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銀,葛 蒙
(陜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陜西 咸陽 713800)
東莊水庫為陜西省第一大水庫[1],目前正在建設。導流方案為一次斷流隧洞導流方式。為了確保導流工程安全順利建設,需對圍堰方案進行探討。
東莊水利樞紐主要由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后水墊塘、左岸發電引水系統、供水取水洞及防滲工程等組成。擋水建筑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230 m,壩頂高程804 m,壩頂長度372.48 m[2]。壩體體型為拋物線雙曲拱壩,頂拱拱冠梁厚度為11.5 m,底拱拱冠梁厚度為52 m。工程主體工程量為土方開挖約89萬m3,石方開挖約547萬m3,石方洞挖約64萬m3。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總長455.1 km,河道平均比降2.47‰,流域面積45 421 km2[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99.1 mm,洪水最早出現在4月,洪峰流量較小,10 月受霖雨影響,亦有洪水發生,但量級較大的洪水一般出現在7—9 月上旬。涇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9.04 億m3,汛期7—9 月水量占全年的51%[4]。張家山水文站監測數據顯示,涇河多年平均輸沙量2.48億t,年均含沙量為144 kg∕m3。根據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設計報告,施工期不同頻率設計洪水詳見表1。

表1 分期不同頻率設計洪水m3∕s
東莊水利樞紐工程規模為大(1)型,圍堰保護對象為1 級建筑物混凝土雙曲拱壩,工程下游為峽谷河道,無城鎮和工礦企業,若圍堰失事會淹沒基坑,對總工期及第一臺機組發電將造成較大經濟損失[5]。初期導流圍堰使用年限為2.5 a,圍堰高54.4 m,大于50 m,但堰前庫容2 100萬m3,小于1億m3。東莊水庫是陜西省在建的最大綜合性水利工程。按照施工進度,第三年10 月初截流,第四年和第五年汛期開始進行擋水導流洞泄流;第六年導流洞和導流底孔聯合泄流;第七年導流洞和1#導流底孔聯合泄流度汛;第八年大壩臨時擋水度汛,非常排沙底孔和泄洪中孔聯合泄流。
壩址處河床狹窄,為“V”形河谷,無天然臺地和埡口可以利用,不具備分期導流或明渠導流的條件。兩岸地形陡峻,山體雄厚,基巖出露,具有良好的隧洞導流條件。根據工程地形,結合導流時間,特提出2種圍堰方案進行比較。
初期導流標準為枯水期(10 月—翌年6 月)10 a一遇設計洪水流量,即957 m3∕s。導流洞1 條,長891.2 m,寬×高為12 m×14 m,頂拱角度120°,進口高程593.0 m,底坡3‰。導流底孔進口高程606.0 m,洞身斷面孔口尺寸5.5 m×10 m,出口處頂部進行壓坡,斷面尺寸為5.5 m×9 m。缺口進口高程630.0 m,寬60 m。上游圍堰堰頂高程608.5 m,迎水面直立,背水面1∶0.75,最大堰高28.6 m 。下游圍堰堰頂高程600.3 m,迎水面1∶2,背水面1∶1.8,最大堰高15.3 m。4.2 攔洪圍堰方案初期導流標準為全年10 a一遇設計洪水流量,即5 300 m3∕s。導流洞1 條,長912.5 m,寬×高為17 m×19 m,頂拱角度120°,進口高程593.0 m,底坡3.5‰。導流底孔進口高程606.0 m,洞身斷面孔口尺寸5.5 m×10 m,出口處頂部進行壓坡,斷面尺寸為5.5 m×9 m。無缺口。上游圍堰堰頂高程639.2 m,迎水面直立,背水面1∶0.8,最大堰高103.5 m。下游圍堰堰頂高程612.6 m,最大堰高27.6 m,迎水面1∶2,背水面1∶1.8,最大堰高40.5 m。
過水圍堰導流方案下,第四年和第五年汛期前壩體填筑高程達不到度汛前要求高程,大壩基坑汛期需要停工度汛。涇河多年平均含沙量144 kg∕m3,汛期多年平均含沙量212 kg∕m3,實測最大含沙量高達1 428 kg∕m3,壩面過水后處理困難,汛后清淤工程量大,基坑淹沒后處理時間長、費用高。與攔洪圍堰導流方案比較,工程總工期損失10個月,供水及發電效益損失12個月,而且施工導流程序復雜。根據資料統計,國內已建大型雙曲混凝土拱壩均在全年圍堰的保護下施工,通過工期、經濟等方面綜合比較,發現攔洪圍堰導流方案優于過水圍堰導流方案,因此推薦攔洪圍堰導流方案。2種圍堰方案優缺點比較,詳見表2。

表2 不同導流時段方案綜合比較
圍堰型式有碾壓混凝土和土石圍堰。東莊水庫壩址區河道狹窄、巖石出露,在壩下650 m 處河道向左60°拐彎。對于土石圍堰方案而言,經導流洞左、右岸布置比較,導流洞布置在右岸為宜。與碾壓混凝土圍堰方案相比,僅是導流洞進口靠上游一些。參考國內已建工程經驗,按照圍堰填筑高度不大于70 m 考慮,土石圍堰在一個枯水期填筑高度能夠達到70 m 左右。不同圍堰結構型式綜合比較,詳見表3。經過施工導流標準多目標決策模型對土石圍堰與混凝土圍堰分析,發現碾壓混凝土圍堰方案較優。經技術、安全、經濟等方面綜合比較,推薦上游圍堰為碾壓混凝土圍堰、下游圍堰為土石圍堰。

