢棄物978 m3;對保護區靠沿黃路段880 m邊坡進行修整,經測算,修整邊坡移動土方量8 684 m3;保護區垃圾、臨時建筑物拆除清運后對保護區范圍內土地進行平整,場地平整面積達76 142.1 m2,通過三角網法計算平整土石方量為43 246 m3;保護區平整后,選用優質黃土覆蓋,覆蓋厚度10 cm,共外運客土覆蓋6 915 m3。補修沿黃公路護欄8處,清理儲煤點7處、采砂采石點4處。改造原建在二級保護區內排洪口,新筑排洪洞300 m,把洪水沿黃河下游河岸排至二級保護區以外。
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HJ∕T433-2008)要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道路警示牌要設置于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主干道上[2]。為此,需在沿黃公路沿線設置4處道路交通警示牌,分別為保護區上下入口各2個、界牌5個,位于保護區圍網沿線。
在一級保護區防洪堤上下游沿線陸域縱深50 m處設置隔離網,共長950 m。根據耐久、經濟的原則,上游隔離網采用浸塑電焊網,長800 m;考慮黃河河岸線起伏的特點,下游隔離網采用刺絲圍網,長150 m。同時,在隔離網上按間距50 m 布設水源地保護標志牌。
水源保護區內村莊的生活、養殖及農業活動排放的污染物直接隨滲漏水進入地下,會對地下水造成直接污染[3]。為此,要取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等污染源,規范養殖場畜禽糞便的處理,選擇合適的位置配合環保部門設置專業的移動式垃圾斗,將產生的垃圾集中后再由專門的垃圾車運至垃圾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同時,需對保護區范圍內的各類機井周圍地面進行硬化處理,對廢棄井進行封閉。
研究制定、出臺白地灘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責任,提出具體的水源保護措施,確保飲用水水質符合國家飲水標準。加大水源地保護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保護水源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保護水源的自覺性[4],如在水源地周邊安裝2塊宣傳牌、沿黃公路線墻體合適位置處設立宣傳標語3條。
由于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不確定性[5],應建立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和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處置機制,將飲用水水源突發污染事故處理納入縣政府處置突發公共事故應急預案體系。一旦發生突發性污染事故,能夠及時發現并啟用應急程序,避免遭受重大損失。發生水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方法有人工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等。其中,人工處理法是將污染物清理并打撈出水或采取攔污隔離等措施防止污染向外擴散;化學處理法是在污染區域拋灑化學藥劑,減輕和凈化污染水域。
為掌握水源地水質狀況,根據本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特點,在水源取水口設置1個監測點位作為例行監測點位,每季度監測1次,條件成熟時每月監測1次。
通過分析吳堡縣城供水水源地現狀和潛在污染風險,將保護區按照有關標準和因素分為三級,共劃定保護面積1.040 1 km2。通過采取污染整治、標識牌設立、加強宣傳和教育、建立應急防治體系措施,可確保飲用水源安全,為吳堡縣城供水安全提供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