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全 李曉通 王 凱
(1.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天津 301802;2.清華大學,北京 100084)
生態化開發是以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基礎,將科學化、合理化開發與利用各類資源作為前提,將多元化主體協同發展視為抓手,精準定位主體的價值功能,依托地方項目資源、自然資源以及人文資源的優勢,滿足個體或者群體的需求,其作為新時代大力提倡的資源開發與保護范式,現已被廣泛運用到環境治理、資源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傳統且粗放的發展模式相比,生態化開發的核心在于生態經濟,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本研究以生態化開發與保護為切入點,深層次探究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發展路徑,以期為開發與保護好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提供新標準、新目標、新戰略,引起關心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學者的關注,為其他區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提供相應的借鑒。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北部邊疆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民族文化、生活習俗不同于其他地域,通過依托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對于增強民族大團結有著深遠的適用價值。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多種元素而形成,滲透于各民族學習教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作為增強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一劑重要助力劑,強化各民族之間的友誼,提高民族團結意識,凝聚民族團結偉力。通過借助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生態化發展,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在體驗或者購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商品的同時,感受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商品的文化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對某一少數民族的原生文化價值觀,打破早期陳舊的刻板印象,全方位、深層次了解某一民族的文化屬性,塑造全新的認知思維觀念,強化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不僅能夠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將生態經濟發展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更是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戰略對接的有效路徑之一。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具有極強的聯通性,即與體育產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與影視、旅游等產業互為依托,特別是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能夠推動自治區各區域交通、餐飲、影視、旅游、通訊等產業的良好發展,還能推動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轉變為形式各樣的商業產品,并通過其獨特的地方節目表演、特殊的節日活動節日以及大型的賽事等多種方式,實現“潛在文化資源”發展為“顯在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其原生體育文化資源的優勢,推進各自治區民族傳統體育設施以及附屬商品的研發與生產進度,引領并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擴大各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完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體系,增強區域經濟共同繁榮動力,打造出體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推動體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形成全面發展的新格局。
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文化土壤,必須依靠原生文化生態環境為中介,才能立足于可持續發展模式得以傳承下去。早在市場經濟體制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少數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價值觀等方面都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
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原生體育文化也隨著逐漸丟失、邊緣化,甚至走向消亡。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以蒙古、回、滿、朝鮮族等為主的49 個少數民族,有240 多項傳統體育項目(見表1),隨著社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已有近30 多個項目逐漸走向邊緣化,喪失其項目的原有價值功能,并且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陷入瀕臨滅絕的尷尬處境。如曾經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名譽一時的回族武術名家吳童所創的“陰手槍”,近些年,由于自身局限性、封閉性等多種因素,致使“陰手槍”這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出現技藝傳承斷層并逐漸邊緣化的現象;以及曾經在內蒙古地區眾多摔跤技法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回族摞跤”,現如今隨著習練群體逐漸減少,在很多公開場所很難尋見其蹤跡。

表1 內蒙古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
立足于內蒙古自治區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及各類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與現狀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原生體育文化資源未能很好地與當地的旅游業相融合,二者之間聯動性較低,致使各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夠充分。如在240 余項少數民族原生體育文化資源中,僅有射箭、賽馬、博克、布木格、賽駱駝、布魯、套馬、狩獵、波依闊、勁力比賽、曲棍球、押加、搶樞、沙塔拉、男兒三藝等24 個項目,已被廣泛用于旅游業之中,其他項目資源在旅游業的運用卻相對較少。由此可知,內蒙古自治區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仍處于自我緩慢發展階段,未能很好地進入自覺階段,缺乏核心輸出的特色文化品牌、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品牌,核心競爭力量較為薄弱。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各區域雖然已經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且富有資源優勢的產業基地和產品,如表2 所示,內蒙古自治區11 個市3 個盟,每一個區域都具備1 個以上相對正規的賽馬產業,私人馬場也是不計其數,但是多數都是當地居民自我發展,缺乏科學化、智能化的銷售經營模式。