表3 不同圍堰結構型式綜合比較
上游圍堰河床為“V”形河谷,左岸近直立,右岸略緩,兩岸基巖裸露,為巨厚層灰巖。總體而言,圍堰部位巖體溶蝕風化及卸荷作用不強烈,巖體較新鮮完整,強度較高,透水率較低,除F55 斷層外無其他控制性軟弱結構面,巖體抗滑和抵抗變形能力較強,作為壩基需對F55斷層進行處理,以滿足防止滲漏和變形要求。考慮圍堰處河谷狹窄和河床基礎巖石裸露,上游圍堰選擇碾壓混凝土圍堰型式,基礎坐落在弱風化下限巖石上。圍堰前水位為638.02 m,考慮安全超高與風浪爬高后,圍堰堰頂高程為639.20 m,頂寬5 m。圍堰迎水面邊坡直立,背水面邊坡為1∶0.8,最大堰高54.4 m,軸線長約103.5 m。
下游圍堰河床為“V”形河谷,兩岸基巖裸露。總體而言,圍堰部位巖體溶蝕風化及卸荷作用不強烈,巖體較新鮮完整,強度較高,透水率較低,巖體抗滑和抵抗變形能力較強,但發育有數條裂隙,應注意裂隙切割形成塊體的穩定問題。圍堰采用土石圍堰,圍堰堰前水位為611.38 m,考慮圍堰安全超高后,圍堰堰頂高程為612.60 m,頂寬5 m。圍堰迎水面邊坡直立,背水面邊坡為1∶0.7,最大堰高27.6 m,軸線長40.5 m。
河床基礎巖石裸露,上游圍堰為碾壓混凝土圍堰,基礎坐落在弱風化巖石上,下游圍堰為土石圍堰。
5.3.1 上游圍堰
上游圍堰主要工程量包括基礎開挖5.61萬m3,碾壓混凝土澆筑8.7 萬m3,固結灌漿211 m,接觸灌漿0.2萬m2。為了保證碾壓混凝土圍堰能夠干地施工,需要在上游修建土石子堰。子堰擋水標準流量為278 m3∕s(11 月—翌年5 月),此時洪水由導流洞下泄。上游子堰堰前水位為597.6 m,堰頂高程598.1 m,迎水面坡比1∶2,背水面坡比1∶1.8,最大堰高9 m。
根據施工進度安排,截流前進行右岸595 m 高程以上和左岸高程650 m 以上開挖;第三年10 月初進行截流,截流后10—11 月進行子堰施工,第四年1月底完成岸坡開挖,第四年3月中旬完成圍堰基礎處理,第四年3 月中旬—第四年6 月進行碾壓混凝土圍堰施工。
右岸岸坡采用淺孔梯段爆破,臺階高度為5.0 m,上部開挖以手風鉆鉆孔為主,下部以潛孔鉆機鉆孔為主。左岸岸坡采用淺孔梯段爆破,臺階高度為5.0 m,采用手風鉆鉆孔。開挖石渣采用人工膠輪車倒渣至下部河底。下部采用2 m3反鏟挖掘機進行水下清渣,15 t 自卸汽車運輸至渣場。圍堰基坑開挖深度10 m,開挖高程為595~585 m,平面開挖尺寸為25 m×47 m,開挖量為17 520 m3。初步考慮采用分層淺孔梯段爆破開挖,分層高度為5.0 m。根據開挖平面尺寸,將開挖面分成4個分區進行開采,單區平面尺寸約25 m×12 m。采用手風鉆鉆孔,實行毫秒微差爆破和邊坡預裂爆破。開挖石渣采用2 m3挖掘機裝渣,15 t 自卸汽車運輸至渣場。
圍堰基礎主要進行固結灌漿,灌漿孔總長度為211 m。灌漿孔布置為2 排,每排9 個灌漿孔,間距3 m,孔深10 m。固結灌漿分兩序進行,鉆孔采用地質鉆機鉆孔,灌漿采用BW150 型灌漿泵灌漿,漿液在現場有400 L泥漿攪拌機拌制。
5.3.2 下游圍堰
下游圍堰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混合料填筑6.76萬m3,土工膜鋪設0.3 萬m2,圍堰拆除6.76 萬m3。利用1#路接支線下至河床底部,土石混合料填筑采用2.0 m3液壓正鏟挖掘機挖裝、15 t 自卸汽車運輸、后退法卸料、88 kW 推土機平料,同時以14 t 振動碾碾壓6~8遍。
東莊水庫導流圍堰保護對象為混凝土雙曲拱壩,初期導流圍堰使用年限為2.5 a,經過圍堰方案和土石、混凝土等不同結構型式圍堰的技術經濟綜合比較,最終選定上游圍堰為碾壓混凝土攔洪圍堰、下游圍堰為土石攔洪圍堰,為工程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