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于原生的自然生態資源,其不僅有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播環境,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內蒙古自治區地處高原地區,自然生態資源豐富,使該地區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勞動的過程中,長期依托其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優勢,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助力。但是在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自然生態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二者之間開始逐漸呈現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并且開始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取大量的經濟效益。如在內蒙古自治區賽馬、賽駱駝、博克、射箭等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采取“體育旅游產業搭臺,商業經濟效益唱戲”的方式,致使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產生共建互助失衡的現象。如表3 所示,內蒙古自治區有11 個市3 個盟,21 幾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1 個縣、49 個旗、3 個自治旗,其中就有8 區、7 縣、27 個旗等地區,因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失衡的原因,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表3 內蒙古各盟市下屬轄區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相對嚴重的區縣旗統計
通過借助其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和群眾基礎,激發并調動其他小眾項目發展的積極性,提高小眾項目的內在發展動力,增強大眾項目與小眾項目協同發展的融合性、共生性,夯實大眾項目與小眾項目共同繁榮的根基,落實以局部帶動整體的發展策略,推動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旅游產業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優化內蒙古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體發展戰略布局。2021 年黨中央出臺“十四五”規劃以后,更應該借助國家提供的發展快車之便,因勢利導推動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快速發展,尤其是極具地方的特色的大眾項目。如被譽為“駱駝之鄉”的阿拉善地區,可以重點主抓該地區較為聞名的“賽駱駝”這一特色大眾項目,通過舉辦大型駱駝傳統賽事或者精英賽事,打造精品賽駱駝體育項目,激發并帶動其他小眾項目參與融合的熱情和積極性,為精品項目與小眾項目提供相互交流促進的平臺,刺激各地區小眾項目的發展神經,增加小眾項目的踐行能力,實現精品項目引領并帶動其他小眾項目共同振興的轉變,不僅能夠預防地個別小眾項目逐漸走向邊緣化的尷尬之境,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其他優秀文化的共融、共生能力,催生全新的文化意識產生,還能夠促使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景象,充實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體系內容,豐富民族文化自信的元素。
在針對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應該強化原生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業或者其他產業的相融合,提高不同產業之間的聯通、聯動性,使多項產業能力不斷疊加,派生出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產業新的核心能力,推動其產業文化、制度、資源、器物等方面全方位的鍛造塑形,打造出滿足個體需求、迎合社會發展的新型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培育其內部發展結構的強大合力,實現新型民族傳統體育產品走得出去、高精尖技術引得進來的跨越,形成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自身的創新內循環。尤其在“一帶一路”的實施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應以此為快速發展和創新的契機,創建出獨屬自己的民族品牌,植入民族文化價值觀,形成民族文化符號,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產業與民族文化產業融合,展現內蒙古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獨屬特征,如“巴彥淖爾龍舟賽”在黃河濕地舉辦的時候,可以將“龍舟賽”與“黃河觀景”、“少數民族舞蹈”等項目相互創新融合,增強一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體育項目發展動力,并借助制作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貌的紀念品和獎品,以分散打包的方式出售給不同消費群體,抓住不同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總之,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民族品牌要做好自身頂層創新、機制體制轉型、時代化植入等,塑造民族品牌持續發展效應,增強潛在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將旅游資源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促使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巨大的聚力,特別是在自然生態環境調動自身資源優勢,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應該科學合理化的利用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實現自然生態環境資源輸出與自我修復動態化均衡的同時,確保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產生良性的內在循環,增強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聯動建設的動力,從而促使二者之間形成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關系。如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區域的“賽馬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精準多元化治理、流動基地養殖場等方式,使賽馬場的自然生態環境在一段時間內得到良好的自我修復與人工治理,增強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能力,推動內蒙古各地區的賽馬文化產業資源與自然換修復治理修復創新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地區特色和現代化產業集群的平臺,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等管理規定,真正做到合理科學化開發和嚴格精準化保護,而不是以犧牲生態經濟利益來換取商業經濟效益。
由于內蒙古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熱,導致出現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相對不高、小眾項目呈現邊緣化,體育產業發展緩慢、自身核心競爭力缺乏,體育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共建性薄弱、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過度追求商業性價值最大化、體育文化本源價值異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建議依據生態化保護與開發理念,應重點幫扶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現共同繁榮,強化并提高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民族品牌,推動構建旅游與環境命運共同體、合理分配資源,合理利用并開發體育商業性價值、回歸本源價值等方面著手,使內蒙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走上生態化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